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应骙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许应骙(?-1903)清末大臣.字德昌,号筠庵,广东番禺人(广州)人,官至礼部尚书,闽浙总督.

幼习经书.1849年中举人.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举进士.1852年选庶吉士.越年散馆授检讨.1862年参与撰修《文宗显皇帝实录》.后迭任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詹事府左右庶事、国子监祭酒.1875年充福建乡试正考官.次年授甘肃学政,旋升内阁学士、兵部左侍郎。光绪六年(1880年)为会试副总裁,这是清代科举考试广东人充当会试总裁的第一人.后历任户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1895年任左都御史。翌年擢工部尚书,充殿试读卷、阅卷等。1897年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旋转任礼部尚书.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反对变法,同年9月4日以"阻塞言路"被革职.戊戌政变后,擢闽浙总督.1900年参加"东南互保",破坏义和团运动.1902年被劾罢归,杜门不出.翌年病卒.著有《谕折汇存》等.

光绪十七年(1891年)他奉旨调任仓场侍郎,认真查办"仓场积弊"使得"南新仓颗粒无亏",南新仓,俗称东门仓位于北京东城东四十条22号,为明清两代皇家仓库之一.因此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光绪十八年(1892年)慈禧太后特赏他在紫禁城骑马.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许应骙又升任左都察院左都御史,过一年之后任工部尚书.许应骙从政的四十多年间,可以说是步步高升,京中各部的首脑他几乎都当过.

但这位平步青云的权臣在戊戌变法的时候却扮演了守旧派反对变法的"急先锋",以他顽固执拗的性格来捍卫他自己心目中的"道",被后人被称为"戊戌黑旋风".1898年,光绪帝下"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告变法,御史宋鲁伯上书朝廷废八股文,光绪皇帝准奏.但许应骙迂腐荒谬,顽固反对,惹怒了宋鲁伯、杨深秀,他们联合上书弹劾许应骙,要求罢黜他.光绪帝诏令许应骙对他们的弹劾给予回复.许应骙也针锋相对,写了《明白回奏折》,更将矛头指向了康有为.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准许臣民直接上书言事,礼部主事王照请光绪帝游历考察日本等国,当时的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不肯代送奏折,王照于是直接上堂递交,并且弹劾尚书,怒火中烧的许应骙上奏反击,结果激怒了光绪皇帝,许应骙被撤了职.

不过这个"戊戌黑旋风"在百日维新中也办了一件好事,这件好事也成了戊戌变法唯一硕果仅存的政绩.京师大学堂是由许应骙和奕选址办理的.两人全北京城里外跑遍才选中了地方上报光绪皇帝.京师大学堂本是戊戌维新时光绪帝在1898年筹办的我国最早的国立大学,校舍在北京地安门内马神庙.吏部尚书孙家鼐为管学大臣,管理大学堂事务.大学堂的办学方针为“中西并用”;宗旨是“广育人才,讲求时务”;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戊戌变法”中,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黜了光绪帝颁布的所有新政,但唯独保留下了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之所以能成为“戊戌政变”后唯一幸存者,关键在于慈禧太后的态度.清朝末年,内忧外患,慈禧太后要维护她的封建政权,只能依靠顽固守旧派.但是,这些顽固派却缺乏实际的办事能力,领导权之外的各项具体事务,只能依靠新人去办理.而新人的培养需要用新的办法,京师大学堂就将承担这一项重任.所以,慈禧太后不仅对京师大学堂采取了宽容的态度,而且对全国各省省会与各州府县在变法风气影响下兴办的大量学校,基本上也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允许其继续存在与发展.当“戊戌政变”后的第五天(1898年9月26日),京师大学堂正心惊胆战地等待噩运降临,不料慈禧太后在谕旨中却说道:"大学堂为培植人才之地",应予以继续兴办.就凭她这一句话,京师大学堂化险为夷,得以幸免于难,成了“戊戌变法”诸多新政的唯一的幸存者.

许应骙顽固的反对“戊戌变法”,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太光彩的一笔.但有意思的是,这位封建老顽固却有自己非常“反传统”的一面.许应骙的母亲不是正室,按照几千年的族规和祖制,许母死后棺材不能从家庙的中门抬出.面对这一局面,许应骙非常气愤,向族人咆哮:我能不能从正门中出去?族人答道:您为堂堂一品官员,当然可以从正门中出去.于是许应骙就坐在母亲的棺木上,对旁边人说道:给我连人带棺一起抬出去.众人都惊呆了,眼睁睁看着一死一活两个人被抬出了许氏家庙.

戊戌政变后,许应骙出任封疆大臣闽浙总督,并被特许"仍在紫禁城骑马",以示优宠.一年后又兼署福州将军、船政大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后来许应骙的手下官员渎职,他也因此被解任,退出政治舞台.许应骙回到广州后,便从高第街搬了出来,在广州白鹅潭畔建造了一处颇具规模的私家园林——后乐园,现在的广州海珠区还有一条“后乐园街”.

民国初年,许应骙的后人举家南迁到香港,日本人攻占香港之后,曾经在这位清朝重臣后人的门上贴一张“立入严禁”的告示,由此不仅他的后人免遭了战祸之苦,而且许应骙的遗物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许应骙的一品朝服现在还由他的后人收藏着.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