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学

公学(英文:public School)指英国的私立精英学校。公学虽然称为“public school”(照字面解为“公立学校”),却不表示是由政府设立的,只是表示学校可以公开招生,而不只限于特定宗教、种族或地区的学生。
此外,早期的公学也表示是开放给穷人的孩子就读,因为富家子弟多有私人教师专门辅导。不过时至今日,历史悠久的英国公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英国各领域的精英,而且学费昂贵,普通人是无法负担的。
古代公学概念古代公学主要指英、法等欧洲国家的贵族学校,如英国公学
公学是贵族化了的文法中学,是专门为名门贵族服务的私立学校。“保持自己的个性”是公学和它的每一个学生笃守的信条。因此,公学从古到今始终保持着一些显示自己“高傲”地位的特征。
古代公学教学内容和管理公学选拔学生的标准极为严格,从不允许滥竽充数。尽管社会地位和财富是进入公学的首要条件,但达官显贵家中才智平庸的子女也会被拒之门外。所以,公学的水平不是一般中学所能比的,它的大多数毕业生都能直升“牛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专称)。
公学很重视绅士品格的培养。为了尽快让学生养成典雅的绅士风度,学校实行寄宿制。尽管学生都来自社会上层家庭,公学为养成他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所提供的住宿和饮食都非常简陋。为了避免家庭对这种训练的干扰,公学长期以来不让家长参观学生的食宿情况。在学校内部则实行学生自治和导师制相结合的管理形式。宗教信仰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义”的,必须首先遵守,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的各种礼仪也是不可忽视的。
公学课程中一直把神学,文法和古典名著学习放在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迫使公学接受了新兴学科。
公学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千方百计地保持自己的古老风貌。文彻斯特公学一直延用14世纪建起的校舍;伊顿公学校园内的教堂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男孩子们仍然喜欢在早餐时读当天的报纸。至今他们还是把期末考试叫作“审判”,把怪癖的气质视为区别于其他学校学生的重要标志。甚至像高年纪学生训斥和役使小同学的恶习,也被一直保持到本世纪60年代才废止。
公学所以在英国经久不衰,主要依靠四大支柱:权势,考试,血统,金钱。五百年来,他们凭借这四大支柱来保持第一流的办学条件,第一流的教师阵容,第一流的教学水平,培养出第一流的学生。
历史最早出现的公学是14世纪时创立的温切斯特公学,之后英王亨利六世又于1440年创立了伊顿公学。公学最早时是为比较贫穷人家的子弟提供教育的场所,但到18世纪逐渐发展成为贵族学校,学费也变得非常昂贵。由公学培养出的学生大多学术成绩优异,而且在体育方面表现也很出色,毕业后大多进入牛津、剑桥等一流大学。
在维多利亚时期公学的发展是最快的,但却也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当时的公学有着学长制度,高年级学生管理低年级学生,这种制度造成很多学生间的矛盾,引起许多人的非议;此外当时的公学也允许学校动用比较残酷的刑罚,例如鞭打来惩罚学生。不过这些措施已经逐渐放宽或取消
特色不同的公学都拥有自己特殊的传统,包括特殊的体育活动(如橄榄球运动其实最早就是拉格比学校的一项体育活动)和方言等。此外他们也有特别的制服,如伊顿公学的制服就是与众不同的。
公学的学生大多住校,而且一般从13岁就进入学校学习,5年后毕业。要进入这些公学除了需要能够负担昂贵的学费外,学生也必须在学术方面表现优异。此外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也是很重要的:公学一般会优先录取那些父母或亲属曾经就读过这些学校的学生。
近代公学近代公学指解放前的不依靠政府财政的私立学校,如著名洋务运动骨干盛宣怀所办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
盛宣怀有对“公学”有具体的解释。他在举办南洋公学时上奏清廷说:“环球各国学校如林。大率形上形下道与艺兼。惟法兰西之国政学堂,专教出使、政治、理财、理藩四门。而四门之中皆可兼学商务。经世大端,博通兼综。学堂系士绅所设,然外部为其教习,国家于是取才。臣今设立南洋公学,窃取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实。于此次钦定专科,实居内政、外交、理财三事。”又说:“商捐经费,学资不出于一方,士籍不拘于一省。……其学生卒业给凭,与国家大学堂学生身份无异。”(《愚斋存稿》卷2,页20)从上两段话看,(1)南洋公学不同于以工科为主的北洋大学堂,而是以文科为主涉及“内政、外交、理财”三事。盛宣怀这里所讲的“理财”,是包括工商业经营在内的。(2)南洋公学的经费来源于商捐,主要是盛氏所督办的轮、电二局捐助;学生来自全国各省,不是狭隘的地方性的;毕业后使用,也不拘于一省一地。可见,南洋公学创办伊始,即是全国性的培养新式政治官吏和外交官为主的由盛宣怀直接控制的正规学校。
现代公学中国公学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之一,1906年创立于上海,孙中山、黄克强、宋教仁、蔡元培、马君武、杨杏佛、于右任等曾任校董,第一批学生中有著名学者胡适。中国公学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师生中有不少人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如女英雄秋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谬德潘等。中国公学于1951年与正阳法商学院等合并为重庆财经学院,次年并入西南革大,1953年随西南革大三处并入四川财经学院。
举隅第一份对公学的调查报告是在1864年发布的,英国政府考察了9所当时比较著名的公学,包括圣保罗学校、Merchant Taylor's、温切斯特公学、伊顿公学、哈罗公学、拉格比学校、什鲁斯伯里学校和威斯敏斯特学校。因此也有人认为严格意义上所说的“公学”只是指这9所学校。
1886年的《公学年鉴》列出了25所公学:
* 贝德弗得学校(Bedford School)
* 布莱菲尔德学校(Bradfield School)
* 布莱顿公学(Brighton College)
* 切特豪斯学校(Charterhouse School)
* Cheltenham College
* 克利弗顿学院(Clifton College)
* 多佛学院(Dover College)
* 德威学院(Dulwich College)
* 伊顿公学(Eton College)
* 黑利伯瑞学院(Haileybury College)
* 哈罗公学
* 蓝星学院 (Lancing College)
* Malvern College
* 马尔巴罗公学(Malborough College)
* Radley College
* 莱普顿学校(Repton School)
* 罗萨尔学校(Rossall School)
* 拉格比学校(Rugby School)
* 谢伯恩学校(Sherborne School)
* 什鲁斯伯里学校(Shrewsbury School)
* Tonbridge School
* Uppingham School
* 威灵顿公学(Wellington College)
* 威斯敏斯特学校(Westminster School)
* 温切斯特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