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西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帕西人

帕西人

Parsi

亦作Parsee。

一群生活在印度的伊朗先知琐罗亚斯德的信徒。Parsi的意思就是「波斯人」,他们是为了逃避穆斯林的迫害而从波斯移居印度的琐罗亚斯德教徒的後裔。他们主要住在孟买市以及市北一带的几个城镇和村庄里,但在巴基斯坦的喀拉蚩和印度的班加罗尔(Bangalore)也有一些。虽然严格来讲他们并不是一个种姓,但因为他们不是印度人,所以明显地自成一个社会集团。

他们什麼时候迁来印度并不清楚。按照传统的说法,帕西人最初定居在波斯湾的荷姆兹(Hormuz)一带,因仍受迫害而於8世纪飘洋过海到了印度。事实上最迟在10世纪他们就已迁移到印度,或者在这两个世纪之间迁移。他们先定居在卡提阿瓦(Kathiawar)半岛的第乌(Diu),不久又迁到古吉拉特(Gujarat),在那里形成一个小农业社会而生活了约800年。

17世纪早期,英国在苏拉特(Surat)及其他地方建立了贸易港口,从此帕西人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为在某些方面他们对来自欧洲的影响比印度人或穆斯林接受得更快,因而发展出一种商业的眼光。1668年孟买为东印度公司所控制,不久即颁布对各种宗教的完全容忍,於是帕西人开始从古吉拉特迁往孟买。18世纪时孟买的扩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於他们的工业以及商业上的能力。到19世纪时,帕西人已成为一个富有的社团,约自1850年起从事重工业,尤其与铁路和造船有关的重工业,甚为得心应手。15世纪末以前,帕西人与祖国同伴的联系几乎完全断绝,1477年他们派出一个正式的代表团去与伊朗剩馀的琐罗亚斯德教徒接触,那里的教徒组成一个小教派,称伽巴尔人(Gabar),受穆斯林统治。直到1768年才有关於宗教仪式和法律的书信往来;有17封这种书信被保存了下来。审议结果发现帕西人的传统与较纯的伽巴尔人的传统是有冲突矛盾的,18世纪时在宗教仪式和历法的问题上,帕西人分裂成了两派。

鸦片战争以前,已有帕西人到广州经商,其後亦有帕西人在香港定居。帕西人向来亲英国, 相传香港在日占时期,日本人将帕西人与英国人关押在一起, 与印度人分别看待.有部分帕西人以贩卖鸦片起家,原来在香港居住的帕西人,大都在1997年前移民外国.

广州的长洲(著名的黄埔军校正位于长洲岛上)有「帕西教徒墓地」,墓地原已荒废失修, 在2002年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在2005年完成修缮, 附近有"外国人公墓".在鸦片战争以前, 由于外国人不得进入广州城,因此外国商船只能停泊在长洲岛,不幸客死的外国人唯有葬在长洲岛上的山头.

在香港, 比较著名的帕西人有摩地(摩地是香港大学的创办人之一, 尖沙咀有摩地道),律敦治(香港今有律敦治医院),香港现时亦有帕西人墓地。

在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下方,有一个白头坟场,也是祆教教徒的墓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