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鹤声
郑鹤声(1901~1989),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原名松表,字萼荪,号鹤皋,后改号萼荪。

1901年5月19日郑鹤声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属绍兴市)高湖乡(今双桥镇)郑村。幼年体弱多病,9岁始入私塾,12岁考入枫桥大东高等小学,半年后转入北乡公学,后以第一名毕业,考入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潜心攻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籍。民国9年(1920)夏,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文史地部(1921年该校合并于国立东南大学),受学于历史学家柳诒徵、地理学家竺可桢。民国14年(1925)毕业后,在云南高等师范任教,并兼课于东陆大学。1924年毕业时将论文《汉隋间之史学》撰成10余万字专著,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1925年起先后任教于云南高等师范、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1929年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编审处编审、教育部编译馆专任编译兼人文组主任。国立编译馆转为国史馆后,任纂修兼史料处处长。1949年4月南京解放,国史馆改为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任研究员。此间,曾兼课于中央政治学校和中央大学,讲授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史部目录学。1951年至青岛,任教于山东大学,历任历史系教授、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主任、中西交通史研究室名誉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1958年随山东大学迁往济南。曾任政协山东省第二至五届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委员。
郑鹤声从1919年起即在上海《申报》、《新闻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治史60余年,研究领域十分广阔,尤长于中国史学史、中国近代史和中西交通史,撰写26册之巨的《正史研究》和《正史汇目》、《司马迁年谱》、《班固年谱》、《杜佑年谱》等。民国24年(1935),开始研究郑和,经十余年努力,出版《郑和》一书,2年后又出版《郑和遗事汇编》,奠定了在中西交通史研究上的地位。民国32年(1943),出版《中华民国史》。

他勤奋治学,一生出版和发表著述160余种,2000余万字,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世史》、《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中华民国建国史》、《汉隋间之史学》、《中国史部目录学》、《中国文献学概要》、《司马迁年谱》、《班固年谱》、《杜佑年谱》、《袁枢年谱》、《郑和》、《郑和遗事汇编》、《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与其子郑一钧合撰)、《十四至十七世纪中国与海外诸国关系史料》等。1984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
生平研究范围涉及清史、中华民国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史学史、中国文献学、海外关系与中西交通问题、中国文化问题、中国民族问题等方面,有专著20多部,论文160多篇,尤以中国近代史、中西交通史和中国史学史成就最大。
1989年4月20日在济南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