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猴

物种名称中文学名:短尾猴
中文目名:灵长目
中文科名:猴科
中文属名:猕猴属
中文别名:红面短尾猴、红面猴、藏酋猴、红面断尾猴又称华南断尾猴,土名叫黑猴和泥猴。
拉丁文名:Macaca arctoides
学名:Lyssodes Speciose melli,英文名Stump-tailed monkey
英文名:Stump-tailed monkey; Pere David's macaque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I.Geoffroy,1831
中国保护等级:II
国际保护等级:II
动物界Faun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哺乳纲Mammalia →真兽亚纲Tberia → 灵长目 Primates →类人猿亚目Anthropoidea → 猴科 Cercopithecidae → 猕猴属 Macaca → 短尾猴 Macaca arctoides
外形特征短尾猴体型比猕猴大,体形浑圆、憨实,四肢粗壮,雄兽的体长为70—82厘米,体重8—16千克;雌兽的体长为50—58厘米,5—11千克。前额部分裸露无毛,几乎全部秃顶,呈灰黑色,颊部的毛也较为稀少。胸部、腹部,以及四肢内侧的毛稀疏而且颜色较浅,肩部、颈部和背部的毛较为粗糙。胼胝的周围也是裸露无毛。尾巴短得出奇,还没有后脚长,仅为体长的十分之一,而且被毛稀少,因此又有“断尾猴”之称。短尾猴的成体颜面鲜红色,老年紫红色,幼体肉红色。耳较小,尾短光秃无毛。体背毛色棕褐,披毛较长,腹面略浅;头顶毛较长,由中央向两侧披开。短尾猴的长相和藏酋猴十分相似,以至于很多书中都把它们混为一谈,也有人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种的不同亚种。但是,它们之间明显的不同之处也有不少,例如短尾猴比藏酋猴的体形小,体毛较长而稀疏,为黑褐色或朱古力色,所以在我国华南地区俗称为“黑猴”或者“泥猴”。另外,短尾猴雄兽的生殖器也与众不同,阴茎扁而长,呈矛状,长度约为40毫米,还会发出会一种难闻的藓臭气味。但是短尾猴与藏酋猴不同的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是成体的面部均有鲜红色的斑块,有些老年个体还转为紫红色或者黑红色,所以又叫红面短尾猴、红面猴、红脸猴等。额部的毛长而密,两颊也有密毛。
生活习性短尾猴栖息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生活在树上,也常集群在地面活动。食性较杂,主要以植物的果实、花、叶、根、茎及竹笋等为食,也在河谷地带捕捉螃蟹、青蛙等小动物。目前人工饲养短尾猴比较困难。短尾猴比较畏惧寒冷,是为昼行性、树栖的动物,但也常见在沟谷、山坡等处的地面上觅食,夜晚在高大乔木的横杈处休息。喜欢群居,每个群体的数量为10—30只不等。每年9—10月份为交配的旺季,雌兽发情时性皮肤变红,但肿胀的程度甚微。怀孕期大约为6个月,翌年的3—4月份产仔,一般为隔年生育一次,每胎产1仔。刚出生的幼仔的面部为肉色,体毛为乳白色,3月龄时首先从背部开始生长出棕色的毛,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深,但面部则需要在1年以后才开始变为红色。短尾猴的寿命大约为20年左右。 栖于亚热带海拔2000m以下的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中。集群活动,小群20-40头,大群50-70头。群体由成年强壮的雄猴带领。白天活动,天黑后一般在树上睡眠,也有在悬崖边睡眠的。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包括树叶、种子、以及水果,也吃蜥蜴和小鸟等。
保护情况在我国,短尾猴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活跃着一群短尾猴,经常和进入武夷山保护区旅游的游人嬉闹,与人和谐相处。近年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加大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力度,所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猴群越来越多,短尾猴的数量也逐年增加,据武夷山保护区管理人员介绍,现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短尾猴已达到数千只。
分布范围在我国,短尾猴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短尾猴分布于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安徽、青海、西藏,以及孟加拉国、缅甸、印度、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四川东部、陕西秦岭以南地区,现存量约10万余头。
模式亚种(L.S.Speciosa)产于泰国、缅甸、印度和我国云南等地。
新短尾猴一个由野生生物保护协会领导的国际科考小组,最近在印度东北部的深山老林里发现了一种以前未知的短尾猴。
《印度斯坦时报》报道,这种短尾猴被命名为“马卡卡短尾猴”,意思是“密林深处的猴子”。同目前已经发现的其它短尾猴相比,马卡卡短尾猴身体较大,尾巴较短,而且有一张“黑脸”,它们生活在海拔1600米至3500米的地方。
印度科学家希望获得马卡卡短尾猴的DNA样本,以确定它在灵长类家族中的位置。
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21种短尾猴,它们主要生活在亚洲地区,其中有8种生活在印度。 红面短尾猴常用于眼科和行为研究。
濒危信息CITES濒危等级:附录2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2
国际保护等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