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保卫战

1938年6~10月,中国军队为保卫武汉,在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的作战。又称"武汉会战"。
日军侵占南京后,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1937年12月13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拟定保卫武汉作战计划。在徐州失守后,即调整部署,先后调集约130个师和各型飞机200余架、各型舰艇及布雷小轮30余艘,共100万余人,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地区有利地形,组织防御,保卫武汉。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7月中旬~9月中旬由白崇禧代理)指挥所部负责江北防务;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指挥所部负责江南防务。另以第一战区在平汉铁路(今北京一汉口)的郑州至信阳段以西地区,防备华北日军南下;第三战区在安徽芜湖、

安庆间的长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东地区,防备日军经浙赣铁路(杭州一株洲)向粤汉铁路(广州一武昌)迂回。
1938年5月日军攻陷徐州后,决定先以一部兵力攻占安庆,作为进攻武汉的前进基地,然后以主力沿淮河进攻大别山以北地区,由武胜关攻取武汉,另以一部沿长江西进。后因黄河决口,被迫中止沿淮河主攻武汉的计划,改以主力沿长江两岸进攻。6月初,第6

师从合肥南下;波田支队(相当于旅)由芜湖溯江西进,向安庆进攻。守军第26、第27集团军节节阻击。12日波田支队攻占安庆,继续沿江西进。13日第6师攻占桐城后,转向西南方向进攻,17日陷潜山。至7月初,日军在江北占领太湖、望江以东,在江南占领江西湖口以东的长江沿岸地区。4日,日军华中派遣军调整战斗序列,由其司令官畑俊六指挥第2、第11集团军,负责对武汉的作战。以第11集团军沿长江两岸主攻武汉;第2集团军沿大别山北麓助攻武汉。日军先后投入作战的兵力共9个师、1个旅、2个支队(相当于旅)和2个野战重炮旅、2个战车团,航空兵3个飞行团各型飞机300余架,海军第3舰队各型舰艇120余艘,共约25万人。另以华中派遣军直辖的5个师分别担任对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区的警备任务,以巩固后方,保障此次作战。

长江南岸地区作战第九战区以第1兵团在鄱阳湖西岸地区,第2兵团在江西星子、九江至码头镇之线组织防御。日军第11集团军主力沿长江南岸地区进攻,7月23日,波田支队在九江东面的姑塘登岸。守军第2兵团以第70、第64军等部协同第8军实施反击,由于日军第106师继续登岸,26日九江失守。波田支队沿长江西进,8月10日,在瑞昌东北的港口登岸,向瑞昌进攻。第3集团军在第32军团增援下奋力抗击。后因日军第9师加入战斗,守军力战不支,24日瑞昌失守。第9师和波田支队继续沿长江西进,同时以第27师向箬溪方向进犯。第30集团军和第18军等部在瑞昌-武宁公路沿途地区逐次抗击,相持月余,至10月5日,日军第27师攻占箬溪后,转向西北进攻,18日陷湖北辛潭铺(属阳新),向金牛(今属大冶)方向进犯。在此期间,守军第31集团军和第32军团等部在瑞昌以西地区节节抵抗沿长江西进的日军,至9月24日,码头镇、富池口(属阳新)先后陷落。第2兵团组织第6、第54、第75、第98军和第26、第30军团等部在阳新地区加强防御,战至10月22日,阳新、大冶、鄂城(今鄂州)相继失守,日军第9师和波田支队向武昌逼近。
当西进日军进攻瑞昌的同时,第106师从九江沿南浔铁路(南昌-九江)南犯。守军第1兵团第29军团和第4、第8军等部依托庐山两侧及南浔铁路北段的有利地形进行顽强抗击,日军进攻受挫。8月20日,日军第101师从湖口横渡鄱阳湖增援,突破第25军防线,攻占星子,协同第106师企图攻占德安,夺取南昌,以保障西进日军的南侧安全。第1兵团总司令薛岳以第66、第74、第4、第29军等部协同第25军在德安以北的隘口、马回岭地区与之激战,双方成胶着状态。9月底,日军第106师第123、第145、第147团和第101师第149团孤军深入,进至德安西面万家岭地区。薛岳指挥第4、第66、第74军等部从侧后迂回,将其包围。日军第27师一部增援,在万家岭西面白水街地区被第32军等部击退。10月7日,中国军队发起总攻,激战三昼夜,多次击败日军反扑。日军由于孤立无援,补给断绝,战至10日,4个团大部被歼。史称万家岭大捷。
长江北岸地区作战7月24日,日军第11集团军第6师从安徽潜山向太湖进攻,相继突破第31、第68军防线,至8月3日,先后攻占太湖、宿松、黄梅(属湖北)等地,继续西进。第五战区第4兵团以主力在湖北广济(今梅川)、田家镇、浠水地区准备迎击日军,第11集团军和第68军固守黄梅西北一线,调第21、第26、第29集团军由潜山、黄梅西北山区南下侧击日军,至28日先后收复太湖、宿松。第11集团军和第68军乘势反攻,未果,退至广济地区,协同第26、第86、第55军等部继续抗击日军。第4兵团令第21、第29集团军自黄梅西北实施侧击,未能阻止日军,至9月17日广济、武穴相继沦陷。接着日军围攻田家镇要塞。第4兵团以守备要塞的第2军并加强第87军一部固守阵地,以第26、第48、第86军在外围策应作战,攻击日军侧背,激战旬余,终因阵地被日军优势火力摧毁,伤亡甚重,29日田家镇要塞失守。日军继续进攻,10月19日陷浠水,24日占黄陂,直逼汉口。
大别山北麓地区作战第五战区第3兵团以第51军和第19军团第77军在安徽六安、霍山地区,第71军在富金山、固始(属河南)地区,第2集团军在河南商城、湖北麻城地区,第27军团第59军在河南潢川地区,第17军团在信阳地区组织防御。8月下旬,日军第2集团军从合肥分南北两路进攻。南路第13师于29日突破第77军防线攻占霍山,向叶家集方向进犯。第71军和第2集团军在叶家集附近的富金山至商城一带依托既设阵地顽强抵抗。日军第13师受挫,得第16师增援,9月16日攻占商城。守军退守商城以南打船店、沙窝地区,凭借大别山各要隘,顽强抵抗,至10月24日,日军逼近麻城。北路日军第10师于8月28日突破第51军防线攻占六安后,强渡淠河和史河,9月6日进占固始,继续西进。第27军团第59军在春河集(属固始)、潢川一带组织抗击,鏖战旬余,19日潢川失守。21日日军第10师突破第17军团第45军阵地,攻占罗山,继续西进,在信阳以东地区遭第17军团反击,被迫撤回罗山。日军第2集团军以第3师增援,协同第10师向信阳进攻。10月6日,一部迂回信阳以南,攻占平汉铁路上的柳林站。12日日军第2集团军攻占信阳,然后沿平汉铁路南下,协同第11集团军进攻武汉。
中国军队由于处处设防,分兵把守,且未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没有充分发动群众,破坏对方交通线,因此,未能重创日军。在日军已达成对武汉包围的情况下,为保存力量,中国军队不得不于10月25日弃守该城。日军26日占领武昌、汉口,27日占领汉阳。
武汉保卫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中国军队英勇抗击,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日军承认伤亡共3万余人),迟滞了日军行动。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忆70年前“武汉保卫战”
70年前,大武汉在殊死抵抗了日寇4个半月的围攻之后,宣告陷落。
这是一场牵动了全中国人民,影响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战局,付出了数十万人类生命的大会战。
70年后的今天,昔日的战场早已恢复宁静,只有盘旋在武汉上空的防空警报,尖利地警醒世人:勿忘市耻,追求和平。
保卫大武汉,是武汉这座有着3500年光荣历史的城市,最悲壮的一页。这场战争中凝聚的“武汉精神”,也已穿透时空,升华成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武汉保卫战
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大规模会战。战场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大小战斗数百次,历时4个半月。
参加武汉保卫战的中国军队总计14个集团军、47个军,作战飞机约200架,舰艇30余艘,总兵力近100万人。日军直接参加武汉作战的共9个师,约25万余人,作战舰艇约120艘,飞机约300架。
为保存军力以利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军委会于10月24日下令放弃武汉。10月25日,日军波田支队占领葛店。27日,日军攻占武汉三镇,武汉保卫战宣告结束。
空战:云层炸得发抖
1938年的武汉,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叫嚣3个月灭亡中国的日军,在侵占南京之后,将矛头对准当时事实上的中国首都武汉。
“国民政府虽然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实际上是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张良皋说,日军侵犯武汉的战争,首先是在天空中开始的。这一年,张良皋15岁。正在汉阳读初中的他,亲眼见证了日军空袭武汉的一幕幕。
“第一次空袭是2月18日,目标应该包括在汉阳的兵工厂,但可能是投弹不准,投到了民宅,炸死了很多平民。”张良皋告诉记者,他家在汉阳西门外,日本人的炸弹丢得很突然,墙上的灰、屋檐上的瓦都“嗤嗤啦啦”往下掉,看得人心惊胆战。
由于太危险,第一次空袭张良皋没有亲眼目睹,而发生在4月29日的第二次空袭,张良皋不但亲眼所见,而且还亲眼见证了中国空军击落一架日本军机。
“那天我们正在操场上,防空警报拉响了。老师招呼大家进防空洞,但没有一个人进,大家都要看打空战,数数有多少架飞机。”张良皋说,日本有几十架飞机,我们也有几十架飞机,从王家墩机场起飞应战,远望去,飞机就像从龟山起来的。
第一次空战,日军共有11架飞机被击落。第二次,他们更加疯狂。“日军飞机投弹炸得云层发抖,我们这边的高射炮密集地打到空中,冒着白烟,看上去像一朵朵的小白花。”张良皋说,他亲眼看到一架被击落的日机冒着白烟,“头朝下、尾巴朝上”盘旋着栽到了龟山附近。
此后的5月31日和8月3日,武汉还曾发生了两次空战。“四次大空战,中国空军创下了击落敌机58架的辉煌战绩,国外舆论曾盛赞中国最出色的部队是空军。”武汉史学家涂文学用准确的史料和数据,讲述了中国空军的英勇和顽强。
在美国汉学家麦金农看来,日本军队在现代运输、火力装备和无线电通讯设备均占优的情况下,也没能通过空战摧毁武汉,足可见中国同仇敌忾、全民抗战所产生的巨大力量。
陆战:用血肉筑起防线
一寸山河一寸血。比空战更激烈的地面战斗,是1938夏初开始的。
5月下旬,日本大本营下达了进攻安庆、向武汉推进的作战命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6月中旬制定了行动计划,以武汉为中心,以河南、安徽、湖南、江西为广阔外围的“武汉保卫战”,6月中旬正式爆发。“6月12日,经过近10天苦战,日军攻陷安庆;6月26日,马当要塞陷落;7月5日,日军攻占湖口;在长江北岸,日军第六团集中兵力进攻潜山、太湖、宿松、黄梅一线,8月2日,日军出动20架轰炸机轰炸黄梅达11次,黄梅县城一夜之间沦为废墟……”说起这些战役,涂文学语带悲怆。“在田家镇要塞的战斗中,日军波田支队与南岸第九师团开始向阵地发起进攻。守军李延年第二军及要塞部队与日军血战近半月,白刃格斗10多次……日军后来以78架飞机、100余门大炮对田家镇中心阵地狂轰滥炸,阵地工事全部被摧毁。中国守军龙子育团死守不退,全部殉国……”涂文学介绍。“由于久攻不下,日军在战斗中使用了毒气。”麦金农说:“占领九江后,他们对留下的平民与士兵残酷无情,重演了一场小规模的‘南京大屠杀’,企图让长江上游的中国军民感到恐惧而丧失抵抗力。”但日本人显然失算了,在接下来的瑞昌战役中,中国军民顽强抵抗,战斗持续了一个月之久,反复拉锯,日军每推进一公里都要付出惨痛代价。
张良皋也给记者讲述了一个细节。为了抵抗日军,中国的军人们在武器全部用光之后,甚至把海军舰船上的武器也拆下来,和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中国军队尽管最终未能保卫住大武汉,但却以100多万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又一道防线,有力阻止了日军南下和西进的战略步伐。武汉人结结实实地体验了一次‘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慷慨和悲壮!”张良皋说。
力量:英雄的“武汉精神”
“热血沸腾在鄱阳,火花飞迸在长江,全国发出了爆裂的吼声,保卫大武汉,武汉是全国抗战的中心,武汉是今日最大的都会,我们要坚决地保卫着她,像西班牙人民保卫马德里,粉碎敌人的进攻,巩固抗日的战线,用我们无穷的威力,保卫大武汉……”
这是当年曾唱遍大江南北,由沙旅、尔冬作词,郑律成作曲的《保卫大武汉》。
“在长江流域的一系列战斗中,中国方面死伤的军民高达50万(史料记载,武汉保卫战中国军队死伤为25﹒6万人。记者注)。大战期间,食品短缺、疫病流行,士兵们能够得到的医疗护理十分匮乏,很多参战士兵都是离乡千里。尽管如此,武汉保卫战期间,却很少出现士兵逃跑事件。”说到这里,美国人麦金农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在他看来,士兵们的这种表现,是当年“武汉精神”的内涵之一。
“国共两党都充分认识到保卫大武汉的重要性。蒋介石表示,一切奋斗要以保卫武汉为中心,以达到中部会战胜利为目的。毛泽东紧急呼吁动员军力人力物力财力来保卫军事政治经济交通中心的大武汉。国共两党及社会各界展开声势浩大的宣传攻势,进行‘保卫大武汉’广泛的民众动员。”涂文学说,在面对外来侵略的时候,中华民族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表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这也是当年“武汉精神”的内涵,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军队不含糊,国共两党不含糊,老百姓也不含糊。当时汉口掀起了为抗日救亡捐款的高潮,当时报纸上登载,一位武汉老太太扯下金耳环就捐了;一位北平来的流亡老汉,一连捐了3次款;就连江汉关前的一个乞丐,连褂子也没得穿的,也捐出了自己仅有的一点钱……”张良皋说,老百姓们共赴国难的气概,也映射着那个英雄时代英雄的“武汉精神”。
影响:让世界看到希望
武汉保卫战历时4个半月,被认为是抗日战争爆发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大会战。事实上,日军对武汉的围攻从1月份就逐步展开,2月份就发起空战。“在1938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武汉人乃至全中国人民都生活在恐惧和痛苦中,然而10个月后的情形却大不一样了。”麦金农说,中国付出的牺牲和所遭受的破坏都是巨大的,但日本人遭受的打击更大,他们被迫拉长战线,更重要的是他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失败了。“这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胜利的希望。战争正按照中国人的想象,转入相持阶段,局势开始对中国有利。”麦金农说,南京失守后,很多国家都认为中国不行了,要成为日本人的殖民地,但武汉保卫战改变了全世界的看法。武汉保卫战所展示的“武汉精神”,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同情。
1938年10月5日,张良皋正随同7000多名学生和知识分子登上去宜昌的轮船,往恩施转移。“前线仍在坚强抵抗,后方已经组织群众撤离。”张良皋说,当时大家都知道,虽然武汉就要失守,但这只是一种战略上的撤退,只要保存力量持久作战,中国一定能战胜日本。“虽然武汉沦陷了,但中国迎来了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虽然这个阶段异常艰苦,但胜利的天平已经开始向中国倾斜。”涂文学说,武汉保卫战是一场以武汉为中心的中日大决战,它成功地牵制了日军,破灭了日军灭亡中国的美梦,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武汉人结结实实地体验了一次‘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慷慨和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