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词回收
借别人的东西总是要还的,唯有借别国的“词”却可以不"还”,如果别国要用,只能是再来"借”。这种把借出去又借回来的现象叫做“借词回收”。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词在国外转一圈,再回来就变得面目全非了
太平洋西部沿海有一种极猛烈的风暴,本来没有专用名词,我国广东人只是笼统地叫它“大风”。后来欧洲的航海家来到中国,从广东人嘴里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这个词,可是这个词在外语里该怎么写呢?当时航海家采用了音译法,广东人的“大风”念[taifuη],于是就成了英文的typhoon、法文的typhon,等等。这个外文词不久又传回中国北方,北方人说的“大风”(dà fēng)和广东人的发音不一样,所以想不到这个词是当初的“国产货”,而是把它当作“进口货”处理,又用半音译和半意译的方法译成了“台风”。 我们国家的名称大约是在公元前被印欧语言借去用的。当时的朝代是“秦”,印欧语把它拼成 cin,再加上他们语言里的词尾-a,于是就成了 cina,现代英语写成china( 俄语的“中国”不是这样来的,китаЙ是“契丹”的意思 )。许多年以后 ,中国人看到欧洲人对自己的称呼很怪,因为已经想不到这就是“秦”字,所以又把这个词借了回来,音译成“支那”。 这两个例子代表了“借词回收”的两种基本类型,一个是由方言造成的(台风),一个是由历史造成的(支那)。
一个词在世界各种语言里长途旅行,这是很常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