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
1,人工河流古代开封市区偏南,曾经有一条通达江、淮的水道,从西到东,横贯全城。在这条烟波浩瀚的河流上,舟船如织,往来日夜不停,两岸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城镇林立,那便是举世闻名的汴河。
汴河是一条人工河流,按《宋史·河渠志》载:“汴河自隋大业(605—618年)初疏通济渠,引黄河通淮,至唐改名广济。宋都大梁,以孟州河阴县南为汴首,受黄河之口属于淮泗,每岁自春至冬,常于河口均调水势,止深六尺以通重载为准,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内外仰给焉。故于诸水,莫此为重。”汴河从汴京外城西水门入城,再入内城水门,横穿宫城前州桥、相国寺桥,出内城水门,然后向东南而出外城东水门。淳化二年(990年)六月,汴河在近城浚仪县的一段河堤缺了口,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去视察,步辇行走在泥淖中,宰相、枢密院使等大臣连忙劝阻回驾,宋太宗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顾?”于是下令调步卒数千来堵塞,直至看到缺口被塞住,水势稳定后,他才回宫。由此可见,汴河不但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而且还是国家安全的系带,可以说是赵家王朝的生命线。
进入汴河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两艘重载的大船已经靠岸,正在往码头上卸货。从船身还吃水很深来看,被卸下的货物只是很小一部分。货物是用麻袋装的,老板正坐在麻袋上指挥工人们码放。扛袋的工人很吃劲,需要两个人帮他卸下,看来装的是粮食。北宋时代,属于国家的粮食储备仓库,大都集中在东南城沿汴河一带。《东京梦华录》“外诸司”记载:“诸米麦等,自州东虹桥元丰仓、顺城仓,东水门里广济、里河折中、外河折中、富国、广盈、万盈、永丰、济远等仓。”这些仓库的粮食,都是通过汴河从“江淮湖浙”运来的。粮食是一个物质需要,汴河又担负着运输粮食的重要任务,在图中我们第一眼就看到运粮船,这是毫不奇怪的。也可能是画家特意的安排,因为别的船只都遮盖着,只有在卸货过程中看它的包装形式才能了解是什么货物。
这个船码头正对着一条街道口。这是入城的第一条街,是沿着河岸走向的,可以叫“沿河街”或“沿河大道”,主要店铺是餐馆,以小吃为多。这很符合逻辑,因为它靠近码头,主要服务对象是刚入城的客人和一些苦力。如对街有一家小店,门前笼屉里摆着馒头,店主手持一个正在向挑夫兜揽生意。与之右邻的是一家小酒店。再过去的一家,铺面比较宽广,店前当路堆着纸盒类货物,路口竖着一块招牌,上书“王家纸马”。这是家专营纸人、纸马、纸扎楼阁和冥钱的铺子。按《东京梦华录》的记载:“清明节……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成楼阁之状。”画家在这个出城的路口画上纸马铺,除了与前面扫墓的队伍遥相呼应之外,同时又再一次点醒题目是“清明节”。
接下是一个大码头,街道宽阔平整,两边店铺也较为讲究,经营的主要是餐饮业,店铺里已经坐了不少客人。码头边一连停靠了五艘大航船。有一艘还在卸货,从伙计们爬在船篷上聊天来看,货物已卸得差不多了。有的船主卸完货以后,则邀客人到沿河酒店去喝上二两。沿河酒店的雅座,都向着河面敞开窗户,客人一边喝酒,一边可欣赏风景。在这一组航船中有一艘装潢特别华丽,清一色的花格窗子,前后有两个门楼,船舷也比较宽。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舱内有餐桌之类的家具,知道这是一艘大客船,不但有舒适的客舱,而且还可以在船上用餐。船主可能上岸去了,留下四个伙计在忙活着收拾,等待着客人们到来。
在这一组船只外面,是一艘正在行进的大船。有五个人在岸上拉纤,船上可以看到有十一个人物。这是一艘客货混装的大船,因为它的船窗板中间与两头是不同的。前后舱的窗门是向里支开的,中间舱则向外支开。看来其货物除了装在底舱之外,中间的上层舱也堆放货物,所以这艘船载重量也很大。正由于货多船重,又行进在船舶密集的河道上,所以船主和船工们都很紧张。右舷上的三个船工,正轮流用篙将船往外推移,以免与停泊的船只碰撞,站在左舷和船头上的两个船工,手中紧握篙杆,准备随时使用,而船老大则在船头指挥,似在大声叫喊,提醒前面船上人注意。另外有三个是搭船的客人,第一个站在蓬顶的前部,在身后有一张小桌,放着杯盘之属,可能是他正喝着酒,看到前面有些紧张,便站起身来帮着叫喊;第二个在船尾敞棚里,背着双手,踱着方步,心情像是很急迫,也许他还嫌船走得慢哩;第三个在尾舱内露出大半个身子,快要到岸了,他是想出来看看。在船的前舱内,一个妇女带着小孩趴在窗口往外看,应当是船主的家眷,全船最没事的就是他们俩了。十一个人,各不重复,松紧张驰,各尽其态。画家对生活的熟悉和观察入微,我们不能不佩服。
这条船是在逆水而上,使我们知道是在汴河的西南岸。近岸边有一只小艇,船夫正在往外掏水。一艘大船刚从它身边驶过,大橹拨动的漩涡,一个一个向它袭来,使小艇的船身仿佛在晃动。大船是一艘有着双橹的载重船,船尾八个船工在使劲地摇着大橹。船头也有八个船工,只是被一棵大柳树把他们和船身遮挡住了,别以为画家在这里偷懒,省去画船上的各种细节的工夫,他是要让我们的眼睛稍事休息一下,因为后面还有更热闹的场面等着呢!
2,汴河镇该镇位于洪湖西岸,所辖洪湖水面近8万亩,乡镇合并前全市唯一的专业水产乡——周河乡即为该镇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镇依托湖区资源优势,坚持实施“以水富民”战略,水产业和家禽养殖发展迅猛,河蟹养殖面积达5万亩,黄鳝养殖8万口网箱,桂花鱼等名特优养殖面积5000亩,荆江麻鸭养殖达40万只,蛋禽企业年加工销售禽蛋1亿枚。“鱼稻型”、“虾稻型”、“鱼莲型”等多种立体模式和拍卖、租赁、合作、股份等多种经营方式在这里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等都得到了全面进步。
全镇有35个行政村、1个渔场、1个渔业开发公司、4个居委会,人口6万。在这片土地上,曾留下过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这里的人民勤劳质朴,正以自己辛勤而富有成果的劳动创造着美好的未来。
汴河的历史汴河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极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大运河的重要一段,而它的荣枯又与开封的盛衰紧密相连。
鸿沟的开凿与大梁的建都
汴河的前身乃战国时的鸿沟。鸿沟是战国时期陆续开凿成功的,是当时中原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公元前364年,梁惠王欲称霸诸侯,从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大梁(今开封市)。迁都后两次兴工开凿运河:公元前360年,魏国曾在黄河圃田(今中牟县西)间开凿一条大沟,引黄河水入圃田,又从圃田开凿运河用于农田灌溉;公元前339年,魏国又从大梁城的北部开凿大沟引圃田水灌溉农田,这就是鸿沟最早开凿的一段。鸿沟的主干,以魏都大梁为中心,从今荥阳县以北,和济水一起分黄河水东流,经过魏都大梁,折向东南再经过陈的旧都(今淮阳县),在今商丘附近注入颍水,而颍水下流注入淮河。另有丹水成为鸿沟的分支,从大梁东流到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注入泗水;睢水从大梁以南自鸿沟分出东流,经过宋都睢阳(今商丘市东),经安徽宿县,江苏睢宁县以北,注入泗水;■(此字是左边三点水右边一个岁字)水也在大梁以南从鸿沟分出向东南流,经过蕲(今安徽宿县南)而流入淮水。这样以大梁为中心,就构成了济、汝、淮、泗之间的水运交通网。大梁凭借优越的水利交通条件,初步显露出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成为“诸侯辐辏”的魏国国都。魏国灭亡后,鸿沟不断遭到毁弃,秦汉南北朝之际,这里先后出现过沙水、蔡水、汴水、官渡水、莨荡渠等名称的河流,尽管这些河流并不是一个河床,可走向都是自开封附近或南或东,大体上都是东南走向,流入淮河。开封可以说是黄河、淮河两大水系的一个联结点。
汴河的沿革及历史地位
《禹贡半月刊》载《隋运河考》指出:“《史记.秦本记》中记载,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河南通志.河防考二》:“河沟者,鸿沟也。《水经注》:阴沟本莨荡渠,在浚仪县(开封市)北,自王贲断故渠引水东南以灌大梁,谓之梁沟,于是水出县南,而不经其北,遂自梁沟为莨荡渠,亦曰鸿沟。汉名之曰汴渠、莨荡渠。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四月,诏修汴渠。嗣后五胡乱华,晋室南渡。此渠渐淤塞。至东晋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刘裕伐后秦,始开汴渠。宋书武帝纪:闰月,公自洛入河,开汴渠以归。此即后来隋之通济渠也。”
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始挖掘,以不到六年便完成了。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得以沟通,全长两千多公里。它以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盆地,北抵华北平原,南达太湖流域,东至淮海。对隋朝以后南北物资的交流,经济的发展,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
大运河共分四段。第一段是广通渠,引渭水从大兴城(长安)到潼关,长一百多公里。第二段是大业元年开凿的通济渠,从洛阳西苑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从板渚(今荥阳县东北)引黄河水东南流,经成臬、中牟、开封、陈留、杞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宿县、灵壁,到盱眙北,达于淮河。同年,隋炀帝又征发淮南民夫十多万人开通山阳渎,引长江水经扬子(今江苏仪征县)到山阳(今江苏淮安县)与淮水通,通济渠连同山阳渎,全长一千多公里,成为沟通黄河、淮河、长江的重要通道。第三段是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开的江南运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南至余杭流入钱塘江,全长四百公里。第四段是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的永济渠,引沁水东北通涿郡(今北京)。可见,无论从规模、长度或从地理位置上讲、通济渠在整个大运河系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通济渠在唐朝以后称汴河。
汴河——北宋王朝的生命线
通济渠(汴河)是公元605年3月21日动工开凿的,同年8月15日,隋炀帝就从洛阳动身乘龙舟去江都巡游,其间仅有一百七十一天的施工时间。征召了数百万民夫,民工不分昼夜在水中劳动,疫役交加,死亡竟达三分之二。汴河开凿以后,它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隋朝便灭亡了。唐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一诗中说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的重要作用,是在唐王朝统治的近300年间发挥出来的。唐王朝建都长安,但大批军需物资仍由江淮地区供给,这些物资都要由汴河运送至黄河,再转入永济渠。天宝以后,河北藩镇割据,唐王朝“赋取所资,漕运所出,军国大计,仰于江淮”。(《权载之文集》卷四七)此时的汴河关系着江淮租赋能否送达中央,亦关系到唐王朝的经济来源是否有保障。唐人李敬芳在《汴河直进船》一诗中对汴河作了这样客观的评价:“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唐末自德宗以后,东南江淮一带藩镇割据,四分五裂,一直到动荡不安的五代,汴河多次遭到战争的破坏,加上长年失修,只有在雨水充足的年景,才勉强可以通航。五代后期,分裂的局面又趋向统一,并从梁开始,以开封作都城,对汴河的修治自然也就提上了日程,后周显德三年、四年、五年、六年,连年征发民夫,大规模进行疏浚,以通漕运。
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唐以后延续200年之久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北宋立国的政策,与前代有所不同,实行中央集权政策,集重兵于中央以造成强干弱枝之势。中央既然集中了重兵,对粮食的需求便剧增。这样,宋太祖不得不选择便于漕运江淮米粮而又能照顾北方和西北边防的地方来建都,而当时最适合这个条件的地方,便是大运河北段的东京开封了。所以北宋王朝建都于开封,汴河及大运河的漕运交通之利实为决定性的作用。
北宋王朝时,通漕主要依靠汴河。《宋史.食货上三》载:“宋都大梁,有四河以通漕运:曰汴河、曰黄河、曰惠民河、曰广济河,而汴河所漕为多。”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汴河漕运粮食竟达八百万石,为北宋时期漕运的最高纪录。北宋时期的汴河已成了把经济重心的南方与政治、军事中心的东京开封连结起来的重要纽带。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六月,汴河水势暴涨,太宗车驾出乾元门,亲临河堤督促防汛抢险,宰相、枢密等大臣劝他回宫休息,他却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之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顾。”汴河在北宋最高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北宋时期,由于国家实现了统一,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汴河呈现了空前繁荣的状况。《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描绘了汴河上舟楫连樯的繁忙运输景象,据专家考证,“《清明上河图》中所绘的城楼,就是屹立于汴河南岸的‘上善东水门’”。(《史学月刊》《北宋东京上善门考》)
汴河的衰落
北宋末年,由于发运司使运粮的漕船更改了从唐代以来行之有效的转般法(根据运河不同季节的流量、水势及漕船特点,加以分段运输)改为直达运输,增加了漕运船只的损失,加大了运输成本,使汴河的运输量大大减少。宋徽宗政和年间,汴河河床逐年增高,航行大段搁浅,漕运颇受阻碍。靖康以后,汴河有时干涸月余,漕运不通。这时,每岁只能通航半年,虽然如此,昏庸奢侈的赵佶君臣,在江南各地大肆搜刮“花石纲”,进一步抢夺漕运的船只,阻塞漕运航道。公元1125年,金兵大举南侵,不久开封被围,汴河上游已是“堤岸关防,汴渠久绝”了。
北宋灭亡,宋室南渡,金人曾利用汴河水道以舟师尾追。宋高宗为了阻止金兵进逼,下诏破坏汴河水道,南北水运于是遂告断绝。
北宋灭亡三十多年后,南宋派楼钥出使金国,往来都经过汴河故道,他亲眼看到汴河的荒废情况,从灵壁往北行不远,汴水断流,又30公里,至宿州,汴河河道更是淤塞得几乎与河岸相平,车马都在河道中行走,有的地方已盖起了房屋,汴河的河底也多半种上了庄稼。
周煇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随贺金国生辰使赴燕京(今北京),写了《北辕录》,其中说:“正月二十九日,盱胎置酒饯使介渡淮。午,至泗州津亭……少顷,联辔入城,夹道甲士执兵,直抵于馆。”“二月一日,(车行)六十里至临淮县,县有徐城……是日行循汴河,河水极浅,洛(疑当作汴)口既塞,理固应然。承平,漕江淮米六百万石,自扬子达京师(开封),不过四十日。五十年后(北宋亡于公元1127年,至此整五十年)乃成污渠,可寓一叹,隋堤之柳,无复仿佛矣。”文章写淮北沦陷,汴河淤废,感慨今昔,不胜黍离之悲。汴河随着汴京的沦陷再也不复往日的繁盛了,真是“疮痍满目繁盛地,千古兴废两悠悠啊”!
运河上的运输船队(资料照片)
历史上的运河运输船(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