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戎

1、英籍华人作家张戎(Jung Chang)1952年出生于中国四川宜宾,文革期间曾当过农民、炼钢工人和赤脚医生,70年代以工农兵大学生的身份被保送到四川大学,1978年作为文革后最早的一批大学生被派往英国约克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学位,后在英国定居。
1991年出版的英文书《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简称《鸿》),带自传式祖孙三代女人的家庭故事,成为英国出版史上非文学类最畅销的书,共售出1000万本,已被翻译成30种语言。2005年与丈夫乔·哈利戴(Jon Halliday)合著的英文书《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Mao: The Unknown Story,简称《毛》),不只在西方造成轰动,中文版推出后,也引发热烈争议。
张戎受本届“新加坡作家节”之邀来新,接受本报专访时针对一些读者与学者质疑《毛》一书的真实性,坚持自己是学者转作家,此书是“建筑在史料的基础上而写的人物传记”,经过小心求证的功夫。
来新之前,张戎到希腊为希腊文版《毛》做宣传。《毛》已译成30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销量超过100万本。尽管与《鸿》一样在中国大陆被禁,但张戎透露,《毛》的盗版有七八种,包括网络下载,至少有几十万本。
张戎是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高干子女"。十四岁的张戎曾从故乡成都来到北京,作为红卫兵的一员,接收毛泽东的检阅。随着文革愈演愈烈,她的父亲因支持陶铸被打成反革命,送进山区劳改。张戎因此丧失了她原来的优越生活,开始了她的“苦难历程”:先是到农村插队,后又到喜马拉雅山麓的藏族村落当赤脚医生。1971年“913”事件后,她父亲的状况有了改善。张戎也返回成都,进工厂当了电工。由于“表现积极”,被推荐到四川大学英语系学习,成为一名工农兵学员,后留校执教。1978年,当中国政府决定派遣文革后首批留学生时,她经过刻苦努力再次来到首都北京,登上了去英国的班机。1982年,她在约克大学取得语言学博士的学位,并自称成为英国"第一位来自红色中国的博士"。毕业后,她决定在伦敦定居,执教于伦敦大学东方学系。
争议
1.2006年10月《纽约时报》的思道(N. Kristof)披露,被张戎列入受采访者名单的章含之否认曾接受张本人的采访。
2. 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J. Spence)在《纽约书评》上指出张戎的某些参考书不是严肃出版物,从中找不到任何资料来源。
3.澳大利亚H. McDonald在《The Age》(2005.10.8)上也作出披露:该报记者最近到泸定桥采访,未能找到张戎所讲的那位当时93岁的老太太,也没找到任何能记得此人的人。但是记者找到一位现年85岁的寡妇李桂秀,据当地人说是唯一活着的见证人。“李老太太说战斗确实打了”。“是在傍晚打起来的”。McDonald引述哥伦比亚大学教授T. Bernstein的话:张戎“这本书对当代中国研究是一大祸害”。 [该书]
4.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林培瑞(Perry Link)也承认该书有违事实曲解史料。
5.哥伦比亚教授黎安友(A. Nathan)于十一月在《伦敦书评》上列举了书中大量违背史实的耸人听闻之论,确凿证明“张戎和哈利戴是一对饶舌乌鸦(magpies)” 。
6.有些史学家认为,该书不少观点缺乏论据,与史实有出入。张(戎)文讲:「……毛在陕北只留两万来部队,不到胡宗南二十五万大家的十分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93页),但根据1986年1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出版的《盛文先生访问录》第68页,盛文说:“共党有十五万兵,我们只有八万。”
7. 张戎在书中直指中华民国国军名将胡宗南是“红色代理人”(red sleeper),导致胡宗南的后人及旧部署群起抗议。
2、西汉名臣张戎字仲功,西汉末长安人,曾任大司马史。元始四年(公元4年),安汉公王莽召集群臣征求治河意见,张戎应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首先指出黄河的特性:“水性就下,行疾则自刮除成空而稍深。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今西方诸郡,以至京师东行,民皆引河、渭山川水溉田。春夏干燥,少水时也,故使河流迟,贮淤而稍浅;雨多水暴至,则溢决。而国家数堤塞之,稍益高于平地,犹筑垣而居水也。”最后他提出了治河主张:“可各顺从其性,毋复灌溉,则百川流行,水道自利,无溢决之害矣。”张戎早在两千年前即从水流、泥沙角度分析河患成因,提出以水刷沙的主张,确实有创见性的。特别是“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这句名言,为黄河水沙作了量的估计,对后世黄河治理具有重大意义,常为人们所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