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镇

1、黑龙江大庆市大同区大同镇大同镇是大庆市大同区政府所在地,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条件优越,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地方经济发展基础雄厚,曾被评为黑龙江省经济综合实力百强乡镇。全镇有6个自然村,4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万人),幅员面积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万亩。境内有萨大、大肇、明沈、同昌4条主干路穿镇而过;油田专用公路纵横交错,村村皆通柏油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现代化通讯设施齐全完备;电力供应充足;资金运转便捷;科教文卫事业繁荣兴旺;饮食娱乐、经贸流通、金融服务等发展迅速。
大同镇一带,清末放荒招垦,隶属肇州厅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划定城基,“东西三里三,南北二里二”。1913秋,附近几位绅士共聚于西烧锅,酒话之间,表示同心协力建好城镇,遂取名“大同镇”,隶属肇州县管辖。东北沦陷后,初隶联合第四保,1939年设大同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隶属第五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仍为第五区。1951年12月,设置大同镇,1956年4月改由县直辖。1958年9月,成立大同人民公社。1959年10月,改称大庆公社,同年11月隶属大庆区管辖。1960年5月,划归安达市管辖,因与大庆区重名,更名为新兴镇。1965年5月,撤销大庆区,恢复大同镇名称,划归安达县管辖。1978年4月,将大同镇划归安达市(大庆)管辖,隶属大同区,并为大同区政府驻地。
多年来,大同镇始终坚持“调农重牧兴工、培育市场、繁荣大同”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依托现有的万寿菊、大鹅等资源,鼓励农副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现有国家级色素生产企业一家,市级畜牧加工企业两家,并通过建龙头、壮基地、连农户,已形成了一条有机商业链。全镇已形成瓜菜、色素原料、大鹅为主的三大产业;全镇蔬菜、万寿菊等经济作物种植比例70%以上。蔬菜产业发展种植面积2万余亩,各类棚室1800栋,43型温室285栋,种植以荷兰彩椒、以色列柿子等为主的20多个品种,总量达6.5万吨。万寿菊原料基地两万亩,色素产业威名远扬,是东北最大的万寿菊生产和销售基地,年加工万寿菊原料近3万吨,生产叶黄素300吨。大鹅养殖通过成功引进原种白鹅繁育企业,已带动全镇及周边发展大鹅200万只。镇内还建有农用物资批发、旧物交易、蔬菜批发、建材交易等多个专业化市场,是大庆南部重要的物资集散和交流中心。
2、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大同镇位于永登县城东南16公里处,庄浪河中游,总面积为285.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69米,年均降水量290.2毫米,无霜期126天左右。辖13个行政村,现有耕地面积44839亩、林地5046亩。人口25838人。2004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46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020元。全镇土地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有机质含量丰富,是天然的农林业种植区。
大同镇交通、通讯便利,水利、电力资源相当充足。利用优势,该镇先后建成保家湾大蒜、郭家墩蒜苗、泉水沟甘蓝、南北同陇椒、毛家沙沟西瓜、贾家场地膜洋芋等六大经济作物种植基地,建成了全县规模最大的南北同千亩日光温室基地和“林海苗圃”等一批农林企业,并建成全县唯一一家贮存量4000吨的蔬菜保鲜批发交易市场。毛家沙沟西瓜、陇椒二号等农产品享誉县内外。
依托境内丰富的砂石资源,现有各类企业30家。以建材为主导产品的企业占大多数,其中兆远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最快、规模最大,水泥电杆、水泥管、釉面砖等产品远销省内外。2000年分别在甘南、玛曲建成分公司,并成立了兆远房地产开发公司。企业年产值达2600万元。
3、湖北省蕲春县大同镇大同镇地处鄂东蕲春北部山区,蕲河上游,镇政府驻大同村,人口30721人,面积139.7平方千米。辖27个村委会:大同、两河、汤坝、鲍山、谢围、湖口畈、柳树、小竹冲、操山、南冲、李山、上车门、葛山、大桴、柳林、石坪、金沟、三山坳、板溪、游山、何铺、连城、王街、方桥、栗木岭、黄山、塘山。这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蕲太蕲英公路在此汇结,距黄黄高速公路、京九铁路均在50公里以内,距武汉城市圈160公里。
大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资源充足,特产丰富。境内山高林密,层峦叠嶂,仙人台海拔1159米,雄居蕲阳之巅,以仙人台白云观为主体的东晋建筑群,历经风雨沧桑,至今保存完好,已成为黄冈市及蕲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鄂东一个重要的道教圣地和旅游风景区。大同水库岛屿密布,山清水秀,风光绚丽,是生态旅游开发理想之地。
主要矿产有铜矿石、铁矿石、大理石、石英石、长石、花岗岩等。茶叶、楠竹、药材、板栗、芋麻是主要农特产品,现已建成“茶、麻、药、栗、竹”五大基地,板栗达到18000亩,茶叶5000亩,药材3000亩,楠竹25000亩,芋麻3000亩。
民营经济彰显勃勃生机,形成了采矿、石材、食品加工、建筑建材等为主体的民营企业群。
城建建设日新月异,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文化、教育、卫生、通讯和社会公益事业迅猛发展。
4、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大同镇大同镇位于安康城区以西20公里处,西连恒口镇,东接五里镇,南与香山乡交界,北与富强乡、运溪乡连壤。辖46个行政村,285个村民小组,总面积88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耕地3.4万亩,其中水浇地1.8万亩。
大同镇历史悠久,地处安康“西路坝子”要冲地带,南有凤凰山,北有牛山作屏,中有清澈的月河。阳安铁路从北贯通,安恒公路从中穿越,交通十分方便。集镇年代久远,经数百年发展,现有大小街道4条。镇内居住人口逾万人,日人口流量达1.2万人,每日商口交易额4万元以上,是农副产品丰富、工商贸易较发达的小型城镇。
大同镇是汉滨粮油生产的生产地,恒惠、月惠两渠道贯东西、发达的水利为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农业占据全镇经济的主要部分。主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近年来,全镇调整产业结构,以农民增收,财政增效为目标,围绕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发展蚕桑、香茹、黄姜、畜禽、水果五大支柱产业。经济建设跃上新台阶。大同镇是316国道沿线最长的镇,全镇有40%村分布于5公里的公路两边。大同依托此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全镇私营、个体经济达1200余户,主要以建筑、建材、商贸流通、家具、食品加工、种养殖为主,第三产业总收入占国民生产值的一半以上。其中家具、工艺品远销省内外。
(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4])
总人口
37591
男
19787
女
17804
家庭户户数
10508
家庭户总人口(总)
37367
家庭户男
19663
家庭户女
17704
0-14岁(总)
11503
0-14岁男
6504
0-14岁女
4999
15-64岁(总)
23620
15-64岁男
12050
15-64岁女
11570
65岁及以上(总)
2468
65岁及以上男
1233
65岁及以上女
1235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6841
5、浙江省建德市大同镇大同镇位于浙江省建德市西南部。1992年原溪口乡并入,2001年原劳村镇并入。2001年10月,辖42个行政村,2个居民区,总人口43475人,其中农业人口22752人。
2002年,全镇总面积109平方千米,辖42个行政村,2个居民区,总人口43968人,其中农业人口41228人。2004年,辖42个行政村,2个居民区,总人口43475人,其中农业人口22752人。
2005年4月撤销大同镇、上马乡,设立新的大同镇。调整后,全镇面积160平方千米(其中原大同镇109平方千米,原上马乡51平方千米),辖58个行政村(其中原大同镇42个行政村,原上马乡16个行政村),3个居民区(其中原大同镇2个,原上马乡1个),总人口53923人(其中原大同镇40670人,上马乡13253人)。
2007年,将李家镇管村桥村划归大同镇管辖。调整后,大同镇辖3个居民区, 59个行政村
6、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同镇概况
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同镇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境北部,东连玉虹乡、城厢镇,南接祥福镇,西交青白江区中心城镇大弯街道办事处,北毗广汉市。辖6个村民委员会,2个社区,108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21.49平方公里。境内有文澜堤、壁山头汉墓群、战斗村汉墓群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镇人民政府驻新街,位于镇境西部。大同镇原名景峰乡。1995年10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1994年和1996年该镇分别被列为市级和省级小城镇试点镇,现被区委、区政府规划为工业集中发展区。
历史沿革
1940年置大同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更名景峰乡。1995年10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1997年,面积25平方千米,人口2.4万,辖一心、跃进、福聚、战斗、爱国、丰收、上游、景峰、新建、五勤、向阳、复兴、西林13个行政村。2004年,辖8个行政村、2个社区,108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新街,位于镇境西部。
行政代码
510113103:~001一心社区 ~002红光社区 ~003新锋社区 ~200同福村 ~201界牌村 ~202青龙村 ~203五里村 ~204西林村
地形和经济
镇境属平坝,海拔465米—469米。有耕地22754亩,其中水田21749亩。该镇属都江堰自流灌区,土壤肥沃,盛产水稻、小麦和油菜籽。家庭养殖以猪、鸡、鸭、兔为主。经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截止2004年,大同镇已有养殖大户76户,种植大户45户,经济林木1500亩,大型苗木、花卉基地7个,三星级“农家乐”1家。2004年,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00元,全镇GDP达39000万元。
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快速是大同镇的一大特色。1995年,该镇被列为省级乡镇企业示范区;2002年被列为青白江区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大弯街道办事处的卫星城镇。国家重点工程10万吨污水处理厂和巨石集团成都公司、国龙前锋表面处理公司、五冶钢瓶、天保机械为代表的60多家中小型企业云集于此,已形成了一个集机械加工、冶金、化工、建材、包装、食品加工、皮鞋加工、金属铸造为一体的新兴工业园区。
文化教育
大同镇紧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畅达,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境内已拥有一套由幼儿至高中的完整教育体系:镇内有中心幼儿园1所,中心小学1所,村完小4所,初级中学1所。巴蜀名校、国家级重点示范中学——大弯中学也在该镇境内,校园新贵北大附中成都实验学校紧傍其侧。医疗设施完善,拥有一流的医疗技术。金融、邮政、综合市场一一齐备。
大同镇作为省级小城镇试点镇,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我国正式加入WTO的历史机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立足长远,发挥优势,以规划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以发展促繁荣,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该镇先后投入资金1亿元,完成水、电、气、交通、排污管道、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该镇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大同镇的交通极为发达,距双流国际机场40公里,距成都市区34公里,距成南高速公路9公里,距青白江火车站3公里,距成绵高速公路4公里,距国际进出口贸易的黄金口岸中国华铁储运2公里。镇内有成达线穿境而过;省道唐巴公路与同福公路、城太公路交错相通;镇城区内有8条水泥路面街道,村村通柏油路。城市公交2路、4路穿行其间[1]。
7、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赤水市大同镇地处赤水市西部,距市区10公里,与四川省合江县、叙永县、本市复兴镇、文化办事处接壤。全镇总面积105平方公里,辖25个村1个街道,154个村民组9个居民小组,6366户,20041人,其中居民765户2121人,有苗族190户802人,全镇耕地面积19845亩。大同镇是一个竹业、旅游重镇,原名大洞场,在原大同区所在地,1991年建并撤为大同镇。据有关资料考证,大同镇距今已有 2000多年历史,是贵州省十三个明令保护的文化古镇之一。
大同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温润,年平均温度17—12℃,年均降雨量1280毫米,海拔228—1280米,具亚热带生物生存繁衍和活动的优越条件,全镇森林覆盖率达69%。拥有森林面积50000亩,其中楠竹4500亩,杂竹35000亩;有野生动植物2300多种,其中有桫椤、云彬、银杏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植物8种,长尾雉、大雉、大鲵、山羊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10余种。大同土地肥活,物产丰富。年可供商品楠竹50000余根,杂竹40000余吨;盛产柑桔、柚子、荔枝、香蕉等30多种亚热带水果;中草药多达700余种,尤以黄柏、杜仲、石斛等产量最大,水产品有鲤角、鲢鱼、草鱼等50余种;农作物以水稻、玉米、红薯、大豆、马铃薯为主。大力发展养殖业,以鸡、鸭、肉兔、肉鸽为主,蔬菜种类繁多,极大丰富城镇居民的菜篮子。
大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总面积94.5平方公里,尤以小家碧玉的“四洞沟”国家级风景区及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黄进教授考察认定为举世罕见、奇妙无穷的杨家岩丹霞地貌为最,许多慕名而来的中外专家、学者、游客无不为古镇、溪流、瀑布及绝佳的生态和奇特的自然风光所惊叹和陶醉。
8、河北省武安市大同镇河北省武安市大同镇(Datong Zhen)位于市境东北部,距市区8千米。镇政府驻大同村。面积74平方千米,人口3.93万人(2002年)。辖21个行政村。
沿革 1953年大同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1996年通乐乡并入。1997年,辖大同、营里、马会、南冯昌、北冯昌、沙沟、小屯、兰村、儒教、贾里店、张里店、新里店、王里店、西通乐、西马项、罗义北庄、罗义南庄、东马项、南通乐、东通乐20个行政村。
9、福建省长汀县大同镇基本概况

大同镇位于长汀县城郊,东邻新桥镇、童坊镇,南接策武乡,西与古城镇、江西瑞金市、石城县交界,北和铁长乡、庵杰两乡毗邻,土地总面积211平方公里。 全镇辖30个建制村,有26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0504户,41997人,均为汉族,讲客家方言。
历史沿革
1934年苏维埃福建省军区曾设在大同东街村;1949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汀县军事代表团在大同设工作团,1950年春成立大同公所(后称第二区)。1958年成立红旗人民公社,1965年改为附城公社。1984年10月撤社建乡,1993年1月撤乡建镇。
地理概况
大同境内群山起伏,资源丰富。闻名遐迩的汀州八景皆在此境内,龙山白云、苍玉古洞、通济瀑泉、朝斗烟霞、云骧风月、拜相青山、霹坜丹灶、宝珠睛岚均坐落在汀江河畔,依山傍水,别具一番风味。著名的汀江客家母亲河纵贯南北,水域面积6097亩。现有电站3个,装机容量594千瓦;耕地面积19944亩,园地面积2623亩,特别是环绕汀州县城的小平原,地广平畴,土地肥沃,南方多种农经作物皆可生长,是长汀县城无公害"菜篮子"工程的主要基地;有林地面积228564亩,竹林面积57056亩,有煤、褐铁和石灰石等矿藏。 这里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温和宜人,年平均气温18.5℃,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无霜期270天。
人口数据
(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3])
总人口
47178
男
23575
女
23603
家庭户户数
11826
家庭户总人口(总)
46580
家庭户男
23283
家庭户女
23297
0-14岁(总)
12634
0-14岁男
6722
0-14岁女
5912
15-64岁(总)
30996
15-64岁男
15457
15-64岁女
15539
65岁及以上(总)
3548
65岁及以上男
1396
65岁及以上女
2152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41639
基础设施
大同交通便利,10个城郊村环抱县城,10个平原村分布在319国道、 洋万线省道和汀铁公路县道上,10个山区村与江西瑞金市、本县的古城镇、铁长乡、童坊镇毗邻,公路里程68公里。镇区信用社1个,电话装机数量5900部,集贸综合市场2个,自来水普及率55%,生活用燃气普及率40%,有线电视入户率30%,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
经济发展
近年来,该镇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后劲增强"目标,全面实施"立足城郊、调整结构、扩大规模、培养支柱、招商引资、发展三产、创新体制,加快发展"的战略举措,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群策群力,开拓创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财政收入逐年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1年该镇完成财政收入416万元, 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66万元,中央级财政收入50万元。 财政收支保持平衡且略有结余,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4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