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儒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杨儒(?-1902)清末外交官。广州回族。字子通,号迪庵。隶汉军正红旗。同治举人。1888年(光绪十四年)后历任江苏常镇通海道、浙江温处道、安徽徽宁池太广道。1892年2月出任清廷驻美公使兼驻西班牙、秘鲁公使。1895年授太常寺少卿。1897年转任驻俄国、奥地利、荷兰三国公使。次年升工部右侍郎。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波及东三省,沙俄以“护(中东)路”为名,出兵强占中国东北地区。翌年1月受任出使俄国全权大臣赴彼得堡(今列宁格勒)与沙俄谈判。在国内拒俄运动支持下,坚持“未奉画押全权,断不受俄人之逼迫”,拒绝在沙俄提出的侵占东北的条款上签字。3月在谈判归途中中风跌伤。1902年2月在彼得堡病故。

杨儒,清代铁岭人。隶汉军正黄旗。同治六年(1867)举人。光绪十四年后任江苏镇海道道员,浙江温处道,安徽池太道,四品卿,驻美公使兼斯尼巴亚(西班牙)和秘鲁公使,太常寺少卿,俄、奥、荷三国公使,工部右侍郎。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同时,沙俄另派军队占领了盛京(沈阳)。11月,盛京将军增祺与沙俄私下签订了一个以“交还”奉天为名,实则由俄人控制东三省的《奉天交地暂且章程》共九条密约。朝廷得知增祺私下与俄签约,大为震怒,宣布《章程》无效,并将增祺革职。随后派杨儒与俄谈判更改条约。俄不肯轻易放弃到口的肥肉,杨之艰难可知。杨儒不畏强权,据理力争,大义凛然,针对沙俄所言条约是为保清国主权而言:“既言保我自主,何兵权、利权、命官权而不予?既称不利土地,何以东三省不为中国版图?”经杨儒据理力争,沙俄应允另立正约。

光绪二十八年,沙俄另拟约款12条,逼杨儒签字。杨儒先后与沙俄财政大臣维特、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谈判21次仍无结果。杨儒坚决表示,“条款须无损我主权方可签字”。面对杨儒强硬态度,沙俄以重金收买威逼李鸿章,李鸿章电杨儒“势处万难,不能不允,即酌量画押,勿误”。杨儒仍以“未获确旨”为由坚不画押。维特诱骗说:“如果贵大臣能画押,他日政府不能批准,再行作废”。杨儒当即驳道:“私自画押,该当何罪?我惜只有一头颅耳!”维特保证:“日后如欲加罪与俄签约之人,俄必予保护。”杨儒厉声说:“贵大臣何出此言?我系中国官员,欲求俄国保护,太无颜面,如此行为,我在中国无立足之地矣!”杨儒虽然可直面强权而不惧,但身为中国人,面对腐败无能的清朝廷,他又实在无能为力。他的心情极为愤懑。在艰难的谈判中,终于身体不支,在一次谈判后回到使馆,刚一下车即跌倒在地,中风不语,次年病殁。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男,1963年11月26日出生,山西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1980年09月至1984年06月在太原理工大学煤化工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87年09月至1990年06月在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1994年12月至1998年03月在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

1984年07月至1987年08月在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任实习员职务。1990年07月至1994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课题组长。1998年09月至今在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超细材料与先进陶瓷研究室,任研究室主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中国化工学会会员,中国化工学会无机酸碱盐专业委员会学术带头人,中国硅酸盐学会玻璃钢分会理事,《无机盐工业》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领域:纳米材料制备新技术、纳米材料化学、功能陶瓷材料、材料计算化学。

1990,12 作为主要骨干参与的"从CO+H2合成发动机燃料"研究项目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04年5月,负责承担的北京市科技项目"纳米粉体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超临界法功能性无机纳米材料公共技术平台,通过了北京市科委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2004年12月,完成了负责承担的教育部重大基金项目"稀土金属醇盐关键技术及应用"的结题验收。2003年11月,负责与蒙西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纳米金属氧化物粉体材料工业化开发》,纳米TiO2和纳米SiO2分别通过内蒙古科委的科技成果鉴定。北京化工大学教改项目"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验课程设计与体系优化研究",已于2004,3通过学校组织的专家委员会的验收鉴定。授权了六项中国发明专利,还有两项发明专利被公开。2000年终被评获得2000年度大宝奖教金。2004年教师节荣获北京化工大学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