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编钟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楚
高度依次是30.5厘米、25.7厘米、24.5厘米、23.4厘米、21.8厘米、21.4厘米、20.3厘米、19厘米、17.6厘米、16.6厘米、15.9厘米、15.5厘米、13厘米。
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
这套编钟共13件,附铜辖(悬挂编钟的钩鞘)13个。第一只钟两面铸有铭文12字,郭沫若考释为“佳(惟)XX屈X晋人,救戎于楚竞(境)。”编钟出土时相当完好,没有伤痕。经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测试,音律准确。1957年7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送了用这套编钟演奏的《东方红》乐曲。后又将这一乐曲装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遨游天际,响彻太空。该编钟曾随中国对外文物展览先后赴丹麦、英国、美国等十几个国家演出。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通高23.6厘米--120.4厘米,重2.8--152.8千克 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出土河南博物院藏这套铜编钟均为甬钟,共26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钟铭铸在每个钟的钲部及左右鼓上。大型钟仅在正面铸铭文,中型钟则正背两面均铸铭文、小型钟则由两个、三个、四个共铸一篇铭文。每篇铭文相同。下寺楚墓是春秋时期楚国王族墓群,墓内出土了大批春秋时期的乐器。这套铜甬钟是目前中国出土春秋时期编钟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套,音域宽广,从最低音到最高音,跨越了将近五个八度音程。它分上下两层悬挂于钟架上,下层为低音区,演奏时作和声之用;上层为中高音区,演奏时作旋律之用。上层七声俱全,而且多数有半声音阶,可以旋宫转调。这套铜甬钟的出土,表明在两年五百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具有高度的音乐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