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苋菜

马苋菜,马苋菜属于马齿科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学名“马齿苋”,我县民间俗称“马蜂菜”,在上海被称为"保健菜",是一种特色野菜。因其生命力极强,又有“长寿菜”之称。通常匍匐,无毛,茎常带紫色。叶对生,倒卵状楔形。夏季开花,花小型,黄色。果圆锥形、盖裂。常生于园地或荒地。
马齿苋原产于印度,几个世纪以来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欧洲、南美洲、中东地带都有其野生型。在英国、法国、荷兰、美国早已有了栽培种,在我国以野生为主。
马苋菜适应性极强,耐热、耐旱,对光照的要求不严格。强光、弱光下均可正常生长,在温暖、湿润、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上生长良好,并在任何土壤中都能生长,能储存水分,即耐旱又耐涝,和其他杂草一样生命力极强,只要稍加管理就可很好的生长。
食用马齿苋食用春夏皆可,以春天如巴掌大小为最好。马齿苋可凉拌,其茎叶在沸水中焯透,再放入凉水中浸泡,去汁黏液,捞出洗淋水,倒入蒜泥,精盐,香油、味精拌匀,是味美的凉菜。可与肉同炒,加辣椒少许,食之香味浓郁开胃。也可沸水焯后晒成干菜,冬天备用。
马苋菜性寒、味酸,其茎叶柔嫩多汁,作为蔬菜食用,具有丰富营养价值,为人体所需多种营养来源,据测定每100g鲜草中含:维生素C 23mg,0.03mg的VB1、0.11mg的VB2、胡罗卜素2.33mg、烟酸0.7mg、蛋白质2.3g、脂肪0.8g、碳水化合物3g、粗纤维0.7g;无机盐的含量也较高,钙85mg、磷56mg、铁1.5mg;钾盐以氧化钾计,鲜草约含1%,干草约含10%。另外,马齿苋中还含有苹果酸、多种氨基酸及微量游离的草酸。
马苋菜的食用在我国自古有之,但民间传统的食用方法比较简单,将采集的嫩茎叶,用开水烫软,然后煮汤、炒食或凉拌。也可以用开水烫后,晾至半干,而后与其他原料一起做馅。部分地区正在试验将其进行深加工,如将马苋菜根摘叶后切成6~8cm的段,制成罐头,可长期保存。还可将其冷冻贮藏,化冻后同鲜菜一样食用。马苋菜的嫩茎还可以腌制成很好的调味品。
保健中医学上以全草入药,性寒,味酸,功能清热,解毒,消肿,主治痢疾,疮疡等症。
很多科学家发现,马苋菜中含有高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每克鲜重的含量达25mg,还含有二羟基苯乙胺和二羟基苯丙胺酸,两者分别为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和中间成分。去甲肾上腺素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调节人体内糖代谢的过程,从而具有降低血糖浓度、保持血糖稳定的作用,所以常吃马齿苋对糖尿病有食疗作用。
马苋菜全草含丰富的维生素A,能促进上皮细胞的生理功能趋于正常,促进溃疡病的愈合。它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痒利湿、消炎止痛等功能。
马苋菜全草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民间常用单味水煎服或取鲜草洗净捣烂,取汁一杯加入少许黄酒治疗痢疾。
全草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亦有抑制作用,用鲜草洗净捣烂外敷或单味煎洗,或配臭梧桐叶50g煎服,可治疗湿疹,稻田皮灸,还可以治毒蛇咬伤、淋巴结核、急性阑尾炎、痔疮等。另外,马苋菜鲜草VE的含量达0.2%,比菠萝高5倍,有助于人体抗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