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寺

浦口泰山寺浦口泰山庙又叫“东岳庙”。始建于明初,后毁于清咸丰年间战火。清同治五年(1855)僧德缘重新募建,当时只有中殿和后殿,没有前殿。歇山造,后殿面阔五间21.2米,进深七檩8.9米,檐高5.6米。清光绪五年(1879),浦口防军提督黄士林命人从山脚到庙门口铺有132级台阶。1952年泰山庙悉遭破坏。1986年6月,浦口区政府将该庙移交给南京市佛教协会。市佛教协会先后拨专款10多万元,从山门至庙堂进行全面修缮。经市宗教局同意,市佛教协会将泰山庙改名为“泰山寺”,专派尼师隆月师太主持庙务,恢复教务活动。1996年新建藏经楼,1999年重建山门和新建山西边围墙,同年底东廊房、内院墙开工建设。
泰山寺供奉大、小金装菩萨27座和16幅尊者画像,还有质地缅玉的高1.2米坐佛1尊,泰山老姥和使女神像各1座,其中以泰山老母碧霞元君为主。传说她是泰山神黄飞虎的女儿,能为芸芸众生造福,消病禳灾,很受人们的崇敬,香火鼎盛。
解放前,农历三月二十八,是泰山庙会的正期,天亮出会,人们撑着由善男信女们捐款做的“万民伞”,抬着“泰山老母”神像巡街。与此同时,江北地区四乡八镇(包括浦口、江浦、六合及安徽省滁县、和县、来安等地)的民间文艺节目,会聚浦口东门镇。等神像一出庙宇,就紧跟在后,上街表演龙舞、狮子舞、高跷、旱船、渔翁捕蚌等节目,在鞭炮声中,越舞越欢;翻筋斗、叠罗汉,时出高招,围观群众无不欢呼雀跃。“出会巡街”仪式完毕,人们再将神像送回庙堂原位上供奉起来。庙会期间,宣化山巅又是一番景象:前来烧香许愿的、还愿的,求神赐福、赐子的、消灾灭病的,人来人往,终日不断;还有一些虔诚的佛教徒,背着香袋,从泰山庙脚下的石阶第一级开始,一步、一跪、一叩首地直至庙堂。庙堂内外,木鱼声声,香烟缭绕,宗教气氛很浓,堪称是江北地区佛教胜地之一。解放后,借庙会举办物资交流会,每年一次,一直延续至今。
东台泰山寺泰山护国禅寺,位于东台城西郊的晏溪河南,通圣桥下,与海春轩塔毗邻。据《西溪镇志》记载,泰山寺始建于北宋仁宗嘉核年间(l056年〉,迄今己有940年。它是东台13丛林之一,也是苏北地区的名刹。
《太平寰宇记·图说》:早在隋唐时,距西溪二里外,有一海口(今海道桥),渔民从此处下海取鱼,有时大潮涌来,避潮不及,往往遭到灭顶之灾。渔民设法消除潮患,齐心协力,垒土为墩,方广三亩,高四丈二尺(即l4米),潮水未至,可登高观察潮情,湖水若来,可上墩避水,人们称之为“望潮墩",又名“救命墩"。不久渔民们为了求神保佑,建庙其上,规模甚小,仅数橡而已,内奉水神。渔民下海取鱼时,先在庙中焚香礼拜,祈求平安,能满载而归。按《括异志》载,女神为宋真宗所封,号“碧霞元君",乃泰山神女,又称“天妃,',取德可配天之意,故泰山由此得名,又名“天妃山".
泰山寺碧霞元君经真宗款封后,名扬遐逐,灵感昭然,除渔民信奉外,地方黎庶士绅,亦常登山拜祀,香火日盛。时有邑宰汤公(名不详),首倡捐资扩建,颇得诸方响应,遂大兴土木,在天妃山上建成碧霞宫,殿字巍峨,气势恢宏,山下增建天王殿、东岳行宫、地藏殿,神佛并奉,颇具规模,始名“泰山护国禅林,',极一时之盛。元末,张士诚大军经过,屯兵于此,不慎失火,庙宇焚毁殆尽。《晏溪志》依据传说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年),巡检诸某,拟在泰山顶上建一亭,夜梦一妇人,冠坡灿烂,语诸某曰:“若置亭我山,胡不创字祀我乎?"于是诸某召集镇人说其事,倡议重建,乃于旧址建亭塑像。限于资金不敷,未能恢复原貌。直至清康熙初期,有一头陀,法名天朗,泪水人,道心坚固,朝山路经西溪,见此情景,甚为痛心,不忍离去。适西溪巡检史公正为空庙无僧而犯愁,于是率全镇乡亲,邀师住持,天朗慨然允诺,是为泰山寺始祖。天朗道高德厚,僧俗敬仰,发心修寺,四方募化,无不慨然解囊,共襄义举,经过十几个春秋,终于如愿以偿,使庙貌为之一新,重放异彩。追至乾隆十八年秋,特大水灾降临,远近居民扶老携幼,来寺避水,天朗热心接纳。因灾民炊饭不慎,惨遭回禄,殿字僧房尽成焦土。天朗叹曰2“众生大难抑有定数乎?"天朗遭此挫折,毫不灰心,遵循佛陀教导:“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虽年过六旬,奋进精神不减当年,发菩提心,立大誓愿,再建斯庙,令地方人士叹服。其时有一杨公字廷俊任泰州分司,专管盐政,政绩昭著,居民德之,目睹古刹浩劫,叹息不已,自思东台跨有五场,徽西诸巨商来东营销盐务者甚多,若使各投以功德资金,幸新兹刹,诚非难事。于是杨公倡议,众商无不乐从,捐资甚多。施工缮聋,昼夜不停,未越数年,变旧貌而换新颜,胜于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