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淮楼

一、安徽和县镇淮楼
镇淮楼,又称“鼓楼”。坐落在和县城内,县人民政府对面,建于北宋时期,明弘治、嘉靖年间知州陈宪、宋继先均修建。清乾隆、道光年间,知州徐元、李煜先后重修。清光绪十七年(1881),知州罗锡畴,又一次修复,楼高11米,宽21米,平台长55米,内筑土,外砌砖,形成高楼。楼基城墙用一尽长方的石砖砌成,砖上记有“光绪辛卯春”、“知州罗锡畴督造”字迹。楼下正中拱形门洞,宛如城门。平台两边,有登楼石级。1960年以后,西路石级被毁,改由楼乐穿道登高,平台中央建成一座两层楼阁,四周为12根朱红木柱所环抱;楼上两层八角飞翘,勾指蓝天。上层楼阁,明代悬有“江淮重镇”;清代悬有“江天一柱”匾额。登楼远望,古城新貌尽收眼底。东看长江,江面如练。明太祖朱元璋驻师和阳(今和城时),尝与诸将登镇淮楼,饮酒作诗,以抒其志。诗曰:“中原杀气未曾收,江北淮南草木秋,我上镇淮楼一望,满天明月大江流。”1986年10月,由安徽省拨款修葺,面貌一新。1989年7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单位。
二、江苏淮安镇淮楼

镇淮楼雄踞楚州城中心,是古城淮安的象征性建筑,当地人俗称鼓楼。始建于北宋年间,距今800多年,镇淮楼为砖木结构城楼式单体建筑物,下层为台基,中有城门洞,上层为二层山楼,全楼通高18.5米,东西长36米,南北宽26米,造型优美,敦厚坚实。清代为镇压淮河水患,始名镇淮楼。现镇淮楼被辟为楚州区博物馆展览厅,楼四周建成市民公园。镇淮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镇淮楼始建于北宋年间,原为镇江都统司酒楼。因为淮安(现淮安市楚州区)“扼江北之要冲,为南北交通之孔道”,纵贯淮安全境的大运河,便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命脉。南粮北运,要从运河穿长江,越淮河,才能北上。船只以到淮安视为安全,无论文武官员,显宦世家,巨商富贾,文人墨客和僧道名流,都要登楼祭酒,以庆幸运。在元代,淮安 “置总管府,用以控制南北舟车转输”,楼上便悬挂“南北枢机”、“天澈云衢”的金字匾额。明代楼上置“铜壶滴漏”,用以报时,故又名“谯楼”。后又置大鼓专伺打更、报警,故又称为“鼓楼”。
清代乾隆年间,因水患不断,人们为震慑淮水,更名为“镇淮楼”。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十月重建式样,但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扩大。坐北面南,底座为砖砌基台,长28米,宽14米,高8米,略呈梯形,坚实稳重。基台正中为拱形门洞,宛如城门。东西两侧为拾级而上的方砖踏步。基台上是两层砖木结构的高楼,面阔三间,楼高18.5米,楼顶为重檐九脊式,四角翘起的龙头,双目圆睁直视,大口吞云吐雾,似有腾飞之势,令人惊叹不已。
新中国成立后,淮安古城拓宽了街道,重修了镇淮楼,并以楼为中心开辟了公园。园中有金桂、玉兰、雪松、龙柏、腊梅和法国女贞等各式花木,还有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赠送给周恩来总理故乡的樱花。楼上陈列了淮安的历史文物,使淮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焕发着现代文明的奇光异彩。镇淮楼的如此景物,招来了无数游客,他们到此或访古探胜,或借景咏怀,或摄影留念,或登楼远眺,领略其万种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