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之战

第一次河西之战
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西汉与匈奴河西之战中的一次远程进攻战。
西汉连续取得河南,漠南之战(参见河南之战、漠南之战)的胜利,匈奴单于及右贤王部远遁大漠以北。对西汉威胁较大的河西走廊匈奴势孤力单。汉武帝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河西(今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匈奴浑邪王、休屠王等部发起进攻。二年春,武帝以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精骑万人,自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出发,进击河西匈奴。经过乌盩山(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中部之乌鞘岭),破遫濮王部众。渡狐奴水(今甘肃石羊河),历五个王国,对降服者予以安抚,对抵抗者则击破,几乎俘虏单于之子。转战六日,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东南之大黄山)向西北进击千余里,击杀匈奴折兰王,卢胡王,虏浑邪王之子及相国、都尉,获休屠王之祭天金人,共斩获8900余人。
第二次河西之战
汉元狩二年春,汉军取得第一次河西之战胜利后,为保证作战突然性,稍事休整,于同年夏,发起第二次河西之战。以骠骑将军霍去病、合骑侯公孙敖率数万骑兵出北地(郡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分两路进击河西匈奴。以郎中令李广、卫尉张骞率部出右北平(郡治平刚,今辽宁凌源西南)为次要出击方向,牵制左贤王。霍去病率精骑渡黄河后,沿沙漠南缘,向西北迂回至居延泽(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又转向西南,沿弱水(今甘肃纳林河)转向西南至小月氏(今甘肃敦煌市南湖镇旧关遗址西南),又转向东,至祁连山(今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中部,酒泉市南),大破酋涂王。然后经狐奴水、乌盩山而回到陇西郡。前后降俘6500人,其中包括单桓王、稽沮王、呼于屠王,酋涂王及五王母、单于阏氏和王子59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63人,斩遫汉王等3.2万余级。汉军亦损失十分之三。公孙敖因迷失方向,未能如期与霍去病军会合。李广部4000骑出右北平数百里,因张骞部未能按时出塞,被左贤王4万骑包围(参见李广、张骞击匈奴左贤王之战)。李广以圆阵对外防御,激战二日,死伤过半。张骞部赶到,左贤王才解围而去。汉军亦归。战后,伊稚邪单于怒休屠王、浑邪王,欲召至单于庭诛之。二王恐惧,遂请降于汉。休屠王悔,浑邪王杀之,率4万余众降汉(参见霍去病迎浑邪王降汉之役)。河西走廊之匈奴基本肃清。汉廷遂减北地以西戍卒之半。
魏攻秦河西之战
第一次河西之战周威烈王七年至十八年(公元前419—前408年),魏军攻取秦国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的大规模作战。
魏国位于今山西西南、陕西东部及河南中部北部地区,是三家分晋后建立的诸侯强国,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自魏文侯执政以来,任用李悝、吴起等一批贤臣、名将,致力于国家与军队的改革,使国家日益富强。吴起在魏国推行征兵制,选练了一支精锐的军队。其“武卒”能全副武装,带三天的粮食“日中而趋百里”(《荀子·议兵》)。魏国欲向西发展,夺取秦国东部河西之地。秦国是西部诸侯大国,都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因内部权力之争,频繁更换君王,不能形成强有力的统治,亦未完成社会变革,虽有东进之意,但军事实力弱于魏国。魏大将军吴起采用了先在河西站稳脚跟,再大举进攻扩大战果,最后巩固占领地区的战略。七年,魏军首先在河西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修筑城池,建立巩固的前进基地,以便屯兵积粮进攻秦国。秦国随即发兵进攻少梁,阻止魏军修城。两军在少梁交战,魏军击败秦军,继续筑城,进行备战。秦军沿黄河边修筑防御工事,以阻止魏军向外扩张。十三年(前413年),魏军准备完毕,开始向河西秦军进攻,深入至秦纵深的郑地(今陕西华县西南)附近,大败秦军。十四年(前412年),魏文侯又命太子击率军攻克繁庞(今陕西韩城东南),驱其民而占其地。十七年(前409年)魏军经过三年休整,再度发起进攻以扩大战果,一鼓作气,连续攻克临晋(即王城,今陕西大荔东南)、元里(今陕西澄城东南)两城邑,并在临晋筑城。十八年(前408年),魏军复克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南)、邰阳(又作合阳,今陕西合阳东南)两城邑,亦在洛阴筑城屯兵驻守,至此,魏军已尽占河西之地。秦军则节节败退,至洛水沿岸修筑防御工事,并筑重泉城邑(今陕西蒲城东南)以防御魏军,阻其继续西进。
河西之战,魏国采用先建立巩固的前进基地,再大举进攻,后扩大战果的方略,有效地完成了进攻河西之地的作战,将秦军赶到洛水一带,扩大了魏国势力,给秦国以沉重打击。
第二次河西之战背景
秦国在秦献公时开始政治改革,到晚年时,国力转弱为强,并企图夺取魏国的河西郡。
战役进程
前366年,魏国在武城(今陕西华县东)筑城,为秦所败。接着秦在洛阴打败了魏、韩联军。前364年,秦将章蟜领军越过黄河,攻入魏的河东,在石门(今山西运城县西南)大败魏军,俘虏了魏国相邦公孙痤,并斩首6万魏军,在赵国的支援下,秦才退兵。这时周顕王派人向秦祝贺。次年,秦攻少梁(今陕西韩城县西南),赵国出兵来救。魏国靠着赵国支援才挡住秦国的攻势。
第三次河西之战背景
秦国在商鞅实行变法后,开始强大起来。乘魏国忙着与东方各国交战,无暇西顾之际,秦国开始大举的攻入魏国的河西郡。
秦的攻势
秦乘魏进围赵国首都邯郸的时机,于前354年在元里大败魏军,并占领少梁;同时派公子壮伐韩,深入韩地,占领上枳、安陵、山氏,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前352年,商鞅率军攻入魏国的河东,攻取了旧都安邑;次年商鞅率军包围固阳,魏国固阳的守军,在秦军强大的攻势下只好投降,秦国收回了一部分的失土。
魏的反击
魏国在前352年以后陆续与东方各国结盟讲和后,调集军队向秦国反击,在前350年夺回了旧都安邑,西进并包围了定阳(今陕西延安东南),在魏国的攻势之下,迫使秦孝公在彤(今陕西华县)和魏惠王相会修好。
第四次河西之战背景
魏国发兵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援。结果齐军还没到,韩国就已全盘皆输,申不害自杀。魏国大胜,庞涓率铁骑军追击齐军,在马陵到遭埋伏,庞涓自刎而死。魏国在兵力缺乏的情况下,无暇对付秦军。
战役进程
三十七年(公元前332年),秦惠王派军攻魏上郡重地雕阴(今陕西甘泉南)。魏防守河西的主将龙贾,集中兵力迎战。经2年激战,至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全歼魏军,斩首4.5万(此据《史记.魏世家》,《秦本纪》为8万),并俘虏了龙贾。魏被迫于次年将河西郡归还秦国。至此,秦全部收复了被魏夺占的河西地区。
结果
秦收复河西后,并未停止攻魏,继而攻占焦(今河南陕县)、曲沃(今河南灵宝东北)、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蒲阳(今山西隰县)等据点。秦不仅获得了黄河南段以西的所有土地,而且控制了东进中原的大门,为尔后战胜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