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概述
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1989年建立,1990年批准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500公顷。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属于三亚市沿海区,以鹿回头、大东海海域为主,包括亚龙湾、野猪岛海域,以及三亚湾东西玳瑁岛海域,总面积40平方公里,保护对象为珊瑚礁及其生态系统。保护区属珊瑚礁海岸,位于天然海湾内,海水盐度年变化范围为33.4‰~33.8‰,水温年变化范围为23.6~29.3℃。海浪破坏作用小,海水交换充分,浅水区大,污染小,有机质含量丰富,基质坚硬,是珊瑚生长的良好场所。
地理概况
三亚珊瑚礁保护区,位于三亚市鹿回头半岛沿岸、东西瑁洲、牙龙湾海域,海陆总面积为8500公顷,其保护对象为珊瑚礁及由珊瑚礁构成的典型热带海洋生态系统与海洋生物物种。区内生产力很高,生物资源丰富,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海区。根据自然保护的需要而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对核心区内的珊瑚礁资源采取绝对保护措施。
保护对象
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有造礁珊瑚87种,生长较密集,分布面积大,从2~3米左右到50米水深均可采到,水下大片珊瑚礁,斑斓绚丽,彩色纷呈。珊瑚种类、面积均列为海南省之冠。因此这里是迄今保持近原始状态破坏最小的地区。珊瑚礁在分类上属腔肠动物,在外观形态上有石珊瑚和软珊瑚之分,从生态角度可分为造礁珊瑚和非造礁珊瑚。珊瑚礁是指造礁珊瑚的骨骼与少数石灰质藻类和贝壳胶结而形成的多孔穴的钙质礁体。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量较大,各种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游泳动物在珊瑚礁区摄食索饵。珊瑚礁区为许多珍贵优质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发育、繁殖场所。仅在鹿回头发现贝类300多种,海化石300多种,种类之多居全国之冠。[2]
社会意义
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珊瑚是一种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都很高的海洋腔肠类动物。三亚沿海自然环境良好,很适宜珊瑚的生长繁殖,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多种珊瑚在这里不断繁衍,形成了大片珊瑚礁。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海洋生物资源及其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海南省建立了第三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水质良好,海水透明度大,水下80多种珊瑚礁群发育良好,并栖息有多种海洋生物,属典型的岸礁生态系统,既是热带海洋重要的生态防波堤坝,也是绝好的潜水旅游地点。五彩缤纷的珊瑚礁群在清澈的海水下熠熠生辉,形态各异的鱼类和其它海洋生物穿梭其中,给华丽的珊瑚增添了一分灵动之气。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犹如一颗灿烂的明珠,为中国南海之滨添光增彩。
保护价值
珊瑚是一种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很高的海洋腔肠动物。三亚沿海自然环境良好,很适宜珊瑚的生长繁殖,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多种珊瑚在这里不断繁衍,形成了大片珊瑚礁。据调查,这带海区分布着80多种造礁珊瑚,礁群发育良好。珊瑚在生长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珊瑚礁,并栖息着多种鱼、虾、贝、藻和其他门类的海洋生物,构成了美丽的水下景观。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海洋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为子孙后代造福,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重点保护对象
珍贵珊瑚——红珊瑚
过去给皇帝的贡品有红珊瑚,治病入药有红珊瑚,佛教徒顶礼膜拜的佛珠是红珊瑚,清朝二品文官武将的顶戴是红珊瑚。
红珊瑚是海洋低等无脊椎动物,属于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八放珊瑚亚纲,软珊瑚目、硬轴珊瑚亚目、红珊瑚科、红珊瑚属的海洋动物。人们见到的红珊瑚是残留的骨骼。
红珊瑚的生物学特点:红珊瑚生长要求的生境条件,从地中海——大西洋区和太平洋区的调查得知,它们要求有硬底、流急、无沉积物(特别是无陆源性沉积物)、水清、低光照、低温(8~20℃),其中地中海红珊瑚场最适温度是10℃;(2)生长慢、寿命长。 红珊瑚从幼虫附着后10~12年才性成熟,每年夏季产卵,其浮浪幼虫是负趋光性。由于红珊瑚较其他无脊椎动物长寿,其生长速度慢、成体死亡率低都是必然的趋势。
金珊瑚
金珊瑚的发现:金珊瑚是近10余年前才发现,能列入金珊瑚的海洋动物在分类研究上尚不明确,如Primnoa、Gerardia、Gerardia、Narella、Calytropha和Callogorgia gilberti属金珊瑚。中国南海诸岛亦有。
竹节珊瑚
竹珊瑚的研究与应用:竹珊瑚由于其中轴石化,及浅棕色的节与白色节间相隔形成,颇似天然盆景石竹,陈列在客厅,特别富有诗意,中国民间已广泛应用,至于国外尚未见应用的实例。竹珊瑚的分类研究,Bayer等人,在中沙、西沙和南沙群岛海域广泛调查采集了3种:粗枝竹节柳珊瑚Isis hippuris,网枝竹节柳珊瑚 I.reticulata 和细枝竹节柳珊瑚I.minorbrachyblasta。
2.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概述
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位于徐闻县西部角尾乡和西连镇沿海,面积约109平方公里,是中国目前连片面积最大、种类集中最多、保存最完好的珊瑚礁自然资源。1999年,徐闻县人民政府成立了自然保护区,加强该区珊瑚礁自然资源的保护;2002年经湛江市人民政府批准提升为市级自然保护区。经科研调查,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的珊瑚品种已鉴定辨认的有2目17科49种,尚待鉴别的有2种,其中不乏珍稀种类,有些品种甚至是国内首次发现。
地理概况
漂亮的珊瑚礁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雷州半岛的西南部,地处徐闻县境内,分布在角尾、西连两乡的西海岸沿岸一带海区,北纬20°10.60′—27.00′,东经109°50.20′—56.40′之间。
保护区总面积14378.5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4356.1公顷,缓冲区面积4665.2公顷,实验区面积5357.2公顷。[1]
历史革沿
徐闻珊瑚礁形成于约1万年以前,这是中国大陆沿岸唯一发育和保存的现代珊瑚岸礁。珊瑚礁区渔业资源丰富,品种多,拥有丰富的经济生物资源。珊瑚礁区面积达16.3万亩,其中密集区约9万亩。1999年8月经徐闻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县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2002年7月由湛江市人民政府批准,升级为市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升级为省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200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环境
地质地貌
保护区滨临的角尾乡和西连镇为滨海地区,三面临海,地势低平,北部稍高,南部较低,地质多为沙壤和沙质土。保护区海岸和潮间带基本上是沙滩和岸礁,主要为滨海-浅海相砂泥质碎屑岩和湖泊相含膏盐碎屑岩构造,岩性特征以浅灰绿色粉砂岩、棕红色泥岩和灰黑色玄武岩为主。长在灰黑色玄武岩上的珊瑚较多,也较茂盛。
气候条件
保护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较高,四季不明显;降雨充沛,年际变化率较大;雨热同季,干湿季较分明。
潮汐与潮流
潮汐:徐闻海岸带潮汐现象主要是太平洋潮波进入南海后形成的。徐闻县与海南岛南北相对,之间的琼州海峡东西走向,略似条带形的内陆航道,东西两个出口分别连着七洲洋和北部湾,加上每年东南、西南、东北的季风和海峡沟底凹凸不平地形的影响,形成无规则的混合潮。保护区主要受北部湾不规则全日潮控制。
潮流:保护区内的潮流分布不均匀,南端与琼州海峡相连海区及水尾角西部海区的流速较大,而在湾内东场以西一带海面,流速很小,甚至不明显。
表层环流
保护区的表层环流主要受北部湾表层环流的控制,冬季受琼州海峡西向的表层环流影响较强,其环流方向以北向和西北向为主。夏季受西南季风吹送和琼州海峡东向环流的影响较强,其环流方向以东南向和南向为主。
水温
保护区海域最低水温在每年的1月,约为18℃左右。最高水温出现在7月,约为30.5℃,年平均水温为26℃左右。
灾害性天气
主要受热带气旋及台风、冰雹、龙卷风和寒潮影响。
生物资源
珊瑚资源
保护区海域已查明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共3目18科65种,其中,软珊瑚目7科27种,在软珊瑚目中,有柳珊瑚类5科23种,软珊瑚类2科4属4种;群体海葵目1科1属1种;石珊瑚目10科23属37种,这37种石珊瑚全部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并列入世界CITES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在石珊瑚目中,除木珊瑚科筒星珊瑚属的猩红筒星珊瑚和锥形珊瑚属的群栖锥形珊瑚为非造礁珊瑚外,其余种类均为造礁石珊瑚。整个海区以石珊瑚的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57%;其次是软珊瑚,占总种数的42%;群体海葵的种类最少,占总种数的1%。
礁栖无脊椎动物
珊瑚礁生物群落是海洋环境中种类最丰富,多样性程度最高的生物群落,几乎所有海洋生物的门类都有代表生活在珊瑚礁中各种复杂的栖息空间,生活方式多样。据调查,保护区内礁栖无脊椎动物主要有:环节动物门(ANNELIDA)11个科12种,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6个科7个种,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7个科19个种,软体动物门(MOLLUSCA)19个科33个种。除上述门类外还有腔肠动物门的海葵、海鳃及海绵动物门的若干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