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shehui renzhilun

社会认知论

social cognition theory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源于20世纪20~30年

代德国心理学家K.考夫卡、W.克勒和M.魏特海默等创立

的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意即形式或图形,在心理学中

通常指模式或完形。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整体

不决定于其个别的元素,而局部过程都决定于整体的内

在特性。因此,要理解整体的全部性质,就需要“自上而

下”地分析从整体结构到各个组成部分的特性。30~40

年代,与魏特海默等同时代的K.莱温另辟格式塔心理学

新的领域。他侧重于意志和需要的研究,创立拓扑心理

学。他提出B=□(P,E)的行为公式,强调行为随人与环境

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与莱温同时代的F.海德、M.

谢里夫、S.E.阿施、T.M.纽科姆等人在认知平衡、社会

规范形成、印象形成等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

而逐步形成了社会认知这一理论取向。从50年代后期开

始,L.费斯廷格、H.H.凯利等人对这一理论又作了新的

发展,建立了认知不协调、社会比较、归因等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人们并不被动地

面对世界中的种种事物,相反,他们把自己的知觉、思

想和信念组织成简单的、有意义的形式。不管情境显得

多么随意和杂乱,人们都会把某种概念应用于它,把某

种意义赋予它。对于世界这种组织、知觉和解释,影响

着我们在所有情境尤其是社会情境中行为方式。它的具

体理论主要有:①场论;②心理生活空间理论;③印象

形成理论;④社会规范理论;⑤社会比较理论;⑥隐含

人格理论;⑦归因理论;⑧社会公平理论;⑨认知不协

调理论;⑩认知均衡理论;□参考群体理论;□自发知

觉理论;□知觉定势理论;□社会期望理论;□认知一

致性理论;□认知—情感一致性理论等。

社会认知论内容十分丰富,应用十分广泛,在社会

心理学的许多领域,人们都可以用它去思考和解释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