昌迪加尔

昌迪加尔 (旁遮普语: ਚੰਡੀਗੜ੍ਹ,印地文:चंडीगढ़ ;英文:Chandigarh)
印度西北部城市。中央直属区,同时兼任旁遮普邦及哈里亚纳邦两个邦的首府,但不属于两个邦的任何一个,而是作为印度的一个联邦属地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面积114平方公里。人口连郊区45万(1981)。市区多法国式建筑,划为30个长方格形,行政区位于北部,西为大学区,东为工业区,市中心有绿色地带与空旷处和宽狭不同的道路系统。工业有纺织、缝纫机及零件、玻璃、科学器材等。有航空站。昌迪加尔是一座规划城市,市内街道成方格状。
历史1947年印巴分治后,原旁遮普省被一分为二,东部属印度,西部归巴基斯坦,其中原首府拉合尔属巴基斯坦辖区内,使得印度的旁遮普邦没有了首府。东旁遮普地区的所有城镇于分治前即已缺乏食水或水渠等公共设施,甚至连学校和医院也没有,分治後更因接收巴基斯坦逃来的难民而使人口倍增,不足以应付行政首府所需。为了解决这问题,同时为了安置部份的难民,于印度第一位总理尼赫鲁的大力支持下,印度政府决定于新德里以北240公里,罗巴尔(Ropar)行政区甚瓦利克(Shivalik)山麓下划出114.59平方公里土地,兴建新的首府,以该地一座村落命名为昌迪(力量之神)加尔(碉堡)。
其时印度旁遮普邦内西北部以说旁遮普语的居民为主,而东南部则以说印地语的居民为主,两个地区经常发生矛盾,故此于1966年11月1日,印度政府将旁遮普邦东部划出成为新的哈里亚纳邦,而昌迪加尔则位于两个邦之间。由于两个邦均希望昌迪加尔划入自己的一部份作为自己的首府,故此印度政府决定将昌迪加尔划为联邦属地,不属任何一个邦,但又同时作为两个邦的首府。
城市规划根据昌迪加尔政府网站的资料[1],于决定建设新城时,由于当时印度合资格的建筑师很少,印度政府属意聘请外国专家担任城市规划工作。于1950年首先获邀请的是美国建筑师埃布尔·梅亚(Albert Mayer),而他的团队还包括其它各方面的人材。于他们的计划中,昌迪加尔呈扇状展开,是一个人口五十万,结合住宅、商业、工业、休闲用途的城市。政府大楼位于扇形的顶尖,而市中心大楼则位于中央,两条线状公园带由东北一直伸延至西南,而扇形走向的主要干道把各小区连接起来。他还为其它的建筑细节作了安排,例如将道路划分为牛车道、单车道及汽车道。这种规划风格深受当时美国的规划经验所影响。然而,好景不常,1950年8月31日梅亚的主要副手马太·诺维斯基(Matthew Nowicki)遇空难逝世,使梅亚自觉不能承担任务而请辞。
接手任务的是瑞士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他的团队对昌加迪尔重新作了规划,将城市设计成方格状分布。相对梅亚重视小区的连接而言,勒·柯布西耶更重视空间的分布和利用。然而,新规划依然保留了原计划中不少的理念,例如原计划中「小区」的概念,就衍化成新计划里「小区」。现在昌迪加尔城市共划分为约60个方格,每个面积约为1.5公里乘1.5公里,顺序命名为第1区至第60区,但由于勒·柯布西耶认为「13不祥」,故此没有第13区。当时勒·柯布西耶还为各主要建筑物作了设计,展现了1950年代的尖端建筑风貌。然而,後期昌迪加尔政府没有严格按照勒·柯布西耶的规划行事,使周边出现了一些与原规划相矛盾的小镇和军营。
现在第17区是市中心与消闲娱乐区,区内酒店食肆较多。第35区是另一处餐厅酒吧林立的地区。
社会昌迪加尔人口为808,796人(2001年)。人口中印度教占78.6%,锡克教占16.1%,回教占4%。
印度知名的旁遮普大学位于昌迪加尔市内,现总理曼莫汉•辛格曾在此任教。
昌迪加尔识字率为82.36%,其中男性86.16%,女性77.53%(2001年)。
于2004年,计算机生产商戴尔(Dell)宣布于昌迪加尔设立继海得拉巴及班加罗尔後第三个于印度的客户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