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庄镇

莘庄镇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的西南部,是闵行区政府所在地,在地理位置上是“上海的中心”。莘庄镇区域面积19.53平方公里,总人口17.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8万人,下设5个行政村、50个居民委员会。莘庄镇毗邻上海虹桥机场,30分钟可达浦东国际机场。镇域内地铁、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目前亚洲第一的莘庄公路立交桥等构成了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使莘庄成为人流、物流十分便捷的地区。
2001年,莘庄镇在全区率先创建成国家卫生镇,2003年,创建成国家环境优美镇。已连续三届巩固创建成上海市文明镇,镇党委也先后三次被评为上海市“五好”镇党委。2004年,提出了争创全国文明镇的目标,2005年10月,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
莘庄镇因跨莘溪而得名。莘庄地区在南朝(公元420-589年)已有墓葬,成陆年代当在六世纪以前。南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镇上已建有施水庵,俗称草庵。施水庵原在镇南南栅口以南约200米处,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建筑沪杭铁路,南栅口外设莘庄车站,庵址首当其冲,经镇上绅商同意,旋将施水庵南迁1公里,与春申庵合并。现两庵均湮没,迄今已历七百多年。
莘庄自南宋至民国二年(1913)一直隶属于华亭县。民国三年(1914)华亭、娄县两县合并为松江县后,莘庄隶属松江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划归上海市二十六区,翌年二十六区改名龙华区。1949年5月15日莘庄解放,由松江县接管,设立莘庄乡人民政府,同年7月归属上海市龙华区。1951年7月,莘庄乡分两乡(莘北、莘南)一镇(莘庄镇)。1956年2月,两乡一镇又并为莘庄乡隶属西郊区。1958年7月撤销西郊区,并入上海县。同年9月21日,成立七一人民公社,莘庄乡编为第三大队。1961年8月,第三大队及第二大队部份地区从七一人民公社划出,组成莘庄人民公社。1965年,建立莘庄城镇工作组。196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莘庄镇为县属城镇,脱离公社,成立莘庄镇人民政府。
十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是一瞬,从1993年以来的十五年间,闵行区莘庄镇的社会总产值、增加值都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1993年全镇社会总产值5.34亿元,到2007年全镇完成165.87亿元,增长了30.06倍;1993年工业总产值4.58亿元,2007年完成118.66亿元,增长了24.91倍;1993年税收收入0.295亿元,2007年达到31.05亿元,增长了104.25倍;相当于每平方公里产出社会总产值8.49亿元和税收1.59亿元;是全市唯一连续三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超亿元乡镇,名列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千强镇第四位,上海市第一位。
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莘庄镇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自2004年底第三产业占全镇GDP比重首次突破40%以来,2007年底二、三产比重达到53.8:46.2,城市经济发展形成雏形。
工业朝着园区化、规模化、科技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向逐步推进,镇经济城和紫江科技产业园区内,已吸引来自美国、日本及香港、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投资商落户;花王投资公司总部、紫江企业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此纷纷安家落户,三思、爱发科等一批以电子通讯、彩印包装、机械制造为重点的新技术产业集聚,产业结构转型经济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人们都说莘庄早已不是以前的莘庄了,如今的莘庄已是一个人居环境优美,生活设施齐全的美丽家园了。大市场、大商业、大流通和社区连锁的商业网络建设,使莘庄镇日趋繁华,乐购、世纪联华、吉买盛、农工商、大润发等十多家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买场,以及百饰得建材、国美电器、和记小菜等一批专业性交易批发市场和大型餐饮酒店的建成,使全镇商业的定位布局、规模功能有了新的完善和拓展。目前,莘庄镇党委、政府正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紧抓“一点一线”发展机遇,启动了莘庄商业和商务区的开发工作,而仲盛世界商城、龙之梦商业广场、东苑大厦和祥鹿研发中心、爱发科研发中心等一批商业、商务中心的即将建成启用或开工建设,又已拉开莘庄新一轮商业布局和城市发展的帷幕。
在这片热土上,很多来自全国和国际人士正由客人成为主人,他们在这里投资发展,在这里生活居住。作为全镇经济发展主要支撑的房地产业,十多年来的开发建设,基本形成了作为全区现代居住重要区域的格局。老镇中心的世纪名苑、东苑新天地、阳明国际花苑;地铁南广场的上海莘城、塞纳左岸、莘梓苑;辐射于中心区域外围的春申万科、上海康城等,一个个环境自然,格调雅致的高档精品住宅,错落有致地布局于全镇,形成“居住自然中、生活繁华里”的现代桃源,构筑起实力莘庄的扎实基础。
交通地理位置优越 莘庄镇毗邻上海虹桥机场,距上海关港深水码头仅6公里,30分钟可达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地铁一号线和莘闵轨道交通线在莘庄交汇,沪杭、沪宁、莘奉金高速公路和以目前亚洲第一的莘庄公路立交桥为枢纽,沪闵高架直通市中心,以及途经莘庄的沪杭铁路、南莘铁路等构成了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使莘庄成为人流、物流十分便捷的地区。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近年来,莘庄镇结合老镇区改造和区府“一线四点”景观建设,投入了上亿元加强以城区道路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地区内水、电、煤气、网络通讯等城市公用设施发展迅速,城区内污水已全部统一纳管处理。以城市化带动现代化,城市的形态和功能在不断形成和完善。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莘庄镇以水环境整治、绿环境建设为重点,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和老住宅小区平改坡工程,使城镇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优化。
先后对横沥港、莘浜河、团结河、庙泾港等城区河道进行了包括水质改善、生态休闲、景观功能改善等内容的整合整治,成为人水亲和、城水相映的新景观。
镇区内有以梅花享誉沪上的莘庄公园、上海莘城中央公园二座,母亲林、横沥港等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绿地14处,全镇绿化总面积485.3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8.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7平方米。作为闵行区的中心城镇,为全区创建成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国家园林城区、国家卫生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联合国迪拜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
文明创建成果显著 围绕巩固创建上海市文明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整体推进。至2004年底,已创建成市、区级文明小区40家,创建成市、区级文明村4个。 80%以上的居民区与社区单位落实了文明共创共建签约,积极有效地开展了各项活动;90%以上的居民参与了文明特色楼组,文明特色家庭的评选活动。各居民区都相应建立了社区志愿者队伍,全镇志愿者人数超过6000余人,志愿者活动已向多领域、专业化方向发展。
社区文化蓬勃开展 建成社区健身点85个,健身苑1处。培育了扁鼓、健身球操、老年合唱团、京剧沙龙等多支特色文艺队伍,在“闵行之夏”、“金秋闵行”等大型文体活动中频频亮相,屡次获奖。每年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和比赛达到40场以上,全镇60~70%以上的居民经常参与社区形式多样的文化和体育健身活动,是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辖区内拥有区级电视台、博物馆、曲棍球场、市级医院等一批文化、体育、医疗、娱乐休闲设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率、毕业率保持100%,完成了“校校通”信息技术装备,基本实现了网络化教育。社区教育深入发展,成立了镇级社区学校,设立了九所学校,组建了20名社区志愿者参与的社区讲师团队伍,巡回到社区讲授党建、法律法规、健康生活、书画艺术等课程,常年受益人次在万人以上。以创建学习型镇为抓手,全镇的学习氛围在不断形成。大力开展科普进社区活动,科普示范镇创建工作有序推进。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残疾人保障、社会帮困、优抚对象和养老、医疗、失业等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对征地劳力全部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养老实现了全覆盖。连续四届获“上海市双拥模范镇”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