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琴琴尾鱼

Aphyosemion australe
产地 西非洲的江河流域
水温 22~26℃
PH 60.~6.4
食物 水蚤、蚯蚓等活饵料
性情 性情凶猛,单独品种饲养
外形:
体形头背部、尾柄较平直,延长似梭,5-6厘米,眼上位。背鳍、臀鳍相似,对称如八字形,后位。尾柄宽长。显著特征是雄鱼的尾鳍较长大,上下叶鳍端延长,形状似古代竖琴而得名。雌鱼尾鳍圆形。体色华丽,有红、橙、黄、蓝、紫等5-7种颜色,如躯干橙黄或蓝色中嵌有朱红色斑点花纹;腹部浅蓝色;背鳍、臀鳍红棕色,镶淡紫红色或黄色边;尾鳍中部蓝色,上下叶边或红或白,十分悦目。
习性:
竖琴琴尾鱼喜微酸性软水、老水,氢离子浓度630.9nmol/L(PH6.2),适宜水温23-26℃,水生植物茂盛的环境。水箱中应植热带水草,换水时注意水质,兑换量要少。爱食活饵,对干饲料不感兴趣。不宜与其他品种鱼混养。
繁殖特点:
琴琴尾鱼体长5厘米左右,鱼体色彩丰富艳丽,观赏价值极高。雌、雄鱼辨别容易,雄鱼的尾鳍向后呈燕尾状延伸,雌鱼的尾鳍圆钝。繁殖水温26~27℃,酸性的饮水。繁殖期时要在繁殖箱内放置水草,供鱼卵附着用。雌雄亲鱼容易区别,雌鱼小雄鱼,体色朴实无华,没有漂亮的琴尾;雄鱼体色鲜艳华丽。产卵箱底不铺砂,放入捆成束的金鱼草或狐尾草,较平时提高水温2℃,亲鱼配对入箱后,如无发情迹象,则加强投予优质活食。雌鱼产卵延续多日,每日10余粒左右。当雌雄亲鱼安静不动,为产卵完毕,捞出亲鱼。受精卵要求光线较昏暗和通风的条件,以利于孵化出苗,经12-14天,孵出仔鱼。仔鱼开始游动时,喂予轮虫或过筛的小鱼虫,逐渐过渡到自己能捕捉稍大的活食时,改喂鱼虫、小丝蚓等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