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曜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张耀1832—1891),字亮臣,号朗斋,顺天大兴(今北京市)人,祖籍浙江上虞,光绪十一年(1885年)授河南布政使,十二年调补山东巡抚。

妻张李氏闺名雪如,是一个才女,张公不耻下问,拜师于妻。

张公起初在河南固始办团练起家,咸丰初年,他智退捻军有功,深得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的赏识,后又以御捻护城有功被咸丰帝赐号霍钦巴图鲁。被招入清军,后当上了固始知县。在知县任上,他又抵御李秀成围城立功,在咸丰十年(1860年)擢升为知府,,又晋升为道员。第二年设计在汝宁击败陈大喜、张风林所部捻军,又擢升为河南布政使。此后他长期率军转战于河南、河北、山东,屡屡大败捻军。不久即被御史刘毓楠以“目不识丁”弹劾,降为总兵,仍归僧格林沁节制。自此,他发愤读书,并镌刻“目不识丁”四字印,时时佩戴在身以自励。同治年间,督师抵抗捻军及太平军,多次获胜,所部被人称为继湘军、淮军之后又一支劲旅。1876年(光绪二年),以提督名义随左宗棠出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入侵,迫使俄归还伊犁。同治八年(1869年),他又跟随左宗棠转战于西北战场,镇压当地少数民族起义。1880年(光绪六年),被诏帮办军务,4年后又命其入关移防北路,特赏巡抚衔。

于1886年(光绪十二年)调升为山东巡抚,当时山东河患日深,他上任后首重河工,认为治河如治病,用人力疏浚海口、挑挖引河已非万全之策,应采用西法,用机器船只节节疏浚;黄河漫口而专事堵筑只能解燃眉之急,必须变通办理。当时张村、殷河、大寨、西纸坊、高家套先后漫决,张曜令人规度地势,随时分泄。又因牡蛎口河水入海不畅, 改浚韩家垣海口,以疏其尾。他一年中呆在河上几乎300天。有言河务者,即使平民百姓,也要请来咨询。在山东任内,还在青州设立海岱书院,修复曲阜洙泗书院。1888年(光绪十四年),慈禧太后下懿旨命张曜帮办海军。第二年又降旨加太子少保衔,命其会阅南北洋海军。从调任山东巡抚到卒于任所,他在山东的时间不过5年。张公任职期间正逢山东各地遭受严重的水旱灾害,百姓灾难深重,身为一方地域的最高长官,他一面积极组织救灾,一面拿出自己的俸金,并动员其他官员捐俸助赈,救活了不少灾民,因而深受百姓的爱戴。在治理黄河过程中,尽管张公曾听信幕僚中有些人的错误主张,酿成过水患,但总的来说,还是功大于过。他针对黄河山东段两岸河道窄、堤坝不够坚固、水涨易于漫决为患的特点,除带领百姓疏浚河道、挑淤培埝、增筑堤坝、加强两岸堤防外,还提出了“分”与“疏”的治河主张,在齐河赵庄、刘家庙和东阿陶城铺各建了减水闸坝一座,以防异涨。当时,每逢黄河决口他都亲临现场,指挥抢修堤防,据说他一年有近300天时间在河工上度过。1891年(光绪十七年)7月,张公正在黄河上监工,忽然“疽发于背”,等被人护送回济南时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不久便不治身亡。病危之际,仍致书李鸿章,陈述山东为北洋门户,应速添建炮台以防不测。张公在山东巡抚任上还带头植树造林,在黄河大坝和从洛口到市中心的路旁遍植柳树,形成了一道柳树风景带,有人称这些柳树叫“张公柳”。张公死后,济南人民感其恩德,尊他为黄河的“大王”,并在大明湖边为他修建祠堂,永久纪念。

张公死后谥“勤果”,官至山东巡抚,一等轻车都尉兼云骑尉,加尚书衔,一生为国为民,是个难得的能员干吏。

他到任后,以大部分时间对山东黄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山东河道窄的特点,他除加强两岸堤防外,提出了“分”与“疏”的治河主张。认为山东两岸堤工不够坚固,河道又窄,水涨易于漫决为患,需有分水的措施,故在齐河赵庄、刘家庙和东阿陶城铺各建减水闸坝一座,以防异涨。

光绪十三年郑州十堡决口,山东黄河断流,他乘机对山东河道进行挑淤疏导。光绪十五年正月黄河回归故道,正值凌汛时期,由于河道疏通,使冰水顺利入海。

他鉴于当时黄河从牡蛎口入海不顺,乃因势利导,用机船进行疏挖,改由韩家墩入海,使河口通畅无阻。

他说:“治河如治病,泛滥冲决,此河之病也,淤滩沙嘴,横亘河流,此又致病之由也。”认为切挖淤滩沙嘴,为治河要务。建议用平头圆船50只,每船16人,各带开挖工具,凡有河中淤滩沙嘴,水落登滩挑挖,水深则乘船淘爬。再于对岸筑坝挑水,藉流冲刷。并提倡培堤取土远时,采用铺小铁轨带铁车运土,当时造铁轨1080丈。

光绪十七年六月,他驻河畔,抢护史家坞、王阳家等处险工。七月疽发于背,不日即病故,追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并准于在立功省份,建立专祠。今济南大明湖游览区内张公祠仍存。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