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陶墓
概况
皋陶墓位于六安城东7.5公里、六安至合肥公路北侧15米处,东北35米处为皋陶祠旧址。皋陶被孔子列为上古“四圣”之一,《史记·索隐》载:“六安国六安,咎后偃姓所封国”,故六安有皋城之称。皋陶墓为圆形土冢,周长97米,高6.2米,墓顶平面直径4米,上有黄连木一棵,形同华盖,墓前有清同治年(1869年)安徽布政使吴坤修手书“古皋陶墓”碑刻一块,碑高1.82米,宽0.92米。1981年公布为六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上海辞书出版社收入《中国名胜大辞典》。皋陶墓属安徽省重点文物,国家级文物区。
由来皋陶又名咎繇(jiùyáo),是古代东夷部落少昊(shàohào)氏的首领。生于尧帝之时,卒于夏禹之前,活到106岁。皋陶历经尧舜禹三世,呕心沥血辅佐尧舜禹,功高德厚。封地在皋城,地址在今安徽六安市,成为古代六安国始祖。皋陶最终病死六安,墓葬六安。夏禹怀念皋陶的功绩,“封皋陶之后于英、六”。英,即是英山(今湖北英山县),古代隶属于六安国(今安徽省六安市)。从此皋陶氏后人宗族支系,在六安、英山乃至江淮大地繁衍。今安徽省六安市城东15公里小庙村六合公路北侧遗存有皋陶墓冢。皋陶的主要功绩:制定刑法和教育,帮助尧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独角兽治狱,坚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会和谐,天下大治。《虞书》、《左传》、《水经注》《括地志》《太平寰宇记》对于皋陶的事迹和六安的皋陶墓皆有记载。皋陶,又名咎繇(jiùyáo),是古代东夷部落少昊(shàohào)氏的首领。生于尧帝之时,卒于夏禹之前,活到106岁。皋陶历经尧舜禹三世,呕心沥血辅佐尧舜禹,功高德厚。封地在皋城,地址在今安徽六安市,成为古代六安国始祖。皋陶最终病死六安,墓葬六安。夏禹怀念皋陶的功绩,“封皋陶之后于英、六”。英,即是英山(今湖北英山县),古代隶属于六安国(今安徽省六安市)。从此皋陶氏后人宗族支系,在六安、英山乃至江淮大地繁衍。今安徽省六安市城东15公里小庙村六合公路北侧遗存有皋陶墓冢。皋陶的主要功绩:制定刑法和教育,帮助尧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独角兽治狱,坚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会和谐,天下大治。《虞书》、《左传》、《水经注》《括地志》《太平寰宇记》对于皋陶的事迹和六安的皋陶墓皆有记载。皋陶,又名咎繇(jiùyáo),是古代东夷部落少昊(shàohào)氏的首领。生于尧帝之时,卒于夏禹之前,活到106岁。皋陶历经尧舜禹三世,呕心沥血辅佐尧舜禹,功高德厚。封地在皋城,地址在今安徽六安市,成为古代六安国始祖。皋陶最终病死六安,墓葬六安。夏禹怀念皋陶的功绩,“封皋陶之后于英、六”。英,即是英山(今湖北英山县),古代隶属于六安国(今安徽省六安市)。从此皋陶氏后人宗族支系,在六安、英山乃至江淮大地繁衍。今安徽省六安市城东15公里小庙村六合公路北侧遗存有皋陶墓冢。皋陶的主要功绩:制定刑法和教育,帮助尧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独角兽治狱,坚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会和谐,天下大治。《虞书》、《左传》、《水经注》《括地志》《太平寰宇记》对于皋陶的事迹和六安的皋陶墓皆有记载。[1]
景区概述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皋陶是原始社会时期东夷部族的首领,曾经任理官,掌管当时部落联盟的司法大权,他曾经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刂、宫、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还对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天下人莫不信服。
景区风光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角圭)(角虎)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辩善恶真伪,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皋陶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真是再好不过了,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正是由于皋陶崇高的威望,所以至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于是,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们安居乐业,任职期间,皋陶多次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以皋陶最贤,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但是,舜帝还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就病逝了。
据《史记》引《括地志》云:皋陶死后“葬之于六”。即现安徽省六安市城东7.5公里、六安至合肥公路北侧15米处,东北35米处为皋陶祠旧址。皋陶被孔子列为上古“四圣”之一,《史记·索隐》载:“六安国六安,咎后偃姓所封国”,故六安有皋城之称。皋陶墓为圆形土冢,周长97米,高6.2米,墓顶平面直径4米,上有黄连木一棵,形同华盖,墓前有清同治年(1869年)安徽布政使吴坤修手书“古皋陶墓”碑刻一块,碑高1.82米,宽0.92米。1981年公布为六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上海辞书出版社收入《中国名胜大辞典》。据《史记》引《括地志》记载: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以后六便成为一个偃姓小国,楚穆王火之,无谱。皋陶有长子伯益,《帝王世纪》说:“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赢氏。”可知,伯益因善训鸟兽而被舜帝赐了赢姓,成为赢姓部落的首领,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为姓,以后,偃姓奉皋陶为祖,以姓为氏,皋陶之后,历虞、夏、商,26二十六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王的理官,时商纣王昏庸无道,沉湎于女色,理征屡屡进谏,执法不阿,为昏淫的纣王所不容,终遭亡身之祸,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了出来,奔于伊候之墟(今河南境内),饥饿不堪,见一树上结有果实,便采了来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后,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这就是后来“指树为姓”之说,按此说,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