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
1.三国人物字;季休
籍贯;犍为武阳
官职:越骑校尉
历史年表:
刘璋时历部诸郡。先主定蜀,太守李严命为功曹。严欲徙郡治舍,洪固谏不听,遂辞功曹,请退。
严欲荐洪於州,为蜀部从事。
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顷之,转为益州治中从事。
先主既称尊号,征吴不克,还住永安。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元益无所惮。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众议以为元若不能围成都,当由越巂据南中,洪曰:“元素性凶暴,无他恩信,何能办此?不过乘水东下,冀主上平安,面缚归死;如其有异,奔吴求活耳。敕曶、绰但於南安峡口遮即便得矣。”曶、绰承洪言,果生获元。
洪建兴元年赐爵关内侯,复为蜀郡太守、忠节将军,后为越骑校尉,领郡如故。
建兴六年卒官。
历史评价:
陈寿:杨洪乃心忠公。少不好学问,而忠清款亮,忧公如家,事继母至孝。
2.明朝中期将领杨洪(1381——1451),明朝中期将领。
在河北省赤城县城东南七公里的寨顶山下,青乐岗畔,有一座肃穆庄严的古墓。坐北面南,形制极好——滚滚沽水南绕墓地而蜿蜒东去;厚厚土原北依高山而沐日南来。开阔的神道两旁散落遗存着诸多石像生和石牌楼、望柱,历经五百余年的风雨剥蚀,虽斑驳陆离,但仍然气势雄伟,栩栩如生。墓地碑刻林立,字迹可辨,记载着墓主一生戍卫北国边疆、屯垦良田、建立社学、修筑城堡、振起荒颓、宁息边事、诲抚边民的辉煌业绩。他就是明永乐至正统间昌平侯、镇朔大将军、宣府总兵、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杨洪。
杨洪(1381——1451)字宗道,祖籍山西太原。是北宋名将杨业(即电影、戏剧《杨家将》中的主人公杨继业的原型)的后代。据墓碑记载:杨业与宋赠封太师的播州(今贵州)杨端属同谱同宗,杨端于唐末以挠勇应募,并应诏攻陷播州后,子孙仕官,从而继守播州,人称“杨播州”。杨业生莫州刺史(莫州:河北任丘一带)杨延朗;延朗生广州刺史杨充广;充广生德州刺史杨贵迁。杨充广曾持节广西,见杨播州之孙杨昭无子,甚为怜悯,便以其子贵迁过继给杨昭而嗣之。从此,守播州者都是杨业的嫡传后代。贵迁生促义即光震;杨光震生武节大夫文广;杨文广生三子,长子名惟聪,杨惟聪生子杨选;杨选生十三子,有一子名叫杨辀,南宋时曾为江苏六合县令。自杨辀之后因其家久居六合,遂称为六合人(《明史》也称杨洪为六合人)。杨辀又数传约四至五代至杨顺,杨顺(杨洪曾祖)正值元代,因其注重气节而“隐德弗耀”,终身不仕。其子杨政(杨洪祖父)倜傥有志,又值元末,从明太祖朱元璋勇起义师,积有战功,被授为(陕西)汉中卫百户令。其生三子,长子名杨景(杨洪父),魁伟豪迈,咄咄英姿,不同凡响。明初,杨政随主帅常国公(常遇春)攻克姑苏(苏州),正值杨景及冠,杨政有意为杨景在苏州城择配完婚。部属都说:若要择媳唯城中施氏之女最好。杨政采纳众言,遂娶世居姑苏府城骆驼桥的大姓施氏子良之女施妙岩(杨洪母)。施子良,吴郡人。唐袁州宜春施尉旭的后代,世为官族。子良有隐德,其女施妙岩聪慧贤淑。“生而端瑾,寡言笑,惟日事闺门,足未尝至中庭,习知女史,为子良所钟爱。”“杨氏即纳聘,施氏妙岩遂聘于杨氏”《施氏基表》。杨洪母施妙岩与其父杨景成婚后,“事舅姑(公婆)致孝敬;待妯娌以辑睦,抚子女,慈而知教;持家务,宽而有制。秀外惠中,是仪是则,咸称贤淑”《施氏墓表》。
建文四年(1402年),即“靖难”之战的最后一年。在此战役中,杨洪父杨景为南军中一百户令,于四月廿七日战死于灵璧(今安徽省灵璧县)。洪母施氏得知这一恶噩“绝而复苏,号恸不止,闻者感泣”。然而洪母不仅端谨贤淑,且昭然刚烈,深明大义。丈夫殁于王事,家道中微,她毅然挺立。对其子女则辛勤抚其幼,严教训其长。显现了一个熟读女史的女性的刚烈和母爱的伟大。永乐元年(1403年),杨洪袭父职,远戍塞外开平(今内蒙正兰旗东北),而后回苏州迎母就养。杨洪每奉命出剿敌寇,其母必恒诚曰:“捐躯国家,乃吾杨氏之家法也!汝父殁于战,吾虽常痛其不幸,然无益之,汝当奋身以绍续前人之烈,吾有汝弟在,慎毋以我为意也!”《施氏墓表》。杨洪奉承唯谨。凡战则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后来以功而官拜都督,爵至封侯,位登极品,萃兹一门,芳声伟绩迈于当世,皆以其母教诲之力所致也!在正统十年(1445年)杨洪为其母立的墓表中,后人会深深地感到,杨母把一腔浓浓的母子之情,都寓于在那报效国家的深明大义之中。因此,杨洪对其母敬重异常。
永乐元年(1403年),22岁的杨洪袭父职 (百户令),从苏州而远戍塞外开平卫。临行,众人问:“你北上数千里之外的开平戍边,那里寒风荒野,地瘠民苦,战火连年,生死难测,你果真不害怕吗?”杨洪说:“大丈夫立功扬名,宁有在百步之内!”遂谈笑而往。当时成安侯郭亮守备开平。郭亮,合肥人,“靖难”战役初为永平卫千户。永乐七年(1409年)守开平(即开平卫),永乐二十年卒,赠兴国公,谥忠壮。郭亮当时一见杨洪甚为喜悦,置之幕下资论军事,深见器重。永乐八年(1410年)四月,杨洪率部随永乐帝北征,经威虏镇、渡饮马洞,追击本雅失里。五月十六日追至斡难河,大败之,本雅失里以七骑逃遁。在这场激战中,杨洪搏杀陷阵,获人马而还,永乐帝甚为喜欢并曰:“此乃将才也!”令识其名,以俟擢用。也正是由此,杨洪便开始了他由百户至都督四十余年的征战。
永乐十一年(1413年),永乐帝封阿鲁台为和宁王以牵制瓦剌。同年冬十一月,瓦剌马哈木兵渡饮马河,阿鲁台告警。永乐帝命边将严加守备,命陕西、山西及潼关等五卫兵驻宣府(今宣化),中都、辽东、河南三都指挥使司及武平四卫兵会北京,应城伯孙岩备开平。永乐十二年三月,永乐帝率大军兵发北京,亲征瓦剌。六月追击马哈木残部至土剌河,马哈木宵遁。自此直至永乐末,年过六甸的永乐帝曾先后五次取道宣化、赤城、独石或张家口、大同亲征迤北。最后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驾崩在征途中的榆木川。但对迤北诸部尤其是瓦剌,始终未造成毁灭性打击。以致其还乘隙休养生息、厉兵秣马,由此,在二十五年后即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
洪熙元年至宣德二年(1427年),杨洪随从阳武侯薛禄征大松岭。薛禄,后军都督,山东胶县人,排行第六,军中称薛六,以勇武善战著称至官,位尊之后,改称薛禄。宣德间为镇朔大将军,巡边并充总兵官,多次备御宣府、开平等地。宣德五年(1430年)薛禄向朝廷上书,建议在永宁卫(今北京市延庆县永宁镇)团山及雕鹗、赤城、云州、独石宜筑城堡,以利守御,宣宗准此奏,并发军民三万六千人赴工筑城,精骑一千五百人护之,皆听薛禄节制。由是,赤城、云州、独石等城堡拔地而起,其中独石、云州古城至今还巍然屹立。大松岭之战,杨洪首冲敌阵,击败敌众,获其人马而还,升为正千户(正五品)。宣德五年冬,敌再犯潮河川,当时开平卫已从塞外旧治迁入独石(今赤城县独石口镇)。杨洪正征战、镇守在独石一带,随从都督方政追击敌寇,获其人马器械而还。宣德六年(1431年)敌又犯大石门,杨洪系命迎敌,列营相向,徉示不动,以麻痹敌人。然后密选轻骑,绕道出奇后放,敌阵大乱,无一逃遁。遂解甲投降。其部下士卒欲杀降兵,杨洪制止说:“杀降非勇武者所为,不能滥杀。”并亲自救起平章(即:平章政事,元时地方高级长官)脱脱等。敌虏尽服,奏闻朝廷,对其褒奖有加。
宣德七年(1432年),朝廷针对敌情,计议在西猫峪(今赤城县马营乡)这一战略要地,置兵马营,以备边塞。此时杨洪在塞外永宁、赤城、独石一带征战、驻守已有二十余年,对该地的地形、地貌,备御形势十分熟悉,且朝廷对其战绩亦多有奏闻,认为其可当此任。遂命杨洪筑城并驻守。杨洪系命率士卒约万人于荒山野岭之间,荆棘丛林之中“披榛莽、筑城堡、立峰堆,逾月而成”《杨洪神道碑》。若大的一座城且西部城墙全筑在山上,不足两月就已筑成,真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时至五百多年后的今天,若登上城内西山俯瞰全城,面对那高大的起伏于平川与山梁上的城墙,感叹之情会悠然而生。城筑好后,杨洪召集众将士说:“现在城已筑好,吾与尔等一样孤悬一城,从此就要长期驻守在这里了,在这穷荒边塞,人在则城在,城毁则人亡。我们大家一定齐心协力、死守此城,切不要怀有二心。”杨洪遂与广大将士同甘共苦、忧喜相关;对部下士卒资助嫁娶、治疗疾病,关怀备至。从此,人心安和、士气高昂,使众将士卒不觉得自己是在穷荒的塞外孤城。也正是从此,便有了“马营”这一名字,赤城北部马营一带便有了人烟而得以开拓发展至今。宣德八年(1433年)杨洪以马营城为大本营,率兵追剿边寇,败敌于红山。九年(1434年)追袭剿边以功升指挥佥事(正四品)。十年(1435年),朝廷以问边计驿,如杨洪至北京升指挥使(正三品),并命其充游击将军、统率万全都司(今万全县)精兵二千、厩马一千二百。巡备北边至开平旧治簸箕河一带,因大破敌众,生擒敌首脱脱白暧台,以功升都指挥佥事(正三品)。
正统元年(1436年)英宗即位,兵部尚书王骥(束鹿人),奉命巡边督军,斩临阵脱逃者都指挥使(正二品)安敬,使边境肃然。回京后向英宗帝进言:“边军怯弱,应速选人加强训练,杨洪可当此任。”当时先朝宿将已尽,杨洪后起,又以敢战而著名,为人机变敏捷,善出奇捣虚,虽为偏将,朝中大臣都知道他的能力。也有个别人想诋毁他,但总是被英宗帝曲护,由此杨洪则得以施展其才华。正统二年(1437年),刑部尚书魏源督边事到马营,杨洪部下指挥使杜衡、部卒李全皆奸佞之徒,因私憾向魏源诬告杨洪,魏源奏闻朝廷后,英宗帝采纳魏源直言,明其真相,将杜衡贬谪广西,将部卒李全交给杨洪处置。由此还引出一段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马营的佛爷——狗吃了”。即:久戍边关的杨洪,不仅力倡修武,更图文治。他极好建庙宇以行高台教化;立社学训育边地军民。在他的倡导下,于马营城中兴建各种庙宇。值此,杜衡、李全之辈诬告杨洪意在马营城中修筑宫殿楼台。想拥兵自立称王称帝,与朝廷分庭抗礼。英宗帝信以为真,速派人调查此事。消息由京师传到塞外,急坏了正在督工修庙的杨洪。面对一座座没有圣像的庙宇、殿堂,怎么辩解呢?情急之下有人建议,用荞面捏圣像可速干而不裂,且马上就能彩绘。杨洪采纳此言,令所有彩塑工匠一夜之间用荞面塑好了各庙宇中的所有圣像。京师来人见城中井然有序,庙宇栉次鳞比,圣像妙好庄严,一派和平景象,决无构筑宫殿、分庭抗礼之兆。使杜衡、李全之辈诬告休矣!待钦差走后,庙内看护松懈,城中猎狗嗅到荞面香味,诸多圣像有的被啃坏,有的被吃掉,这就是“马营的佛爷——狗吃了”。
奸人诬告未成,反使杨洪深得朝廷信任,当时都督佥事李谦守赤城、独石,杨洪被命协助李谦守之(即为协守)。李谦年老胆怯,当杨洪每调兵出战,李谦都面色沮丧,冷嘲热讽;当杨洪鼓励士卒杀敌,李谦便冷笑说:“北敌如野草,你能杀尽吗?”后来由御史张鹏弹劫罢免了李谦,即命杨洪代其镇守赤城、独石。正统三年(1438年),兀良哈犯边,杨洪率部与其战于伯颜山,激战中杨洪落马伤足,但仍越战越勇,生擒敌首也陵台等九人,以功升都指挥同知(从二品)充右参将,守宣府边塞要地。此间,杨洪建议加筑开平城(今独石口城)、拓龙门所,即:龙门守御千户所(今龙门所),其为龙门卫(今龙关)派出机构,属中北路。其主要任务是统领牧马堡、赵家庄等城堡,守御四海(今北京市延庆境内)至独石段长城的中部。还建议自独石至潮河川,增置堠台六十。因建议功,又进都指挥使(五二品)。正统四年秋,追杀阿木狼,斩获可列歹等,以功进都督佥事(正二品);正统七年充左参将,移守独石,此处极为要害,非宣府能比。在明代诸多论及防御的军事奏章中,总要提到“独石”、“张家”二口,而且首先要论述独石之险。可见其重要之极。正统八年春(1443年)出哨苦乞河,败敌于只比岭,以功进都督同知(从一品)。九年春,兀良哈再犯延绥,杨洪与韩政等出大同,追袭败敌于应昌的别儿克。敌尽弃所掠,遁去。杨洪复追至克列苏,敌得险欲拒之,杨洪督兵进攻,敌大败,擒斩打剌孩等,以功进左都督(正一品)。其部下军士蒙赏者九千九百余人。自正统改元至此,九年间杨洪战功累累,屡屡升迁,由偏将至都督,而位居朝中宿将,声震朝野。
正统十年至十二年,官拜都督、位居一品的杨洪在边事宁息的闲暇里,出私币重建了(赤城)云州崇真观并请于朝廷赐名“灵真观”。此观为元初全真道继丘处机之后的大宗师祁志诚之道场,统领全国诸路道教,声赫南北。于元、明、清历代皆由朝廷直接拨银扩建和修葺(今天被开发为金阁山森林度假村);于龙门卫城(今赤城县龙关镇)唐代古刹的旧址上主持重建了重光宝塔;今天的重光塔仍依然屹立在龙关城中,为省保文物单位。还重修了赤城温泉瑞云寺(即今天的瑞云宾馆处)和赤城城内的静宁寺等;并为其母墓前增修了神道及石像生;这些名胜古迹至今仍保存尚好,为塞北赤城平添一份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苍茫。正统十三年(1448年)秋,受命挂镇朔将军印、充总兵官,取代郭玹镇守宣府,府城将士欢声动地,喜得良帅。自宣德以来,二十余年间,迤北诸部未曾大举入寇,只有朵颜三卫之小股敌人乘隙扰边,多不过百骑或数十骑,亦不足为患。此期间的边事宁息,在诸多因素中,杨洪坐镇宣府,戍卫京北边塞亦应为重要因素。自永乐初至此,杨洪在边已四十余年,并以敢战、善战至大将,声震南北,迤北诸部敌人深知其厉害,都十分惧怕他,称其为“杨王”。瓦剌部首领脱脱不花、太师也先都曾与其修好,经常写信问候他,并送以良马,每遇此,杨洪便奏请朝廷,英宗帝敕令让他接受,并让他对迤北诸部如瓦刺部等以礼相往,以维护边塞的和平与安宁。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寻衅并诱胁迤北诸番分道大举入寇。七月,英宗皇帝被瓦刺兵俘虏,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前后,杨洪正镇守宣府。英宗帝御驾北征至沙岭(今宣化沙岭子)时,召杨洪入见,命他随驾西行,继而又命他守阳和山二口,英宗帝师还至宣府时,命他为殿(殿前将领),继而又命他还守本镇。如此朝令夕改,出尔反尔,足见英宗帝恐慌至极。土木一战,亲征大军全军覆没。瓦剌太师也先掠英宗帝由土木西行至宣府城下,再施诡计,企图用英宗手谕诈开城门,攻占宣府城以作为其寇犯北京的根据地。杨洪识破此计,命守城士卒收下皇帝手谕,并命其对城下人说:“吾等所守之城乃皇家之城,吾城主帅乃皇帝亲敕的封疆大帅。责任在封疆者重在封疆,坚守城池乃吾等天职,况且吾帅又不在城中,无帅令城门绝不能开。请恕罪。”也先见诈不开城门无奈掠英宗帝经大同返回漠北。八月末,太后命郕王监国,九月廿日,郕王即皇帝位,尊其兄英宗帝为太上皇帝,以明年为景泰元年。九月廿一日,抄王振家,杀其全族。十月也先诡称奉上皇英宗帝还京,由大同、阳和(今山西阳高)而来。也先复令英宗帝谕书与杨洪,杨洪不敢自置,将谕书封好,急送京师呈与景帝,景帝驰使告谕杨洪说:“上皇谕书,乃敌人诡汁,切不可信,至今即是真书,也不能私自受理处置。”于是,杨洪一意坚守宣府城池。也先复无奈,取道西南由紫荆关攻入,直逼北京。在兵部尚书于谦的指挥下,杨洪应急诏率精兵二万入卫,驰至,敌兵已退。复令其与孙镗、范广等追杀余寇,追至霸州(今河北霸县),擒获敌首阿归等四十八人,夺还被掠人畜数以万计。敌寇败去,京师无恙,京城保卫战大获全胜。论功,杨洪由昌平伯进为昌平侯,兼掌左军都督府事。并赐有金织绮文玉带、冠帽等。复令其率所部暂留京师,督练京营军马。此时杨洪已高龄六十八岁,且战功赫赫,位登极品,朝廷也以其为宿将,谏言多被采纳。其曾向景帝呈陈御寇三策;又奏请简汰三千诸营将校;建言:不得以孤弱充伍等,皆被景帝采纳。景泰二年(1451年)三月,朝廷赐杨洪浩券勋阶,即授为“奉天翔卫宣力武臣”。
寇遂东入大同,杨信又应诏还镇大同。成化六年(1471年),杨信与副将徐恕,参将张瑛分道出塞,败寇于胡柴沟,获马五百匹,受到朝廷玺书奖励。《明史》也曾赞道:“杨信在边三十余年,镇以安静、人为乐用。”成化十三年冬,卒于所镇大同,赠“彰武侯”,谥“武毅”。
景泰八年二月,杨洪长子杨俊获罪下狱被杀后,“昌平候”爵即废。杨能“武强伯”爵也未能流传于后,独有杨信“彰武侯”爵,传其子杨瑾,于弘治初(1488年),佩将军印宿卫京师。三传至曾孙杨炳,隆庆间协守南京,后又奉诏掌管京营戎政,屡加少师。逝后敬谥“恭襄”,并传子至孙,直至李自成攻陷京师战死。
杨洪墓前《神道碑》中赞道:“洪健在时,在边巡哨,潜藏在山谷间的敌人,只要窥见旌旗知为杨洪,便奔窜相告:‘杨王来也!不可出!’甚至急急而匿遁。”其镇塞神威可见一斑。“杨洪二十八岁从江南到塞外,以士卒而为将帅,还常到京城向皇帝呈陈忧国为民、兵戍御卫之策,所呈则屡见嘉纳。”由此可见:“杨洪为人,孝友忠信,果敢刚毅。在边四十余年,悉以边事为心。自始有众五百,以至于领三千之众;自统一方士卒,以至于总天下之兵。不以一将者寡,而屈于人下;不以所率者众,而旁若无人。敌强不以自怯,必熟计而后战;战胜不以自骄,必量敌而后安。 有功不专诸己;有惠必分诸人。故其驭下维严,而人乐为之用。整饬边防、屯垦良田,训练士马、振起荒颓。建立庙学,以教兵戎子弟;赈恤孤寡,以慰士卒死亡。尤为有仁义之政焉。”《明史·杨洪传》也赞道:“洪父子兄弟皆佩将印,一门三侯伯,当时称名将者,因首推杨氏。”“洪久居宣府,御兵严肃,士马精强,为一时边将冠,然未曾专杀,又颇好文学,尝请建学宣府等处,以教诸将子弟。”
杨洪一生得寿七十,然在赤城、马营、独石、宣化、怀来一带征战、镇守、屯垦、开拓就有整整四十二个春秋。赤城一带的山水草木,城堡烽台,社学庙坛,驰道良田,无不留有他的足迹。他创筑马营城,固筑独石、龙门、赤城诸城堡;修葺温泉瑞云寺;重建金阁山灵真观;请建龙门等八城社学;兴建龙关重光塔等,其胜迹比比皆是。与此同时,赤城一带的民风淳朴、士卒真诚,热土忠魂又使他遗情依恋,以致死后不辞山高路远,由京西而迁葬于塞外赤城。纵观杨洪一生,守边抚民,御外诲内,勋功卓著,位登极品。碑石有铭,史书有传。塞外各地民间老幼有口皆碑,以致相传五百余年而不衰。
杨洪所处的永乐至正统间,正是明王朝由鼎盛渐趋衰微,边防问题又一直困扰着明王朝的始终。尤其是迤北边境,元亡之后,蒙古各部退败漠北,但其复辟之心不死,入犯、反扑彼伏此起。“靖难”之战后,永乐帝即位,首先就是迁都北京以固边防。然而北京三面近塞,巩固北方边境就更显得尤为重要。宣德初,开平卫内迁至独石,宣府遂成为屏蔽北京的要镇。宣府统领着东起四海(今北京延庆县四海镇),西至马市口(今怀安县马市口),绵亘千里的八达岭外围边城,为北京的门户所在。边墙起伏于峻峰深壑之间,烽堠相接、隘口相连,沿边屯兵守御的延庆、永宁、怀来、雕鹗、赤城、独石、马营、龙门、赵川、宣化、宁远、万全、柴沟、渡口等诸城堡星罗棋布、卫所林立,是阻挡由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南侵之敌的第一道山地防线。杨洪从士卒到将帅,佩镇朔将军印充总兵官长期镇守宣府,戍卫独石、张家二口,征战、开拓在赤城、宣化、马营、独石一带,特殊的时代背景,特殊的战略区位,造就了杨洪及其杨门父子,成为明代五朝戍边大将。同时,透过杨洪在塞外征战开拓、戍边卫国的不凡经历,也可以看到张家口、宣化、赤城一带数百年来作为军事、战略要地开发、拓展、兴衰、变迁的缩影。
3.主持人主持名:杨洪
主持的节目:
新闻广播《新闻2006》
个人简介:
开朗活波却不乏坚定稳重,一丝不苟却不乏温暖和煦。2001年我走进了北京电台从〈新闻2001〉到〈新闻……〉经历着新闻带给我的激情、冲击和磨练,品味着创作之后的喜悦。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都需要以坚强的信念去完成,这样,生活才会更加充实。这是我的选择,重要的是追求,而不是到达。
心情随笔:
西藏之行,让我时常会感慨连绵不断的念青唐古拉雪山,一望无垠的藏北草原,妩媚动人的纳木措构成了令人震撼的美丽。而这美丽的背后似乎在诉说着:没有人知道远方究竟有多远,但是打开心灵之窗,让快乐的阳光和月光涌进来,宁静之心便有了一支永不熄灭的快乐之歌。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会明白博大可以稀释忧愁。
节目播出时间:
每天晚上六点到七点
所喜爱的格言:
人生如音乐,要用听觉、感情和本能谱成,不能只凭规律。
对主持工作的理解:
人们常说,懂得区分工作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享受人生。而对于我,生活中的乐趣源于在工作中的付出,工作中的成长需要到生活中去体味,工作和生活原本就在一起。
想对听众朋友讲的话
喜悦能让心灵保持明亮,超凡的快乐让我们热爱生活,如果我们能够时常保持清明开朗,则展现于周遭的环境,都是美好而豁达的。
联系方式
Mayimao771221@163.com
4.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会长(居士)
杨洪居士,1946年出生于广东惠州,70年代到香港创办旭日集团公司;1985年到纽约成立贸易公司;1994年介入纽约房地产生意;2000年创办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2003年荣获民政部“爱心捐助奖”。 据公益时报报道:这两年来,越来越多的惠州人认识了杨洪,并且把他的名字与“慈辉佛教基金会”连在一起,但真正了解杨洪先生的人并不多。
1968年,杨洪还是一个上山下乡的惠州知识青年;30年后,他在美国纽约打造出知名的高级服装品牌——汤米巴哈马(Tommy Bahama)。而他在美国纽约成功投资房地产的实例,更跌破纽约地产专业的眼镜!他的人生奋斗史极富传奇,他和他创办的“慈辉佛教基金会”的“帮助众生,成就众生”的善举,是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诗篇。
造福桑梓 广植德本
教育乃百年大业。杨洪先生心系祖国教育事业,不管是捐资新建学校或维修校舍、改善或添置教学设备,他都不遗余力地大力输财,从1995年开始到2003年,他和慈辉佛教基金会在惠州市三县二区内的62间中小学,进行捐助建校、维修校舍及添置教学设备;在省内河源、清远两市捐助4间,在江西省赣州市助建4间,在河北省赤城、平山县助建3间,在陕西省绥德县助建3间,在黑龙江省集贤县兴建一间希望小学,并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北省河北大学、保定师专等校设置“慈辉奖学金”,此外并在西安外事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设置“慈辉奖学金”及“慈辉助学贷款基金”,单单教育这项的捐款就已超过了一千五百万元人民币。
除了教育事业,杨洪先生视家乡的父老为亲人,每年春节前,他都会请人以“慈辉”的名义,分成好几个组深入各偏远地区访贫扶贫。据2003年春节后的统计,慈辉共慰问了五保户、特困户及其他特殊家庭10892户,资助的善款计126.3万元;此外,“慈辉”在2003年捐助各地贫困农村兴修大小水利、修塘筑坝,修路建桥,及解决贫困家庭购买耕牛等,总共捐款达300.8万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进行了这么广泛的善举,实在令人难以想象。既出钱又出力,这种彻底的真诚,唯有“慈辉”!“慈辉”真善美的精神和慈悲的胸襟,唤醒了人们的善念,也换来越来越多真情和善意的响应。
众善奉行 助人为乐
以上所述只不过是杨洪先生慈善事业中的一角。“慈辉”的善举已从杨先生的家乡扩展到省内粤北山区,又从省内走向全国,不论陕北黄土高原,古代的豫州、楚地,还是冰天雪地的黑龙江、吉林有“慈辉”人的身影,就是祖国屋脊的西藏也有“慈辉”人送去春风。
西藏同胞历来信仰佛教最为虔诚,他们把“慈辉”当成菩萨。西藏冬天风雪大,行路十分困难,危险性大。一般人入藏,都选在每年的4至8月之间,有一年为了让西藏同胞有个温暖的冬天,“慈辉”人不顾自身安危,赶在11月时先把捐赠物资运进西藏,八位慈辉干事在恶劣的气候中毅然进藏。他们在四川成都雇了25辆卡车,运送大米20余万斤和棉被5171床,取道川藏公路,所经之处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气温贴近零度,一路山高路险,车轮打滑,历尽千辛万苦,才将各种物资安全送达目的地。
这些年来慈辉送入西藏的大米保守估计已超过了30万斤,棉被6000床以上,披篷15000件,各种衣服2000多件,酥油茶3万斤,此外,慈辉每个月还寄送三万余元的药品及三万元的供养金,合计超过人民币700万元。
“慈辉”有一条宗旨,叫做“花小钱办大事”,他们无私的捐献,为贫苦大众谋福利之举,引起了当地政府领导的重视,并引发当地受惠群众的善念和感动。2001年底,河北省张家口(塞外靠内蒙古一带地区),连续四年大旱,田园龟裂,草木枯黄,农家欠收甚至绝收,7个县2万多群众受灾,缺粮缺水,其困苦可想而知。杨洪先生获悉这一情况后,立即为灾民送去50万斤的面粉,并为当地民众解决饮水之苦,捐资开挖数口100米深的水井。翌年5月,杨洪先生专程从美国来到当地视察。当他看到抽水机一启动,清澈的井水自水管喷出,当地大娘大爷的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杨先生十分欣慰并感动的说:“助人为乐才是菩萨的快乐。而这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任你文笔再好,也没有办法表达出来的,这样做人真有意义。”
悲智双运关怀众生
杨洪在杨家五兄弟中排行老三,他的三位兄弟杨浩、杨钊、杨勋都是企业家,他与两位弟弟杨钊、杨勋和小妹杨玉怀都笃信佛教。千字文有“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之说,杨洪的兄弟、香港旭日集团董事长杨钊先生是第一个回大陆办厂的香港企业家,他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从1985年起为惠州教育事业的发展捐资金额累计2600万人民币。他们的父亲是一位佛教徒,也是一位热心助人的仁翁,而他们的母亲则是一位中国传统的贤妻良母。从小父母就把“爱”与“善”植入了他们幼小的心灵,使他们懂得了“心田先人种,福地后人耕”的道理。
1959年,人民生活普遍拮据,物资缺乏。那年他才十四岁,家乡惠州洪水泛滥,全乡成了水乡泽国,住家淹水深达一楼,全家躲在二楼避灾十几天!这段期间,政府数度派人来空投食粮,眼见一袋袋的干粮,被附近大工厂的壮丁拿去,在又饥又饿又渴中,他小小的心灵便告诉自己:“将来我要赚大钱!赚钱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当我有能力的时候,我要去派米给那些没有饭吃的人!”
1990年冬天,一次杨先生在香港街头无意中看到慈善机构在给居民派米,在长长的领米队伍中,不少是拄杖相扶的老者。他领悟到了“再好的草场也有瘦牛”,即使在这繁华的香港亦有不少需要别人关爱和帮助解决温饱的人。因此从1990年开始至今,每年春节他都要指示慈辉的义工们,分组去慰问老弱病残的家庭,为他们送去米和食油,有时另加红包。
杨先生做了好事,不愿别人张扬,更不希望受惠者感恩戴德。起初,他到内地各地访贫问苦时,地方领导和群众大张旗鼓地欢迎他,当时的场面总是安排起大幅横幅,上书“欢迎旅美华侨杨洪先生”或“热烈欢迎旅美华人杨洪先生”,这在我们看来,是十分正常和普通的礼仪。但对这位只想助人而非求名,只问耕耘而不问收获的人来讲,却起了很大的感慨。因为这些都不是他行善的最终目的!想到国内偏远地区许许多多的贫苦大众,他真希望自己能有三头六臂,能有通天的本领,能够解决所有贫苦大众的困难!问题是,他和每个人一样,一天只有24个小时,他要照顾自己的家庭和事业,要修行还要弘法,要吃饭也要睡觉,而这份关怀众生的志业不能因此而退缩或中断,于其独自行善不如结合众人之力,让大家一起发心,一起去照顾去协助贫苦大众,这样受惠的人就越多。
有了这个心念后,2000年春天,他在香港设立了“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礼请普陀山普济寺的首座和尚──明治老法师为慈辉总顾问。他的两位弟弟杨钊先生和杨勋先生,非常认同他的思路,几年来捐资总数超过五千万港币,而他在美国一位学佛多年的好友,捐资总数也超过了两千多万港币,全力支持他。他的妻子和香港的好友们纷纷解囊,分别捐了数百万港币。国内一位老婆婆甚至将自己一生的积蓄统统交给他。杨洪居士周围的朋友们,或捐钱或出力,纷纷加入慈辉行列。
既赠以鱼又授以渔
杨洪1966年高中毕业后插队到惠阳县平潭公社(现为平潭镇)的红光村落户当农民。几年后,他去了香港,后又独自到美国纽约闯天下。杨洪发迹以后没忘记当年同甘共苦的红光村父老乡亲。1993年,他第二次来到红光村,看到村民生活依旧贫困,便伸出援手,当时全村400人,他每人资助300元。
事后他想:这只能解决眼前之急,不能彻底解决脱贫致富的问题。古人云:“把鱼送给穷人,不如教他如何抓鱼的技术和渔网”。于是他对村里人说:“我每年为你们办一件事,只要你们想得到,我一定做得到。”一言九鼎,杨洪说到做到,第一年,他为村里做了三件事:
一是出资10万元把村道修成10米宽的沙石路,把原有残破石板桥改建成钢筋水泥桥;二是为村里的耕场修了一条3公里长5米宽的机耕路,解决了肩担的老问题,同时发动村民上山种果,在家养禽畜,开展多种经营,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环境;三是捐出30万元解决群众饮水问题,把山泉引进每家每户,从此村民告别了饮混浊水和肩担手提的历史。
1994年,杨洪第三次回村,拿出50万元资助兴建村里的仙洞小学,建起一栋有13间课室,可容纳500名学生的教学大楼,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从1996年开始,又在该校设立了“奖教奖学金”每年2万元;再出资40万元,修建学校围墙、运动场。使仙洞小学一跃成为平潭镇最为完备的农村小学。同时,杨洪为了彻底解决红光村4000亩“靠天吃饭”耕地浇水问题,他拿出10万元修建了4个山塘,用以蓄水灌溉,然后又出资30万元改善了梁化河引水工程,使红光村等5个管理区11000亩的水田灌溉得到保证。
德行高深 境界超凡
杨洪把人生的座右铭定为“广植德本,勿犯道禁,慈心专一,忍辱精进”,这也是“慈辉”奉行的座右铭。
1994年至1999年,杨洪把自己在事业上所取得的利润全部拿出,帮助家乡和其他偏穷地区的农村兴修山塘水库、打井修渠、修坡筑坝。他说:“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1/3做家用,1/3做生意,1/3用来布施。我要做得比佛陀教导的还要彻底,还要好。有了这种发心后,我感觉自己总是朝气蓬勃,每天都如沐春风,仿佛自己是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从2002年秋“慈辉”在纽约注册以来,队伍已扩展至美国和加拿大各地,参加人数已从最初的8组发展到现在20多组。受惠者都称赞“慈辉”敢把未来扛在肩的善举。
5.中卫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杨洪,男,回族,1962年5月出生(2009年02月逝世),宁夏银川人。198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7月参加工作,原宁夏农学院园林系林业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统计师。
1979年10月至1983年7月,在原宁夏农学院园林系学习;1983年7月至1984年7月,任原宁夏农学院园林系教师;1984年7月至1985年7月,借调自治区党委整党办公室工作;1985年7月至1994年7月,任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办公室科员、综合干部处科员、主任科员(其间,1993年7月至1994年3月参加平息西吉械斗事件工作队);1994年7月至1998年8月,任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综合干部处副处长;1998年8月至2001年2月,任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综合干部处副处长、调研员;2001年2月至2003年12月,任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干部二处处长;2003年12月至2006年8月,任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厅级组织员、干部二处处长;2006年8月至2009年2月,任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2009年2月,任中卫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