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爪水獭

基本资料【中文名称】:小爪水獭
【拉丁学名】:Aonyx cinerea
【俗名】:油獭,东方小爪水獭
【英文名】:Clawless Otter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二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资料不足
【濒危等级】:濒危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未列入
【生态环境】:在山溪河湖中活动
【致危因素】:栖息地破坏,环境污染,因为贸易被捕猎
【保护措施】:限制捕猎
【国内分布】:云南, 台湾, 福建, 海南
【国外分布】:印度, 缅甸, 尼泊尔, 斯里兰卡, 印度尼西亚, 越南, 柬埔寨, 马来西亚
【分类】:小爪水獭属哺乳纲、食肉目、鼬科
外形特征小爪水獭的体长一般在60~94厘米之间,体重约3公斤。四肢短小,每肢有五趾,趾间蹼膜不完全,爪短粗呈钉子状,有退化现象,尾部较细。喉部颜色较浅,为白色至灰色,与其他部位形成鲜明的对比。鼻部粉红色或略黑,上缘凸起呈尖状。全身呈亮赭色至暗棕色。毛发外层长12~14毫米,内层长6~9毫米。
形态特征体长仅41厘米,体重约3千克。它的外形也很像水獭,但体形较小,头较短而阔,鼻垫裸露区与被毛交界处整齐,呈一条横直线,鼻镜上缘没有凹陷,与水獭属动物不同。牙齿粗大,比水獭属动物少2枚上颌的第一枚前臼齿,因而只有34枚牙齿,另外在下颌正前方和两侧有稀疏的刚毛,也是水獭属动物所没有的。四肢上的足垫大而且厚,爪很小,不突出于趾尖,也不锐利,所以趾印比水獭的小,各趾印中也都没有爪痕。它的背部的体毛呈深咖啡色,更富于光泽,腹部的颜色较为浅淡,但没有白色针毛,两颊、颏部和喉部的针毛尖端为白色。尾巴的基部宽厚,接近尾端时逐渐变尖,尾端被毛短而稀,几乎裸露。
分布与生境它是世界上最小的水獭种。小爪水獭主要生活于亚热带的山地河谷中,其栖息地海拔高度在1500米以下。
小爪水獭分布于印度阿萨姆,斯里兰卡,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缅甸北部.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苏门答腊,以及我国的华南、西南等地区,包括云南、西藏、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台湾等地。
小爪水獭通常集成小群栖息于山溪河湖中,水中有较多的大石头,水深而流速缓慢,栖息环境与水獭相似,但有时可以分布到海拔较高的山溪中。大多穴居,善于游泳,性情凶猛,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软体动物、甲壳动物、蛙类和水禽等。
小爪水獭是热带、亚热带局部地区的一种趾短小而不著目的小獭,常与南方普通水獭栖于同一环境,但在山区小爪水獭往往生活在海拔较高的高山溪流,也较爱到旱地活动。在海南岛水源比较丰富的源头的山溪潭湾,不但水质清澈,流水又特别多,流水下山后,多重重拦堵分散等人为干扰,所以只在上游山区才有它比较合适的栖息地。其主要食物为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小鱼。
致危因素威胁小爪水獭等水生哺乳动物生存的主要原因是有三点,
一是人类肆无忌惮地用枪、棒、毒药、筒状捕鱼笼及鱼网或其它残酷的方法捕捉或枪杀;
二是小爪水獭等水生哺乳动物赖以生存的水质清澈、鱼类繁多的湖泊、河流等水域被人为地进行了河流改道,穿流的船只破坏了它们宁静的生活;
三是水质受到工农业废水中有毒化学物、重金属、杀虫剂等的严重污染,使繁殖能力下降,甚至中毒死亡。因为小爪水獭和猛禽、猛兽等食肉类动物一样,也是处于食物链的最上方,如果污染物质在体内蓄积,生殖率就下降。
四小爪水獭栖息地被不断开发,使栖息地范围日趋缩小;
事实上,目前小爪水獭等水生动物已经成为水域环境的指示动物,能否在一个水域中寻找到它们是评价其水质的最佳方法之一。
如果人们不能尽快采取全面的保护措施,小爪水獭等动物很快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殆尽,所以人们必须首先为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种群现状小爪水獭在从畜产部门收购的皮张中,只有极少混同在普通獭皮中,可见其种群数量不多。
现有保护措施虽已列入国家 II 级重点保护动物名录,未经省级林业厅批准,不许捕猎。实际上难以有效管理,甚至它的种群现状很不清楚。
保护措施建议1、有必要对小爪水獭及其栖息地进行调查,对其现状、衰退的原因以及湿地环境保护对小爪水獭保护的重要意义作进一步研究;可能应考虑列为国家I 级重点保护。
2、实行禁捕猎,最少在10年内禁止捕獭,制定明确措施,特别是分布区的省(区)要严格管护;
3、在所有的河流两岸修筑河堤,防止由牛、马等牲畜随意践踏河堤带来的严重后果,减少筒状捕鱼笼和鱼网等,以免误伤它们等都是较为具体的措施。建立人工饲养基地,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