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曲·朝发山阳去
基本信息【名称】《出塞曲·朝发山阳去》
【年代】南宋
【作者】张琰
【体裁】五言古诗
作品原文出塞曲
朝发山阳去,暮宿清水头。
上马左右射,捷下如猕猴。
先发服勇决,手提血髑髅。
兵家互胜负,凡百慎前筹。[1]
作品译文早晨进发山阳镇,晚上住在清水头。跨上骏马左右击,下马敏捷似猕猴。勇敢果决先发制人,手里立刻就提着血髑髅。古来战争互有胜负,如欲取胜,凡事都要慎密筹谋。[1]
作品鉴赏扬州当南北要冲,南宋末年和明朝末年,为抵抗异族入侵,于此皆有壮烈之举。南宋名将李庭芝,明末史可法均在扬州殉国,至今有祀。此诗的作者,即为扬州人氏,且为李庭芝部下,殉于扬州守城之役,于此诗中可见其刚烈之气和报国之志。
当代李济阻评曰:这首采用乐府古题写成的军旅生活诗,上继汉魏以来征戍诗作的优良传统,活现出一位以身报国而不计较个人名利、勇猛顽强、武艺超群、有胆有识的英雄形象,读来慷慨悲壮,大有盛唐边塞诗的气势。但是,诗中又有以身殉国的明确表示,有‘兵家互胜负’一类的议论,因而又具有南宋末年特殊的时代气息。(《宋诗鉴赏辞典》第1335页)[1]
作者简介张琰
(?-1276)南宋诗人。字汝玉,广陵(治今江苏扬州)人。有节概。补州牙兵。随淮东制置使李庭芝溃围,元兵追及,战死。事见清《重修扬州府志》卷四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