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遗址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仰韶遗址

仰韶遗址

地理位置: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渑池县。

年 代: 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000年。

发掘年代: 1921年。

简 介: 仰韶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址,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因为首先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故将其命名为"仰韶文化"。后来在东起豫东平原,西至青海、甘肃,南达汉水流域,北至内蒙古草原的广大地区,陆续又发现这种类型的文化遗址1000余处。遗址中出土有大量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等遗物。仰韶遗址中发现的陶器多为红棕色素底,并涂有黑色或暗紫色纹饰,这些彩绘成为仰韶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重要特征。此外,遗址中还发现有冶炼铜器的遗迹。 仰韶文化地域分布广,延续时间长,按照各地之间的差异又可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后岗类型、大司空类型、西王村类型、大河村类型和马家窑类型。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位于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的仰韶村发现这个遗址,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最厚达4米。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发现这里有四层文化层相叠压,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中期。

由于以彩绘陶器为特征的文化现象首先在仰韶村现,故命名为“仰韶文化”,从而使仰韶村遗址闻名中外。1961年3月国务院将仰韶文化遗址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位。

1994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组织中国和美、英、日等国的考古专家进行国际田野文物考察,在仰韶村附近的班村,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数十斤5000年前的米,说明中国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意 义: 仰韶遗址是仰韶文化的命名地,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为人们揭示出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流域主流文化的面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西75公里处渑池县仰韶乡仰韶村。面积3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4米,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遗址。著名的仰韶文化即以1921年首先于此处发现而得名。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再次进行发掘。发掘仰韶及同类遗址所获得的丰富资料,为研究仰韶文化的性质、类型和分期打下了基础。仰韶文化分布于黄河中游,以河南、山西、陕西为中心,时代距今约六七千年。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