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是赣南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是中华民族建筑中的一枝奇葩,以其主房四周外围筑以高墙炮楼而得名。赣南是客家大本营,现存客家围屋约500座,其中有370多座在龙南县,其余130座分布在大余,定南、全南、信丰、安远、寻乌等县。
龙南是典型的客家县,又因保存客家围屋数量之多、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而被誉称为“客家围屋之乡”。
近十多年来,随着客家文化研究和海外客家人寻根问祖热的兴起,作为客家历史和客家文化艺术综合载体的客家围屋已越业越为人们所认识,并引起国内外研究客家和民居建筑的专家学者的关注。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和实地调查,龙南围屋大都建于明末至清末之间。此时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战事频仍,老百姓没有安全感,远居他乡的客家人为了保护自身以及家庭的安全,设计创建了防御力极强的城堡式民居建筑。龙南县目前存在年代最早的围屋是建于明代万历39年的杨村东水乌石围,建于崇祯年的武当田心围等。建于清代早期的围屋约占围屋总数的30%左右。最具代表性的是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杨村燕翼围(建于清顺治7年)和关西围(建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清代后期构建的围屋数量最多,约占总量的60%,如建于光绪年间的里仁沙坝围,建于民国三年的汶龙耀三围等。进入民国以后,由于封建专制的衰亡和民主文明的兴起,交通和社会比较趋于安定,土匪盗寇和宗族势力大大削弱,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这种城堡式的围屋也就随之而停建了。
多姿多彩围屋群
龙南围屋众多,其代表性围屋有:
关西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围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主围占地约达8千平方米,是赣南现存500多座客家围屋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其围内主房结构是客家民居特色中三进六开而形成九栋十八厅的典型建筑。围屋工艺精细考究,并有大量的木雕石刻,是赣南地区最有特色的珍贵的客家民居建筑,是赣、闽、粤围屋建筑中一颗明珠,被誉为“东方古罗马城堡”。关西围整体结构象个巨大的“回”字,围屋的核心建筑就在中间的“口”字部位,其构造是在客家民居“三进三开”特征基础上扩大为“三进六开”,从而形成“九栋十八厅”大型客家民居的典型建筑,共有主房124间。“三进”即从大门进来为下厅,往上走则依次为中厅、上厅,层层递进,层层增高;而“六开”则是以正厅为中轴线往左右均衡延伸,两边院落、房屋对称、门窗对称。而以中轴线往左右延伸的结构又使正厅成为整座围屋的核心,体现着一种极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关西围不仅处处体现着巧妙构思的建筑美,而且绘画、装馆之美也令人赞叹不已。其正厅大门前有一对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的石狮,左边的公狮昂首张口凶猛威武,右边的母狮雍容大度端庄肃穆,显示出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大门框上八卦中乾、坤两卦的圆柱形石雕,厅内十多根大木柱下的石墩上都雕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或文字。厅堂偏院以及厢房都镶嵌有许多龙、虎、麒麟、凤凰等动物木雕,造型生动,雕刻精美。
燕翼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围建于清朝顺治7年(1650年),围屋占地面积1367平方米,围高15米,是众多两层结构客家围屋中最高的座围屋。其主要特色还在于客家围屋都是在主房四周围以高墙,而燕翼围都是将所有房屋都依四面高墙而建,围中间本应是主房的位置却是一大空坪,这种独特的布局别有一番风味。燕翼围以高大坚固而著称,直至300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是杨村圩镇上的最高建筑。当地以及慕名前来的人们上围屋顶层登高望远,饱览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以及感受淳朴浓郁的客家风情,别有一番情趣。清道光年间,时任赣州知府的殿试钦点探花周玉涵慕名来到杨村燕翼围赏景,他在围顶上纵览云飞,赏月观霞,把酒临风,吟诗作赋,并挥毫为围屋题写了围名,流连数日不忍离去。1937年秋,刚任国民党赣南行政公署专员不久的蒋经国先生也慕名来到杨村燕翼围,并在围里住了三天,他对300多年前能在深山里建起如此高大壮观的民居倍加赞美,并对杨村淳朴的客家风情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客家文化底蕴深厚的杨村乌石围 此围因围前一块大乌石而得名,建于明代厉历39年,是赣南客家围屋中建筑年代最久最早的围屋。其特色在于围屋以前方后圆而形成半圆形,是赣南众多围屋中独一无二的半圆围。据有关资料显示,乌石围是客家文化底蕴最深厚的一座围屋。自明代万历年建围至清末的300多年间,乌石围家族中有70多人经乡试、会试得中举人、进士,并有两人得授三品大夫衔;新中国成立后有36人考入高等学府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是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节目的主角。
桃江龙光围 整座围屋用麻条石浆砌而成。此围建于清嘉庆 午年,这种坚固建筑在客家民居围屋中实属罕见。龙光围为方形体,四角有炮楼,高约6米,墙厚0.8米,围屋占地面积近1200平方米,仅在西边开有一拱门供出入。
谢屋围 位于临塘乡黄竹陂,是龙南客家围屋群中唯一一座圆形围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圆围直径约60米,主房随着围墙而建,中间建有住房四排,整座围仅有一座门供人出入。
适时因地显奇功
作为特殊历史环境下产物的客家围屋,它建筑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实用。从造型结构上看,龙南客家围屋造型以方型为主,在主房四周围以高墙以增强防御性,但也有少量其他造型的围屋,如临塘黄竹陂的谢屋圆围、里仁贾园的八卦围、杨村东水半圆形的乌石围、渡江象塘和关西随山形而建呈不规则形的古龙围、西昌围等,与福建永定的圆形土楼风格迥异。龙南客家围屋大部分是砖石结构,墙基用麻条石或花岗石,墙身用青砖和河卵石,也有整座围用麻条石砌,如桃江乡的龙光围,当地群众称为“石围”,异常坚固。砌墙用的粘合物大部分是石灰、桐油、红糖的混合土,粘性特别强,且千年不松。
龙南客家围屋与一般的居民建筑的功能显著的差异是易守难攻,有着很强的防守功能和在极端条件下的生存功能。
客家围屋是在主房四周围以高墙且在四角建有炮楼的特殊建筑,围墙上和炮楼开有许多枪眼炮洞,可交叉射击而形成抵御外敌入侵的火力网,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围墙壁厚都在0.5米至2米,可承受轻重武器射击,如杨村的燕翼围1938年遭到日本侵略者飞机的袭击,至今西面外墙仍有当年日机机枪扫射未能洞穿的弹孔。为了增强防御功能,围屋的大门都设有木栅门、厚木门,有的还在上面钉有铁皮,大门内用大木杠或铁棍为闩,异常坚固。杨村燕翼围大门枯由高有漏斗,以防止敌人烧门火攻。为了防止敌人从地下掘洞攻入围内,围墙的墙基大都是用大块条石砌成,深度都在5米以上。
关西围的墙基前还埋有深达10米的铁木棍梅花桩,要想从地下掘洞攻围根本不可能。为了防止敌人从房顶攻入,很多围屋房顶上布有许多剧毒的三角铁钉,杨村东水围、上新围等还在整个围屋的天井上装满铁丝网,即使敌人上了房顶也无法进围。
客家围屋不但本身有很强的防御功能,而且在保证被围困的情况下能够坚守围屋更是匠心独具。为了使坚守在围屋内的人员不断粮断水,大部分围屋内都有水井,而有的围屋如杨村燕翼围的围内围外挖有两口水井,平时围内的水井封闭而用围外的水,一旦围屋被困即启用围内的水井,以保障围内人生活的正常生活用水。客家围屋在储备粮食方面也有高招,如杨村燕翼围用红薯粉制成砖块状,在围内高楼上砌成假墙,还将食用粉刷在墙上,一旦围屋被困时间长而缺粮时,即可将这些特殊储备的粮食取来应急。这种特殊储藏的粮食可供围内人食用半年以上。
方兴未艾围屋游
龙南客家围屋是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是研究明清时期赣南及整个客家民系社会历史极其宝贵的载体。客家围屋的设计风格。建筑美学以及围屋中大量精美的木雕、石刻、绘画对联词句都洋溢着浓郁的文学艺术韵味。因此,围屋又是客家文化艺术的综合载体,是研究传承中原有着极其重要作用。关西围和杨村燕翼围是龙南乃至赣南客家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这两座围屋与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楼、广东梅州的围拢屋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001年2月4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直播中国摄制组在龙南杨村镇的乌石围以“客家人的围屋”为题进行了长达26分钟的现场直播,从这座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围屋延伸了介绍了客家民俗、客家文化以及客家民居建筑;同年12月,中央电视台作了多方位的报道;2002年11月,中央电视台“外国人看中国”栏目再次来到龙南客家围屋,对客家民俗文化和客家风情进行了专题报道,引起了世人的震撼与关注,客家风情旅游已成为海内外游客追踪的热点。目前,到龙南参观客家围屋群,领略客家风貌,以及游览龙南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武当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玉石仙岩以及龙头潭风景区等,已引起海内外众多游客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附录:
文西围的来历
清朝嘉庆十二年春,龙南关西人徐名钧带十几个排工将一批木材扎成排放运到了南昌码头。
“有人掉进水里了!”突然不远处有人大声喊道。
徐名钧闻声举目四顾,看见离自己木排数十米处有一少年在水中挣扎呼救,但因水深浪大竟无一个下水相救。他心想:古语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见死不救非君子所为。便急忙叫几个水性好的排工下水救人,自己操起排上的长篙相助。很快便将落水少年救上排上来了。由于排上无合适的衣服换,徐名钧问知少年家住不远,便上岸雇了辆马车送他回家。
到了少年家,徐名钧方知救的是巡抚大人的公子。巡抚见徐名钧救了自己的儿子,感激不已,立即下令摆酒席相谢,并频频敬酒以示谢意。
酒过二巡,巡抚问及徐名钧经营木材的情况。
“承蒙巡抚大人如此关心,徐某感激不尽。不敢有瞒大人,这放运木排本大利薄,再加上数百里赣江上关卡多,赋税重,辛苦一年也赚不到多少银两。”徐名钧受宠若惊,恭恭敬敬地回答。
巡抚听了手捻长须沉吟不语,半晌方徐徐开口说:“恩公冒死救犬子之命,如同再造。下官无以为报,今给恩公文书一道,凡恩公西昌号木排在赣江之内免税三年,聊表下官的一点心意。”
徐名钧闻言喜出望外,千恩万谢拿着文书出了巡抚衙门。
没有多久,西昌号木排免锐的消息不胫而走。附近领县精明的木材商们纷纷找到徐名钧,要求将木排都打西冒名号,省下的赋税分一半给他,徐铭钧因此收入大增。到了第三年春季,上千条木排在赣江遇洪水都被冲散了架,分不清是谁的木材了。但由于木材上都烙有西昌名号,后来全部木材归了徐名钧,使他平白多得了十几万两银子,发了一笔大大的“洪财”。
徐名钧发财后,延请名匠设计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围屋,就是关西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