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人

人物简介周建人(1888-1984),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现代著名社会活动家、生物学家、鲁迅研究专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初名松寿,乳名阿松,后改名建人,字乔峰,浙江绍兴人。笔名克士、高山、李正、孙鲠等,鲁迅三弟。(即《风筝》中的小弟。)
生平事略1888年11月12日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他出生的时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即将全面崩溃的时期。不久就遇上家庭变故,父亲早亡。两位兄长到南京路矿学堂上学去了,不久就东渡日本,留下周建人一个人在家里侍奉母亲。本来,周建人求学是十分心切的,也曾经有机会到南京去读书,但看到母亲孤苦一人在家,心里实在不忍,终于没有再出去上学。而自学成才。
1905年任绍兴僧立小学教师、校长,这期间刻苦自学,钻研植物生物学科,撰成《会稽山采物记》等。1909年以后参加其兄鲁迅组织的各种进步活动,并加入文学团体越社。先后任教于绍兴小学、绍兴明道女校、成章女校。
1919年,周建人迁居北京,1920年入北京大学旁听攻读哲学,次年至上海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前后23年潜心研究生物学,并从事著译工作,在《东方杂志》、《妇女杂志》、《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倡妇女解放,普及科学知识。1923年应瞿秋白邀请,在上海大学讲授进化论,并先后在神州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安徽大学任教授。周建人十分关注中国妇女问题,早在辛亥革命前,就崇敬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秋瑾。
五四运动以后,继续倡导男女平等,力主妇女应有与男子同样的平等权利,是我国现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之一,1920年与胡愈之、周作人等发起组织妇女问题研究会,并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妇女问题研究宣言》,阐述妇女争取政治、经济自由与争取独立解放之间的关系,成为五四以来我国妇女运动的著名文献。
1920年至1930年间,周建人发表的大量有关妇女问题文章产生了很大社会影响。与此同时,他与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事业,组织进步团体,营救被捕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大革命失败后,常为鲁迅与中国共产党的交往担任通讯联络和掩护工作,并在鲁迅等引导下参加“济难会”、自由运动大同盟。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筹备工作,任该盟中央调查员。
抗日战争时期,周建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同进步文化界人士一起,多次签名发表反对国民党投降政策的救亡宣言。他在上海和文化教育界爱国知识分子中组织马列主义读书会,团结进步人士坚持民族解放斗争。
抗战胜利后,周建人任生活书店、新知识书店编辑。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撰文抨击当局卖国、独裁、内战的政策,力主“科学中国化,中国科学化,社会民主化”。此外,他还撰写了大量有关鲁迅的文章,为研究鲁迅、弘扬鲁迅的战斗精神起了积极作用。
1945年12月,周建人同马叙伦、王绍鏊、许广平、林汉达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46年5月,上海53个人民团体为了扩大和平民主力量,进一步开展反独裁、反内战的斗争,组成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周建人当选为理事。同年6月23日,上海5万群众在上海北火车站集会,欢送以马叙伦为团长的赴南京和平请愿代表团,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周建人不畏强暴,不避艰险,始终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在白色恐怖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周建人于194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全家秘密到达解放区,受到中共中央领导人的热烈欢迎。1949年9月,周建人以中国民主促进会代表身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以及政府组织法草案整理委员会。
新中国成立后,周建人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浙江省省长等职。周建人还曾先后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和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和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周建人长期担任中国民主促进会的领导工作,历任民进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第三届中央常务理事。1954年12月被增选为第三届民进中央副主席,并历任第四、五届民进中央副主席,1966年7月任代理主席,并连任第六、七届民进中央主席,对民进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84年7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临终前留下遗嘱:“我身后的丧事要从简,要改变繁文俗礼的习惯。现在大家都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资金很宝贵,时间也很宝贵,不能因为办丧事花国家的钱,不能浪费大家的时间。我死后不要开追悼会,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尸体交给医学院供医生做解剖。最后把骨灰撒到江海里去。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的骨灰就是这样处理的。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学习他的彻底革命精神。”
学术生涯1912年,周建人在教学之余经常和鲁迅到塔山、府山、蕺山、禹陵、兰亭、东湖等地方采集标本。后来写成《会稽山采物记》和《镇塘前观潮记》,发表时合称《辛亥游录》,刊于1912年2月出版的《越社丛刊》第一辑上,署名“会稽周建人乔峰”。从此周建人开始了科普写作的生活。
1919年底周建人随母亲一行举家迁到北京定居。次年,经鲁迅介绍进入北京大学攻读哲学。
1921年10月,经鲁迅等荐介,周建人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先后达23年之久。这期间他担任中小学动植物教科书、自然科学小丛书的编辑。由他编写的教科书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曾长时间为全国中小学所采用,对于普及科学知识起了重要作用。在编辑之余,他又继续对自然科学进行研究,1930年5月出版《进化与退化》一书,在此期间,他写了许多科普小品。他完全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科普作者。
北平解放后,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周建人任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
解放以后,他在政务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仍然孜孜不倦地研究自然科学和哲学。解放后不久,他就与叶笃荘、方宗熙合作翻译了达尔文的名著《物种起源》。他还为报刊杂志写了许多科普小品,如《关于熊猫》、《泛说老虎》等,后来这些科学小品集成一本小册子叫《科学杂谈》,1962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他还为北京市的干部开设系列讲座,讲述自然科学诸问题。解放后出版的比较重要的自然科学论著有:《生活进化浅说》、《论优生学与种族歧视》、《田野与杂草》等。
解放以后他更多地关注哲学的研究和思想革命的研究。晚年(1970年开始)眼底出血,以致双目失明,但他仍不放弃学习,经常用放大镜读书,还描一些植物图片。双目失明以后,仍不断地写作,有时几行字垒在一起。他总觉得中国的问题是人民大众的文化素质太低,不懂科学,不讲科学,封建迷信思想还普遍存在,因此他大声疾呼,要普及教育,普及科学知识,他写了《科学战线上一个老兵的话》,他给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写了贺信《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以后又写了《达尔文进化论是怎样吸引着我们》、《普及科学、厉行节育》、《思想科学初探》、《思想问题随录》等。
他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计划生育与传宗接代》一文,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不仅是对计划生育的一种支持和宣传,也是对旧观念的一种批判,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1]
主要作品主要著作
生平著作有《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科学杂谈》、《进化与退化》、《哺乳动物图谱》、《论优生学与种族歧视》、《花鸟鱼虫及其他》、《略讲关于鲁迅的事情》、《鲁迅回忆录》、《鲁迅故家的败落》等。(注:周建人在晚年,由女儿周晔执笔,自己口述,出版了《鲁迅故家的败落》一书。)
《花鸟鱼虫及其他》是周建人的一本科普文集,从书的目录就可以知道其中的内容:白果树,乌米饭,兰花,延藤的植物三种,秋叶,从兰花谈到食虫植物,漫谈观察植物,田野的杂草,植物体像一个化学工厂,关于改良品种,谈谈细菌,记湖州人卖蛟,讲狗,燕子,桂花树和树上的生物,关于蜈蚣,蜘蛛,花和虫,金鱼,熊猫是怎样一种动物,关于熊猫,谈谈龙和蛟,泛谈老虎,水螅的故事,屋子里的小虫,蜾赢俗叫螟蛉虫,蚤的生活,从卵讲到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睡,醒的卧着,谈谈头发,谈寿命的长短,生物学和人们,达尔文主义,米丘林的故事,泛论科学专家与群众的关系,学自然科学需要懂辩证法,自然科学里的唯心主义,科学知识与“科学头脑”,论自然的平衡,遗传和变异,生物变化的原因,研究自然不用书,科学信仰与迷信,迷信由来浅讨,关于自然科学与迷信的几个问题,都是些让读者感兴趣的话题,读来很是亲切。
主要译作
《物种起源》(合译)、《吸血节足动物》、《生物进化论》、《原形体》、《生物学与人生问题》、《优生学》、《赫胥黎传》、《新哲学手册》、《生物进化浅说》等。
1989年,民进中央宣传部选编周建人在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93篇,出版了《周建人文选》。
绍兴籍作者谢德铣撰的《周建人传》为其唯一的传记。
浙江省 景宁县 沙湾中学 外语组 教师 周建人 上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