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学院简介】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创建于1956年。近50年来材料学院的建设成就显著,形成了一支力量雄厚、学术水平高、富有教学和科研经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28名,其中教授39名,(含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长江学者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3名,博士生导师32名),副教授54名(含高工),教师中有博士、硕士学历者占80%。学院还聘请国外名誉教授和顾问20多名,国内兼职教授30多名。

材料学院1998年首批被批准为按照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培养博士的单位,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其中《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两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学院现设有3个系:材料学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复合材料系。含3个本科专业,包括7个专业方向,其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专业被陕西省授予名牌专业。材料学院拥有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超高温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摩擦焊接技术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多种大中型设备、仪器约200台,总资产近1亿元。在“985”二期建设中,航宇材料科学创新平台被教育部评为一级创新平台。

创建至今,材料学院已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近6000名,其中包括博士500余名,硕士800多名,有7名两院院士、2名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1名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曾就读过我院,毕业的博士中有15名获得了德国洪堡基金。目前,在读本科生700余名,硕士生430名,博士生210名,博士后8余人。

材料学院始终重视学科的前沿发展方向,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七五”以来,共有18项成果获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00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500多篇,出版专著12部,科研成果历年来一直位居全校首位。学院还与国外30多所大学保持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国内50多家企业有合作关系。

目前,学院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研项目等科研项目240余项,年科研经费超过3000万元,已成为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教学与科研基地。

【师资力量】材料系

教授

傅恒志(院士) 周 廉(院士) 刘正堂

陈 铮 周万城 杨延清

李铁虎 介万奇(长江学者) 郭喜平

郝启堂 李金山 薛祥义

胡 锐 傅 莉 樊慧庆

曹永革 邢力谦

副教授

朱 明 张建国 孙晓燕

王 泓 罗 发 范晓丽

陈福义 杨光昱 陈忠伟

王永欣 朱冬梅 李焕勇

寇宏超 高 峰 李宇杰

常辉

材料成型及控制系

教授

周尧和(院士) 杨根仓 刘金合

杨思乾 郭鸿镇 姚泽坤

刘 林 黄卫东(长江学者) 杨 合(长江学者)

沈 军 于家康 李淼泉

刘郁丽 余心宏 李付国

张 军 曾卫东 李双明

林 鑫 刘 峰 李京龙

刘 东 詹 梅

副教授

王忠平 刘小文 白 钢

王 敏 李 健 刘建睿

陈 静 王锦程 孙志超

王 猛 谭义明 鄢君辉

李庆华 马铁军

复合材料系

教授

张立同(院士) 乔生儒 李贺军

李克智 成来飞(长江学者)

吕宝桐 殷小玮 付业伟

副教授

王一光 郭领军 张守阳

【学科建设】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学专业简介

起源于原西北工学院热加工专业,著名材料学家师昌绪院士、李恒德院士、雷廷权院士、傅恒志院士曾就读于该专业。1957年西北工学院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组建西北工业大学后即成立了材料热加工系。1962年扩充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96年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998年根据新的学科目录,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内进行了结构调整。新组建的材料学学科覆盖了原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和复合材料两个博士点及铸造博士点(原国家重点学科)的一部分,包括超高温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部分及碳/碳复合材料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998年被批准为首批"长江学者"设岗学科。

80年代以来曾为航空航天新材料研制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4项,2004年张立同院士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填补了该奖项连续六年的空缺,这几年学院还获得了国家发明奖二、三等奖各1项。近年来,根据国内外航空航天新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学科调整。目前的研究方向以航空航天高性能结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新材料及特殊功能材料的科学研究及高层次人材培养为特色,重点发展五个学科方向:

1、碳基、陶瓷基复合材料;

2、航空航天特殊功能材料;

3、航空航天高比强、高比模金属结构材料;

4、航空发动机材料的环境模拟与性能表征;

5、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

本学科点已经具备了如下四方面的优势:

a、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良的研究生培养条件整合了原铸造重点学科的一部分、金属材料热处理博士点、复合材料博士点的师资力量。近年来,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5~30名,硕士研究生30名左右。已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博士和硕士。

b、学科承担着多项重要科研项目,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目前承担着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国家"十五"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90多个科研项。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了科研条件支持。

c、本学科特色明显由于历史的原因和隶属关系,本学科具有鲜明的国防特色,而军用新材料始终是材料科学及其应用技术发展的前沿。该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包括以航空发动机及卫星、导弹为主要应用背景的超高温复合材料;以电子侦察与反侦察为主要应用背景的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飞机结构等用先进金属材料;以航空航天技术为应用背景的高性能结构与功能树脂材料。

d、本学科具有众多发展机遇地处西安,与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毗邻,可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在参与西部建设中取得发展。其次,本学科鲜明的国防特色,在当前国防大加强的外部环境下,可结合承担的各种国防项目,进行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同时,由于师资力量及所取得的成就,本学科受到所在的西北工业大学高度重视,列为学校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十五"期间,本学科点将以"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改善条件、创新教学,培育数个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方向"为指导思想,以如下六方面为建设目标。

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航空航天超高温复合材料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中心。

建成以航空航天用高温吸波材料、II-VI族化合物光电转换材料、红外增透保护膜等特种功能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为特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及高层次人材培养基地。

以连续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和新型金属结构材料为主导,建设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特种金属结构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研究基地。

以航空航天应用为背景,建成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先进结构与功能复合材料用高性能树脂的教学、研究与应用开发基地,并开拓民用。

围绕材料学各个学科方向的科研和教学的需求,对X射线衍射仪等常用分析测试设备进行更新和改造。

以材料学本科生教学为对象,改革与完善教材体系和教学手段,建设能够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启发创新思维、便于学生实践的材料学教学基地。

拟通过今后五年的建设,在超高温航空发动机结构材料、高性能飞机结构材料、航空航天特殊功能材料方面建立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材培养基地,并取得一批对航空航天技术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为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提供材料科学基础的支持。

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简介

起源于原西北工学院热加工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著名学者师昌绪院士、李恒德院士、傅恒志院士和雷廷权院士曾就读于该专业。目前的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覆盖了原有的国家重点学科铸造博士点,金属塑性加工博士点和焊接硕士点,包括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摩擦焊工程技术中心和摩擦重点实验室。1999年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岗位,2002年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相关的材料成型及控制本科专业被评为陕西省首批名牌专业,名列全国专业排名前三甲。形成了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我国材料成型及控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国家高技术研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国航空航天高技术领域材料先进成形加工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本学科的主要特色是面向航空航天高技术领域发展金属材料的精确成形和高性能一体化控制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方向有:

1. 材料加工过程原理与组织性能控制

2. 熔体电磁成形及定向凝固

3. 液态与半固态精确成形

4. 精确塑性成形

5. 焊接

本学科历年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四等奖2项。

杰出人才有: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尧和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恒志教授;

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黄卫东教授、杨合教授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刘永长博士。

本学科现有实验室面积约6000平方米,科研设备资产总额约6000万元。

【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于1991年6月被批准成立,至今已为我国培养了52名材料科学界优秀人才。建站以来始终重视学科的前沿发展方向,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已经形成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材料的腐蚀与防护、材料热处理、凝固过程原理及组织模拟 、凝固技术及材料制备成形 、塑性加工与控制 、焊接技术与控制、高分子加工 、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及环境行为模拟、材料的计算机设计、材料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 、材料科学中的计算方法、新材料模拟优化与控制等专业方向。在超高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加工技术、难成形材料的塑性成形技术、先进材料的凝固理论与技术和先进焊接技术与控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七五”以来,共有18项成果获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张立同院士主持完成的“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研究”获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该奖项之前已经连续六年空缺;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周义刚教授等解决了钛合金近β锻造工程应用中的多项关键技术,为钛合金变形理论及组织结构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做出突出贡献。100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00多篇,出版专著12部,科研成果历年来一直位居西北工业大学首位。

目前,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研项目等科研项目100余项,年科研经费超过3000万元,已成为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教学与科研基地。

【网址】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官方网址:http://www.nwpu.edu.cn/cailiao/

西北工业大学网址:www.nwpu.edu.cn

材料论坛:http://jpkc.nwpu.edu.cn/jp2004/07/bbs/Default.htm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