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富

人物简介余永富,男,1932年9月生,河南南召县人,中共党员,中国选矿工程专家。1956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选矿系,1956年分配至长沙矿冶研究院工作。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中国稀土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选矿学会理事,中国矿业联合会高级顾问,中国钢铁协会矿山技术委员会顾问。历任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院(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所)选矿室助理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长沙矿冶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兼职教授;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学术成就余永富院士长期从事难选红铁矿、大型多金属共生矿及稀有金属选矿研究,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先后取得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十余项。主持武钢大冶铁矿混合性(磁铁矿、赤铁矿、菱铁矿)铁矿石选矿工艺研究,研制了弱磁选—强磁选新工艺及新型工业用强磁选机,并投入生产,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针对包头白云鄂博铁矿难选特性,提出了“磨矿基本单位、磁选分组、浮选分选、铁反浮连生体、稀土(铌)逐一优先浮选分离”的独特选矿方法,研制完成弱磁—弱磁—浮选综合回收铁、稀土选矿工艺流程;使包钢的选矿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被列为1992年全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包头白云鄂博大型多金属矿弱磁-强磁-浮选回收铁、稀土矿物选矿新工艺研究,包头白云鄂博铌资源开发利用,河南舞阳铁矿及首钢秘鲁铁矿(南美洲)等选矿研究工作中,创造性地解决了选矿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
2000年后余永富院士针对我国铁矿山铁精矿质量差,影响高炉炼铁效益的现状,在我国首次提出“提铁降硅”和“铁前成本一体核算”的新思想以及“铁精矿质量主要评价体系”。使我国铁矿山选矿出现了新局面,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在全国各钢铁企业和矿山的广泛推广应用,系统地解决了长期困惑我国铁精矿的质量问题,对于全面提升我国铁矿山和炼铁行业经济效益,推动炼铁原料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奖项荣誉余永富院士在1985-1997年间,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冶金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奖6项,其中“包头白云鄂博大型多金属矿弱磁-强磁-浮选回收铁、稀土矿物选矿新工艺研究”1992年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鞍山贫赤(磁)铁矿选矿新工艺新药剂新设备研究及工程应用”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鞍山贫赤(磁)铁矿选矿新工艺新药剂新设备研究及工程应用”获2003年度冶金科技进步(冶金部)特等奖。1986年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并获全国总工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被评为湖南省特等劳动模范,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这位被我国冶金界称为“选矿王“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过去40多年中曾从事过湖北大冶、河南舞阳、福建钟山、包头白云鄂博等铁矿选矿工艺流程的研究,在红铁矿、多金属共生矿及稀有金属矿等选矿领域,取得了多项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他主持的武钢大冶铁矿混合性铁矿石选矿工艺研究,研制了“弱磁选—强磁选新工艺”,按这个流程建成的生产线投入使用后,年处理混合铁矿石能力达200万吨,前4年就赢利2100多万元。他参与主持研究的“包钢铌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及产品开发与应用”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还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6年获“湖南科技之星”荣誉称号。但是,他没有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仍然坚守在选矿试验现场,并在包钢铌资源选矿新工艺和双提一降(进一步提高铁精矿品位、回收率,降低杂质含量)的科研攻关取得新的突破,使白云鄂博的选矿技术呈现出更光明的前景。并撰有《武钢大冶铁矿的提高铁精矿品位提高回收率实验研究报告》、《白云鄂博氧化矿弱磁—强磁—浮选综合回收铁、稀土工业分流试验》等论文、研究报告数10篇。
学术兼职中国稀土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选矿学会理事,中国矿业联合会高级顾问,中国钢铁协会矿山技术委员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