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桃
驰名中外的中国名产肥城桃,因产于肥城故称肥桃,又名佛桃。以其个大、味美、营养丰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被誉为“群桃之冠”。
肥桃栽培历史悠久,虽当地群众亦未能道其详,只知此为祖传良种。肥桃究竟源于何代,传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考文字记载,并无如此久远。最早始见于1726年(清雍正四年)的《山东通志》记载:“桃产肥城者佳,临清次之,分销各处。”但在同一时期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中,收集了全国六十一个产桃县份和若干个种类名称,而肥桃尚未列入该书,这证明那时的肥桃还不甚出名。时隔89年后的1815年(嘉庆二十六年),《肥城县志》载:“桃味美,他境莫能及,惟吕店、凤山、固留诸社出者尤佳”。至此,桃誉渐高。又隔了93年,至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肥城县乡土志》载:“远近千里外莫不知有肥桃者”,“东西洋诸国亦莫不知有肥桃者”。是时的肥桃已成为皇室贡品,不仅国内驰名,且蜚声海外。肥桃作为皇室贡品,使桃业生产遭受了挫折,据1934年的《肥城桃调查报告》记载:“其时(光绪年间)县知事因作为贡品,或馈赠上峰,差役于成熟之前,至各桃园查封贡品,凡栽培较佳,结果丰盛之园,多被封禁,不准他售,但能向差役纳贿,则可以免封。否则只能听之。其被封之园,届成熟期,差役持粗目之网摘果,凡不漏网之大果为贡品,其落网者则差役取为已有,无须给价。即作贡品者,给价与否,亦只能任差役之好恶,农民何敢与争。是以彼时农民种桃,反易招祸,多有伐去之者。”
民国初年,肥桃又称蜜桃,据1921年的《山东劝业报》载:“当时的分布区域,全县共九个区,产肥桃者为一、二、四、五区,八、九两区不产桃,三、六、七各区所产者俗称毛桃。肥桃以康河两旁所产者最为称著。面积长约三十余里,宽约十余里,共为四十四村,有七十四家桃园,八千二百二十株,年产约十四万余枚,折合七十万斤。”至1934年,肥桃生产发展甚微,据山东农学院吴耕民教授的《肥城桃调查报告》载:“肥城县共分九区。桃之栽培以城西南第五区之东里村、西里村、顾家庄、李家小庄、黑牛山、小顾家庄、辛庄、井同玉、北老僧台、张家拔头、尹家山庄、营里庄、聂家庄等处为最多;第四区之后里留、上固留、韩家庄等处次之;第六区之纸房庄、南王上等处更次之;第一区域内及城之附近亦有之。各处桃园概互相分离,不集中一处。每园面积以二三亩者为最多,最大者亦不过十余亩。”同年七月二十三日的山东《民国日报》登载了肥桃的面积和产量。
(一)出产地点四十八村(多在一、二、四、五区);
(二)共有桃园七十四个(一亩左右者不计);
(三)共有桃树八千二百株(纯系肥桃株数,毛桃等不计);
(四)共有园地四百一十亩;
(五)每年产桃一百六十四万个,其内次等桃占三分之一,劣等桃占十分之一。
据此最低限度之统计,则每年可出上等桃约九十万个,照时价每个两角计,值十八万元;次等桃约五十万个,每个以一角计,值五万元,共计值二十三万元,再加一亩左右之小桃园所产,则至少每年值三十万元。
1935年,隐居在泰山脚下的冯玉祥曾不断到肥城巡察。甘美的大肥桃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亲自派人到肥城北仪仙村购地建桃园,作为肥桃栽培的实验基地。为此,他曾赋诗一首:“肥城桃,肥城桃,不独供给富人食,劳苦大众也要吃个饱。”如今这块肥桃基地仍就果实累累。当地群众常缅怀冯将军的功德。
肥桃生产不能发展的原因,除为项品所致,还有其他原因,据一九二一年的《肥城蜜桃产销调查报告》记载:“经营桃业之困难情形有三点:
1、桃株未达结果前之困难 查该县植桃,系直接播种于田亩中,须于砧木成长三年后,以芽接法行接木,又桃于结果后三年内,不能令其留果,以免损耗树势,致植桃者于最初六七年中,绝无收益。
2、桃株达结果之困难 查该县植桃,每亩桃园约年须人工百余,施肥四次。前三次每株各为厩肥一小车,第四次为豆饼或麻油渣十余斤,则工费与肥料费每亩一年开支,约需五十至六十元。故多数须贷款经营,于桃收获后归还。倘遇隔年结果时,则桃户所负之债,不能清偿。又往往有隔二年不结果者,则桃户每将桃园伐除,而改种粮食,实属可悯。承应从速改善其栽培技术,以资维持及发展者也。
3、销售上之困难 查肥城县桃之销售价格,全由集中点之果行从中向客商商定,故桃户率仰果行鼻息,欲略提高桃价之维持其损失几不可能。销售方法即未经讲求,桃户损失自非成鲜。”
除上述困难影响桃业发展外,还有栽培技术上的问题,据同一份调查报告记载:
“A·该县植桃,永不行剪枝。故桃树枝条悉生长过密,日光透射困难,空气不甚流通,又因不行剪枝之故,结果枝距树之中心甚远,虚耗养液,树力不能集中,致结果困难。
B·该县植桃施用肥料中,淡气质量实过于丰富,而磷酸肥料及加里质肥料又过于缺乏,故枝势过旺,料内营养液稀簿,易生芽叶,难成花芽。查磷酸肥料,为促进结果作用之要素,加里肥料为强壮枝条之必需品,故宜减少厩肥及豆饼之施用量,于每株桃,补施以小米糠或骨粉及草木灰等富于磷酸及甲里性质之肥料,脾健全其枝条,减除病害,并促进其结果能力。
C·虫害蔓延,妨碍桃树之同化作用。树最易受伤,因之于第二年或延之第三年尚无力结果。”
1937年,当地政府曾以“肥桃本为著名特产,徒以性易腐烂,不便运销,难期推广”为由,呈文请求“筹设制造肥桃罐头工厂”,以期开发肥桃资源。呈文未获批准,当时省主席韩复榘、建设厅长张鸿烈批示:“所请筹设制造肥桃罐头工厂脾利畅销一节,尚有见地。惟以肥桃产量太少,势难作大规模制造,成熟期间太短,工厂久闲,亦不合经济原理。又肥桃为粘核性,制罐工作甚感困难,且届成熟时期,其果肉多液化,若加水加热,势必溶解。有此数端,制造罐头,实属不易。”
1937年之后,战乱频仍,人民生活困苦,桃农多将桃树伐去改种粮食,肥桃生产大幅度下降。至1949年全县植桃面积仅存80余亩,2500余株,为战前的四分之一,产量十三万斤,不及战前的五分之一。
建国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肥桃的发展,1956年首建肥城园艺场,经营面积240亩。1957年全县植桃树11万株,年产30万斤。1959年发展到99万株,年产104万斤。以后逐年有所增加,至1982年果树资源清查统计,全县肥桃种植面积5989亩,159787株,年产量为二百余万斤。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1985年增至两万五千亩,六十六万余株,年产约四百万斤。1986年肥城被确定为全国名优特产肥城桃基地县。9月2日,肥城县委 、县政府在北京首次举办了肥城桃品尝会。1992、1993年连续两年举办中国肥城桃节。1992年8月,田纪云为中国首届肥城桃节开幕题词。为了进一步宣传肥桃,促进肥桃发展,为振兴肥城服务。在全国政协和省、市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写了《肥桃史话》一书,本书以翔实的资料记述了中国名产——肥桃的栽培历史,曲折的发展过程以及桃文化、肥桃轶事轶文等。同时,本书还收入了首届中国肥城桃节的有关资料。2002年4月举办首届肥城桃花旅游节。
附一
肥桃保护碑文
宣统三年(1980),山东全省劝业道萧,为保护肥桃之良种,曾于肥城南关火神庙旁立一石碑,碑文如下:
山东全省劝业道萧
为禁革事,案奉山东巡抚部院孙批,据本道详情,将应供肥桃立予益免,不许勒发官价,再派丁役验缉,致滋扰累一案奉批:据详已悉,查州县搜取土产,馈送官长,最为恶习。况肥桃为山东省特产,中外交誉,若官吏籍以增投,差役因之骚扰,致令种桃各户,愁苦咨嗟,甚至所去桃株,冀免扰累,殊属不成事体,亦大非朝廷讲求树艺为民兴利之宗旨。前本属院访闻,该县差役事先封树,籍端讹索,当即札行藩司,严札禁除在案。兹详各节,果与本署院访闻无异,种种贻害农民,及应如详禁止,以免诛求。仰即分别移行,并妥拟示文刊各街门一体查照,合行勒石禁革,为此示仰县农民人等一体知悉,自示之后,永远草明,如再有巡察封树买等情,扰累农民准受害之家,来辕控告,定即从严究办,决不宽贷。其各懔遵无违,特示。
宣统元年九月右谕通知
附二
山东省政府指令
建副农字第一九二二号 二十六年三月十三日
令肥城县县长
呈一件:呈为拟在肥城建设制造肥桃罐头工厂籍资提倡实业而期发展农村经济由。
呈件均悉。查肥城桃本为著名特产,徒以性易腐烂,不便运销,难期推广。去年曾经建设厅合作指导处试办肥桃运销,销路虽畅,惟以生产技术不良,致虫蛀病染裂痕及机械伤者甚多;且产量不多,出产地之价格亦过高,殊鲜成效。故欲利行销,必须先谋改良品种。该指导处自去年运销工作完竣后,即在该县租定桃园一段,着手栽培以图技术之改进。将来生产大小均匀,品质优良,运销自易,所请筹设制造肥桃罐头厂脾利畅销一节,尚有见地。惟以肥桃产量太少,势难作大规模制造,成熟期间太短,工厂久闲,亦不合经济原理。又肥桃为粘核性,制罐工作,甚感困难,且届成熟时期,其果肉多液化,若加水加热,势必溶解。有此数端,制造罐头,实属不宜。除交建设厅督伤合作指导处积极改良品种,以利推广外,仰即遵照协助输可也。此令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