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帐
突厥帐,又称毡合或穹庐,是游牧人起居之所。这种仿自天幕的毡房,构成突厥时代漠北独特的人文景观:"畜牧为事,随逐水草,不恒厥处,穹庐毡帐。"与农业文明大异其趣。下面这段对话,充分反映出蕃、汉之间的差异:
礼部尚书范阳卢恺兼吏部,选达野客师为兰州总管。客师辞曰:"客师何罪,遣与突厥隔墙。"恺日:"突厥何处得有墙?"容师日:"肉为酪,冰为浆,穹庐为帐毡为墙。"阴山发现的古突厥毡帐岩画,为"穹庐为帐毡为墙"一语提供了难得的物证。这幅岩画凿刻在乌拉特后旗布尔很哈达山巅,其形制比今日的蒙古包高得多,顶上没有天窗,一面设门,外表用木棍搭成方格纹样,另用粗绳横拦两道,使木棍组成的方格分成三组,门洞高狭,便于出入。
除此之外,后代游牧人的穹庐形式,对了解突厥帐也有参考价值:
"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罳,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背以毡为衣,马上可以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织定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水草尽则移,初无定日。"大概,毡帐用车载行,也就是所谓"突厥毡车"。由此似可推知,突厥人早已实行"草地之制"了。这种草原上的流动性宿营用具,是唐代突厥兵的著名"辎重"之一。
突厥时代以畜牧射猎为主导的生产方式,有手工业作为辅助性的生产部门,铁作、酿酒和毡车的装配,说明突厥牧民已经掌握若干草原式的特殊工艺,决不是人们想像的那么贫乏和单调。历代传诵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确实是表现游牧畜牧业主要特征的名句,不过,如果参照突厥方物的种种旧闻,似乎还应该看到,这个千古绝唱其实有丰富的经济内涵,不可作简单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