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赫伯

福赫伯是当代德国著名的汉学家和战后慕尼黑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曾担任过德国东方学会主席、国际东方学会联盟秘书长、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客座教授,德国科协副主席和巴伐利亚科学院院长等重要职务,他作为慕尼黑学派的代表曾与汉堡学派的代表傅吾康同是推动和组织德国汉学研究的核心人物,是战后享有国际声誉的德国著名汉学家。
【生平简历】
1914年9月27日,福赫伯出生于科隆,其父是一位博学的书商,好与文人学士交往,受家庭和环境的熏陶,福赫伯自幼喜欢读书,年轻时大量阅读了库恩(Franz Kuhn)翻译的中国古典小说,便对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福赫伯在柏林大学的第一专业是法学,1937年以出版《论公司法和贸易登记注册的改革》一书获科隆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福赫伯是德国著名中国语文学家、历史学家和蒙古学家埃尼希·海尼士(Erich Haenisch,1880—1966)的学生和接班人,属于战后慕尼黑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另一个中文名为傅欧伯,又有中文名为傅海博。他对中文的学习十分投入,1936年取得了柏林大学东方语言研究所中文专业毕业文凭,1947年又取得汉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并在科隆大学任教。
1951—1952年在剑桥大学汉学系做研究工作。1953年任慕尼黑大学东亚系汉学专业主任教授,长期主持慕尼黑大学的汉学讲座,还担任巴黎斯塔尼斯拉斯·朱利安奖金评定委员会(亦称为儒莲汉学奖评定委员会)委员。自1958年起当选为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1974—1980年曾任德国研究联合会(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的副会长,1980—1985年担任该会会长。1979年退休。
【汉学研究】
福赫伯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史,重点是宋元史和蒙古史,兼及中国文学史、文化史和边疆民族史。对于德国和西方的汉学研究史也注意及时进行总结和研究。其著述甚丰,除主编《剑桥中国史》第六卷“辽夏金元卷”外,其他主要成书者有:《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国货币和经济》、《中国学:东方学第1部(科研报告丛书:人文科学专辑)》、《论述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国的文化史的论文集》、《有关中国墨的文化史》、《来自吐鲁番的中部蒙古的历书》、《南宋战争史的研究与文献》、《德国大学中的中国学》、《论述中国中世纪的军事刑法》。
还有与鲍吾刚合作编译的《金箱子:两千年的中国短篇小说》,此书收集有从战国时期至17世纪的中国散文中的46篇趣闻及故事,多为短篇,书中附有木刻插图以及对作品内容进行介绍的文字。还有与陶泽德(Rolf Trauzttel)合著的《中华帝国》,主编《宋代人物传记:第1—4卷》等。
福赫伯1949年在莱比锡出版的《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国货币和经济》影响极广。全书共分四章,他在第三章中着重研究了元朝的货币,分别对“忽必烈的货币政策”、“中统宝钞”、“卢世荣及其财政改革计划”、“1927年的货币改革”、“1309年的货币政策”、“1350年的货币政策”、“计划外纸币的发行和伪钞”及云南流行的贝钱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他在第四章中分别从矿业、贸易、农业、人口、国家收支和物价等方面,对元代的经济统计问题做了专门研究。福赫伯的这部著作在西方学术界得到很高的评价,被认为至今西方对元代经济史的研究还没有超过这部书的水平。
福赫伯不仅在战后五六十年代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著作,1987年还发表了其多年研究的力作《南宋战争史的研究与文献》,以襄阳保卫战为中心,研究南宋的军事。此外,他还担任了《剑桥中国史》第六卷“辽夏金元”卷的主编。福赫伯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对宋元史和蒙古史的研究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擅长于从经济、文化、制度诸方面进行综合研究,而不是仅从多种语言加以比较。
福赫伯的老师海尼士是脱胎于德国普通语言学和东方语言学的最后一位汉学家,他继承了德国历史语言学派的治学传统,无论在柏林大学,还是在战后的慕尼黑大学,均不教授现代汉语,而且对口语教学颇有微词。福赫伯继海尼士任慕尼黑大学汉学专业主任教授后,在学科建设中开始重视现代汉语的教学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尽管其本人的科研重点仍在中国古代史方面。
【主要学术成果】
著作:
《中国学:东方学第1部(科研报告丛书:人文科学专辑)》(德文标题为Sinologie,Orientalistik I,Wissenschaftliche,Geisteswissenschaftliche Reihe),此书于1953年在瑞士伯尔尼出版。另在1953年这同一年在联邦德国威斯巴登也出版有此书;此书标题又作《科研报告丛书第19辑:中国学》(德文标题为Wissenschaftliche Forschungsberichte.Bd.19 Sinologie),于1953年在伯尔尼出版
《德国大学中的中国学》(德文标题为Sinologie an deutschen Universit?ten),1968年在威斯巴登出版
《德国的远东研究》(英文标题为Far Eastern Studies in Germany),载于1959年出版的《亚洲研究杂志》(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第18卷。按,《亚洲研究杂志》是美国纽黑文耶鲁大学亚洲研究联合会(英文名称为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编辑出版的刊物,每年出版5期,在密执安州安阿伯市出版
《未发表过的论述西伯利亚、蒙古和中国的旅行报告与资料》(德文标题为Uner?ffentlichte Reiseberichte und Materialen über Sibirien,die Mongolei und China),1951年出版
《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国货币和经济》(德文标题为Geld und Wirtschaft in China unter der Mongolen-herrschaft),1949年出版
《论述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国的文化史的论文集》(德文标题为Beitr?ge zur Kulturgeschichte Chinas unter der Mongolenherrschaft),1956年出版
《贾似道(1213—1275)——是一位坏透了的宰相吗?》〔英文标题为Chia Ssu-tao(1213—1275)——a Bad Last Minister?〕,1962年出版
《有关中国墨的文化史》(德文标题为Kulturgeschichte über die chinesische Tusche),1962年出版
《贾似道的土地改革》(德文标题为Die Agrarreformen des Chia Ssu-tao),1958年出版
《论述中国中世纪的军事刑法》(德文标题为Zum Milit?rstrafrecht im chinesischen Mittelalter),1970年出版
《宋代人物传记:第1—4卷》(英文标题为Sung biographies:I-IV),1976年由施泰讷(Steiner)出版社在慕尼黑出版,这部4卷本的著作是该社出版的《慕尼黑东亚研究》丛书第16辑(Münchener Ostasiatische Studien,16)
《蒙古人入侵前夕的中国北方》(Nordchina am Vorabend der mongolischen Eroberung),1978年出版
《从一位部落酋长到一位强有力的皇帝和万能之神》(英文标题为From Tribal Chieftain to Universal Emperor and God),1978年出版
《宋代的外交使节团》(英文标题为Diplomatic Missions of the Sung State),1981年出版
《燕太子丹》(德文标题为Prinz Tan von Yen),1969年出版
《金箱子:两千年的中国短篇小说》(德文标题为Die goldene Truhe.Chinesische Novellen aus 2 Jahrtausende),此书与鲍吾刚共同编译,于1959年初版发行,1964年再版发行
《中华帝国》(德文标题为Das chinesischen Kaiserreich),此书系由福赫伯与罗尔夫·特劳策特尔(Rolf Trauzettel)合著,于1968年出版
《在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国》(英文标题为China under Mongolian Rule),该书于1981年出版
《元代思想》(英文标题为Yüan Thought),该书于1981年出版
Studien und Texte zur Kriegsgeschichte der suedlichen Songzeit,Wiesbaden,1987.335 S.(《南宋战争史的研究与文献》)
Mittelmongolische Kalenderfragmente aus Turfan.Muenchen,1964,45 S.(《来自吐鲁番的中部蒙古的历书》)
主编《剑桥中国史》第六卷“辽夏金元卷”
论文:
《1211年宋朝使节团的一部日记》(英文标题为A Sung Embassy Diary of 1211),发表于1981年
《为契丹语词句写下的旁记》(德文标题为Randnotizen zu Worten der Khitan-Sprache),1982年发表
《北京黄寺奠基的三种文字碑铭》(德文标题为Die dreisprachige Gründungsinschrift des ‘Gelben Tempels’zu Peking ),载于1964年出版的《德国东方学会杂志》(德文刊名为Zeitschrift der deutschen Morgenl?ndischen Gesellschaft)第114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