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基本简介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是西北工业大学以“三航”为特色的主体学院之一,2003年7月由原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和民航工程学院合并而成。飞机系成立于1952年,其前身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三校航空系组建而成的华东航空学院飞机系,1956年8月改名为西安航空学院飞机工程系,1957年10月西北工学院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后组成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楼

1970年2月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并入。民航工程学院成立于1994年9月,是经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国家民航总局批准,由西北工业大学、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AMECO)和中国西北航空公司联合组建的。[1]

院系及师资航空学院下设航空器设计工程系、综合技术及控制工程系、流体力学系、航空结构工程系和民航工程系(原民航工程学院)等5个系。覆盖了飞行器设计、人机与环境工程、航天航空安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电力电子与电力拖动、通信与信息系统、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流固耦合与控制、流体机械与工程、材料加工、材料学和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等13个学科,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力学两个学科为一级学科学位授予点,飞行器设计学科和固体力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飞行器设计、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为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有飞行器设计、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3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硕士点和9个博士点。航空学院专任教师139人,其中师资116人。师资队伍中有教授31人,副教授33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陈一坚),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高正红,李玉龙,宋笔锋),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1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刘锋),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叶正寅,杨智春,吕震宙),博士生导师18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英才荟萃。

科研相关航空学院有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动力学与强度国家专业实验室及航空气动力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 国家与省部级实验室。另外还设有 飞机设计研究所、气动弹性研究所、可靠性工程研究所及结构完整性研究所、腐蚀与防护研究室、民机故障诊断研究中心和民机综合测试与故障模拟、诊断实验室、人-机-环境工程实验室、安全工程实验室等研究机构。陕西省风机/泵工程中心、中国试飞员学院和NPU-MSC技术中心也挂靠在航空学院。

教学培养航空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近1300人,硕士生299人、博士生116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三实一新”的优良传统,为我国的航空工业和其他领域培养、输送了大批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张庆伟为代表的一批德才兼备的毕业生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先后有多名毕业生荣获“全国十佳青年”、“航空部十佳青年”、“航天部十佳青年”及“全国三好学生标兵”等称号。

航空学院承担着国家重大项目、国防“973”重点项目、“863”高科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预研和重大应用工程项目等百余项重大课题,先后主持和参与了歼七E、十号工程、歼八系列、飞豹、轰六、强五、运七、运八、新舟60、歼教机、支线客机及无人机等主要型号的研制与生产,年均科研经费逾1500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奖109项,获中国专利十一项,发表研究论文1000余篇,其中被SCI、EI索引摘录80余篇,为我国的航空工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航空学院利用学科优势,积极参与航天和其它领域的科学研究,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学院领导学院设有主管本科生教学副院长1人,主要协助学院本科生教学管理的院长助理1人,教学秘书2人。此外,各系设有主管教学主任或副主任1人,新专业及民航工程类专业各设有专业负责人1-2人,这只队伍共由14人组成,均是由从事多年教学工作或教学管理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有丰富经验,工作积极主动,素质高,态度积极认真,服务意识强的同志担任, 其中, 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2人, 管理队伍中硕士学位以上占71.4%;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7人, 管理队伍中副高级以上职称占85.7%。

宋笔锋

院长

2005.1--

主持学院全面工作

李华星

院党委书记

2006.5--

院党委工作

马存宝

副院长

2006.12--

主管科研工作

黄其青

副院长

2003.7--

本科、研究生教学

赵洪章

院党委副书记

2007.12--

主管学生工作

学科设置学院有2个一级学科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有11个硕士点,7个博士点,6个本科专业。其中飞行器设计和固体力学两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飞行器设计、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3个学科为“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

基础设施与办学条件学院本科生专业的实验室建设,长期依托一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专业实验室(动力学与强度国家专业实验室)、两个省部级实验室(陕西省风机/泵工程中心、航空气动力数值模拟实验室)、两个国家重点学科(飞行器设计、固体力学学科),具有初具规模、专业配套、亦军亦民的实验室体系,具有良好的实验环境和条件,可以服务于本科学生的专业课教学,对本科生教学条件建设起到支撑作用。

为了加强本科生教学实验的建设与管理,学院专门成立了航空实验教学中心,集中规划,集中建设,集中管理。中心下设三个实验室,即航空科技创新基地,飞机设计与工程实验室,民航工程实验室

目前学院实验室总面积 7897.05平方米, 其中陈列室面积2169.64平方米, 本科生专业实验室面积1606.19平方米, 教学、科研两用实验室面积914.22平方米。单价为800元及其以上仪器设备为2523台套,总价值为4598.76万元。

招生规模学院招生规模约为本科生320人/年;硕士生150人/年;博士生60人/年, 博士后10~15人/年。

部分杰出毕业生名单中共中央委员、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

中航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李玉海

中航一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 杨伟

陕西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 白松柏

中国试飞研究院院长 沙长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一院院长 李锋

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所长 葛森

中航一集团公司贵航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 王中权

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 杨鹰

中航一集团公司商用飞机公司总经理 郑强

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党委书记 傅长安

宏图机械厂党委书记 谢明强

中航一集团公司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 唐长虹

成都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设计师 宋承志

空军装备论证研究所总工程师 刘行伟

空军装备研究院航空装备研究所总工程师 罗乖林

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飞机总设计师 李先哲

空军装备部技术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空军少将 申良启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王秦平

中航一集团公司民机部部长 汪亚卫

国防科工委机关党委书记 司德鹏

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朱振义

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郑德义

四川省政协主席 孙同川

四川省人大副主任 陶晞晦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总体部主任、总装气动预研办主任 马明生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总师邓小刚等9名将军(邓小刚,刘长秀,贺德馨,董臻东,王侃,赵协和,李方洲,屠恒章,肖泰顺)

根据目前不完全统计,航空学院培养出将军10人,目前在岗的航空航天研究院院长、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10人,政府部门正厅局级以上领导9人,型号总设计师或总工程师6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