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百科
分享
 
 
 

沈宗瀚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0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沈宗瀚

世界闻名的中国农学家沈宗瀚(1895—1980),字海槎,号克难居士,浙江省余姚沈湾(今属肖东乡)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农业专门学校。1923年留学美国乔治亚大学农学院,后转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兼纽约洛克菲勒世界教育会研究员,192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金陵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研究小麦、水稻、高粱育种等有建树。1933年出席在加拿大举行的泛太平洋科学会议年会。次年起历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总技师和所长、陕西省政府委员兼农矿厅厅长、世界遗传学学会副会长、联合国粮农临时委员会技术顾问等职,期间研究粮棉增产也有成果。1948年任国民政府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委员。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主任委员、顾问,“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理事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长期从事作物育种研究,1976年获美国哈德福特大学人文学荣誉博士。逝于台北。著有《中国农业资源》、《中国各省小麦之适应区域》、《克难苦学记》等,与人合编有《中华农业史论集》。

沈宗瀚,农学家、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农业行政管理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回国后,执教金陵大学,育成金大2905小麦良种。执掌中央农业实验所。抗战期间,对发展大后方粮食生产,实行田赋征实,支援军糈民食,殊多贡献。后去台湾,仍坚持农业建设工作,著述颇多,在国际农业学术界有一定声望。

沈宗瀚(1895-1980),原名沈修年,字海槎,别号克难居士。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耕读世家,祖父、伯父、父亲均中秀才,以教书为业,兼事农耕。沈宗瀚兄弟六人,包括他在内共有四人从事农业工作。沈宗瀚自幼帮助家里干农活,深悉农民缴税谷、借高利贷及无医药之疾苦,从小立志学农,为最大多数的农民服务。1909年沈宗瀚进诚意高小学校读书,深受黄宗羲和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曾国藩的自身修养以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的影响。

1913年进浙江省立杭州甲种农业学校开始学农,1914年进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读书。每于寒暑假返乡,沈宗瀚常日间下田工作,夜间将所学植物、栽培、施肥、病虫害知识与其兄畅谈。1918年从北农毕业,1920年到湖南常德从事棉花试验推广,后又到南京第一农业学校任教。1922年到芜湖第二农业学校任教,兼任芜湖省立农事试验场农艺科主任。在从事棉作改良和教学工作中,沈宗瀚认识到“农学除书本学识外,必须首先调查农业实际状况,然后始能谋改良”。他博览欧洲以及美、日等国的棉业著作,决心赴美学习棉作,以期深造。1923年入美国佐治亚大学农科,以棉业为主科,麦作为副科,第二年获农学硕士。

1924年又入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攻读作物育种学,1927年获哲学博士,其博士论文为《小麦出穗迟早之遗传》。在美国求学期间,沈宗瀚非常刻苦努力,他常说:“余在康大,得三种宝贵训练,即精密的思考(心到)、勤练的双手(手到)与敏锐的观察(眼到),于我以后研究学问有益,做事处世亦有益。”

沈宗瀚学成后于1927年归国,任金陵大学副教授、教授、农艺系主任,讲授遗传学和作物育种学,并主持小麦、水稻、高粱的育种工作。他对教书和研究极感兴趣,认为“教书可训练人才,改进农业;研究可以改良品种,增加产量”。1928年,沈宗瀚被康奈尔大学教授推选为美国科学荣誉学会会员,这是美国大学研究院对学生的最大荣誉。1931年,应国民政府实业部的邀请,沈宗瀚参与筹建中央农业实验所,1932年后兼任资源委员会委员,1934年兼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总技师,主持小麦改良工作。这是沈宗瀚一生中的第二个转折点。1938年抗战爆发,中央农业实验所西迁,他先后任副所长、所长,负责农业技术行政计划和协调工作,致力于后方粮食和棉花增产。1945年抗战胜利后被派接收华北农事试验场,1947年到南京重建中央农业实验所。

1948年去台湾,调任农村复兴联合会委员和主任委员。沈宗瀚到台湾后,是他一生的又一个转折点。台湾地方不大,从大陆去的高级人才又少,他的业务范围就农业扩展到林业、渔业、牧业、水利、农业教育、农村卫生、农产运销以及海外农业技术合作等等,使他有机会围绕着农业这个中心,对台湾农业现代化和商业化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遂成财经系统前期骨干人物。并兼任“行政院”“经济安定委员会”、“国际经济合作委员会”委员等职。领导官办农会。培植农业技术与建设人才,参与策划与实施“土地改革”,颇多献议。

曾多次参加联合国科学与技术应用会议及国际农业发展会议,积极吸取欧美农业发展经验,参与研拟台湾农业政策,对农业开发和发展,贡献颇大。

1971年兼任亚洲蔬菜研究和发展中心理事会主席,致力于研究、设计和协调台湾的农业发展和海外农业技术合作。1973年退休后,继续担任农村复兴联合会顾问,仍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评议员”。

沈宗瀚先后在金陵大学任教11年,在中央农业实验所工作17年,在农村复兴联合会工作25年。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工作生涯中,他为台湾的农业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此期间,他考察了美国、加拿大以及欧、亚、非等十多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情况,并在各种国际农业会议上发表讲话,成为国际知名的农业科学家。

沈宗瀚一生致力于农业。在抗战前,他认为中国农村和农业问题是农业生产力问题,改进中国农业的方法应是增加农业生产,而增加农业生产以改良品种入手最容易。采用改良品种不需要太费资金、肥料和劳动力,却可以增产增收,农民得到实惠后,再引导他们接受新技术。1927年至1933年,中国连遭水旱灾害,粮食紧缺,正在金陵大学主持农艺系的沈宗瀚十分关心和焦急。他采用由美国育种专家H. H. 洛夫倡行的纯系育种杆行试验方法,育成丰产、抗倒、适应性广的“金大2905”小麦品种,在江苏、安徽、湖北、陕西、四川等地推广,一般能比地方品种增产20%以上,对当时粮食增产、缓解灾情起了很大的作用。1934年前后,他连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遗传育种的研究论文,受到农学界的关注,这也是我国抗病虫害育种的最早著作。

1935年,沈宗瀚兼任全国稻麦改进所麦作组主任及全国小麦检验监理处处长,协助长江以北各省繁殖推广小麦改良品种,并按区域协调小麦改良工作。1936年,他根据全国100个农家小麦品种,在晋、冀、鲁、豫、浙、鄂、川等省区域试验结果,划分品种适应区域。该项试验是以农艺性状为标识,研究不同地区自然条件下小麦的反应,这是我国最早的小麦生态研究。1939年,他在英国爱丁堡国际遗传学会议上发表了“中国小麦品种适应区域及育种之关系”一文,受到好评,并被选举为国际遗传学会副会长。

抗日战争时期,沈宗瀚先后任中央农业实验所副所长、所长,兼国民政府中央设计委员及农业组长,军事委员会粮食组副组长、军政部粮食生产总督导,致力于战时粮棉生产和粮食管理问题的研究。这一时期,他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为保证抗战期间棉粮增产和供给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设。

抗战胜利后,他参与筹建和负责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中国农业复兴联合委员会的工作,他的工作领域扩展到农、林、牧、渔、水利、农民组织、农业金融、农业经济、家庭计划、海外农业合作等。在台湾,他具体指导了台湾的农业发展以及农业政策,参与了台湾的土地改革。可以说,他对台湾的土地改革、农会改组、工农业的配合发展,加速农业建设措施和农业发展条例的拟定,倡导农业经营现代化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沈宗瀚一生论著丰富,计有300多篇,其中中文200多篇,英文近100篇。由于他在农业方面的杰出研究,美国康奈尔大学出版了他的三部重要英文著作:《中国农业资源》,这是国际学术界研究中国农业资源的最早著作,被许多专家评为资料丰富、见解确切、是研究远东问题不可缺少的参考书;《二次大战后台湾农业之发展》,是研究促使台湾农业发展的环境与政策、农业技术的改进、农业经营的专业化商品化多元化的著作,被海外专家评为可供发展中国家发展农业的借鉴;《农村复兴联合会二十年中美合作发展农业之经过》,是研究如何有效利用美国的经济援助进行农业建设的经验总结。此外还出版了《农业发展与政策》、《中华农业史论集》、《克难苦学记》等书。

60多年中,沈宗瀚为中国农业发展培养人才、改进农业技术、发展农村经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学道、信道、乐道,供人、用人、容人是他一生的座右铭。他曾说:“农民疾苦最深,余以宗教精神改良农业,做一个科学牧师。”在晚年他仍说:“来生仍愿生于清寒的耕读世家,仍愿苦学农业,终生服务农业。”

1980年12月15日,沈宗瀚因脑溢血突发逝世,享年86岁。

沈宗瀚先生简历1895年生于浙江余姚沈家湾村。

1901年启蒙、首读《诗品》。

1904年随课馆之父,读商务出版之国文教科书。

1905年开笔作文,题《过而不惮改》。

1909年入县城诚意中学。

1912年在诚意高等学校毕业(相当于初中)列第一名。

1913年入杭州省立甲种农校,并自学日文。

1914年入北京农业专门学校。

1918年毕业于北京农专。任家庭教师。

1919年开始以英文写日记。在中华圣公会受洗礼。

1920年离北京赴湖南任常德棉场场长。

1922年任安徽芜湖农事试验场农艺科主任。

1923年赴美乔其亚农业大学为研究生,主修棉作学。

1924年转入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主修作物育种。

1927年获博士学位,回国任教金陵大学农学院。

1934年转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总技师兼农艺主任。

1937年抗战爆发,举家西迁,初到贵阳,继转重庆。

1938年升任中农所所长兼麦作杂粮系主任。

1943年赴美出席联合国战后世界粮农会议。会后被聘为该会技术顾问,在美各州参观访问。

1945年抗战胜利,中农所迁回南京。

1947年兼任农林部烟产改进处处长。

1948年中美合作之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成立,沈为中方三委员之一。

1949年随农复会迁台湾,自此工作期间,乃扩至农、林、渔、牧、水利、农民组织、农业金融、乡村卫生、家庭计划及国际农业技术合作诸方面。

1964年继蒋梦麟任农复会主任委员。

1973年提出请求退休,经批准,改任顾问。但原任亚洲蔬菜研究中心理事长与土地改革训练所理事长,照旧。

1980年突发脑溢血逝世。

沈宗瀚先生主要论著1沈宗瀚.How can America Best Help China.Millard's Review of the Far East,1920.3.

2沈宗瀚.兵农植边与粮食问题.中华农学会报,1928(64)(65).

3沈宗瀚.中国棉作育种法之商榷.棉产改进统计会议专刊,1931.

4沈宗瀚.灾后种麦误期之补救.农林新报9年,1932(26).

5沈宗瀚.改进四川农产之意见.中农所农报,1936(3):21.

6沈宗瀚.抗战期间的棉业问题.新经济,1938(1):2.

7沈宗瀚.增加西南农产须发展工商业.新经济,1931(1):8.

8沈宗瀚.四川粮食之供给与米价.重庆大公报,1940年11月17日.

9沈宗瀚.化学肥料与中国农业.海王社14年,1942(35)(36).

10沈宗瀚.中国农业机械化之可能.重庆大公报,1945年1月21日.

11沈宗瀚.台湾的粮食.42年中华年报,1954.

12沈宗瀚.克难苦学记.台湾:正中书局,1954.

13沈宗瀚.台湾春小麦生产之研究.中华农学会报新,1958(22).

14沈宗瀚.台湾农业发展途径之探讨.国际经济资料月刊,1962(8):5.

15沈宗瀚.如何提高台湾土地生产力.金融季刊,1964(1):2.

16沈宗瀚.台湾农业发展政策之蜕变.东方杂志,1971.

17沈宗瀚.发展马铃薯为台湾新粮源.联合报,1976年1月26日.

克难苦读,志在兴农沈宗瀚,字海槎。浙江余姚县人,生于1895年(清光绪21年)12月15日,在他出生那年,我国历史上有两件大事:一是中日甲午战争失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台湾割让给日本;二是孙中山先生在广州首创农学会,并于《中西日报》公开刊登《创立农学会告同志书》。

沈宗瀚出身于耕读世家,祖父、伯父、父亲都是秀才,有兄弟6人,他排行第4。他10岁启蒙,先在私塾读诗品、孝经、四书、左传。14岁开始学史地、算学。15岁入余姚县城诚意学校(高小),由于成绩优异,争得清寒学生待遇(谓之“寒额”,免缴膳宿费)。课外经常阅览《新民丛报》等进步报刊。学业与思想,随之大有长进。17岁,正值辛亥革命前后,对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壮烈殉国,分外激动,志愿投笔从戎,因体检不合格而未能如愿。后来受一位曾去日本学农的高班同学的影响,转而倾向于农业。他在日记上写道:“余生长农村,自动帮助家中农事,牧牛、车水、除草、施肥、收割、晒谷、养蚕、养鸡等,颇为熟练,且深悉农民疾苦,毅然立志为最大多数辛劳之农民服务。”由于他的文章写得好,师友多劝他学政法,但他还是决意学农。

1912年,他在诚意学校毕业名列榜首。恰遇浙江省甲种农业学校开办,招收新生。每年只需膳宿杂费共约70余元。而且一学期后,成绩在前两名的,还可免收膳宿费,于是他决定前往杭州报考。可是他父亲含泪相告:“如我有田,可卖田为你升学,如我未负债,也可告贷送你升学,现在我债务未了,利息加重,必须每年付清利息。如你不能每年接济家用,我明年连利息也无法支付……”(《克难苦学记》)他犹豫很久,最后表示:“利息不付,固失信用;我不升学,将无前途。我志在报国,家事暂难兼顾了。”说罢,父子相向而泣。他在诚意学校的四年中,因为品学兼优,每期免费,所以一共只花了家里72元的书籍杂费,这就是他父亲一生所供他求学的全部费用。

有志者事竟成。1913年元月,经过他苦苦央求,又得到亲友的相助,终于得到父母允许,考入杭州览桥甲种农业学校。入学后,不但专心听课,还在课余博览农书,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又自学日文。有一次他花了相当于一个多月的伙食费,买了一册日文的三好学原著《植物生理学》日夜诵读,对其中有关光合作用等篇章,学得津津有味。寒暑假回家,和他三哥一同下地耕作,把在校所学到的农业技术,加以验证,每有所获,深得父兄的赞许。

当时,甲农的校长陈嵘(日后为我国知名林学家)也是以苦学留日归国,他对乃师分外尊敬,陈嵘对他也很器重。1914年,他跳班考入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北农大前身)。北农的课程,虽较甲农要深,但他都能应付,唯独英文,相当吃力。幸亏比他高一班的余姚同乡吴耕民(著名园艺学家、浙农大教授)主动为他课外辅导。当时,他既要读好各门功课,争取免费;又要赶读英语,所以每天总是提早起床,读熟几十个英文生字,一到上课,便集中精力听讲,以免课后再去花时间复习。1918年北农毕业后,他又进北京青年会的英文夜校,随美国教师继续攻读,并练习英文讲演,用英文记日记,其勤奋辛劳,不亚于求学期间。1920年应上海密勒氏评论报(Millard's Review of the Far East)征文竞赛,获第一名,应征题为《How can America Best Help China?》,以一个农专学生的英文,居然压倒了上海教会办的圣约翰大学的参赛生(得第二名),可见其功力之雄厚。晚年他在回忆录中提起这件往事,认为对他最吃重的是自修英文,但使他的学业与事业最受益的,也正是英文。他写过3本英文著作,都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出版社出版,另有大量英文论著或短篇,散见于各有关报刊。

虽然沈宗瀚在农专毕业的成绩出类拔萃,而且又有志于为农民服务,不计艰苦,但是在当时竟无法找到本专业的工作,而家里由于他已经“学成”,又一直催他寄钱,不得已只好先出去当了家庭教师。两年后,他的教师陈嵘,介绍他到湖南常德的棉场工作,路途遥远且不说,待遇也只有在北京当家庭教师的1/3。可那毕竟是他的专业,便毅然离开北京南下,到了常德,始知治安条件很差,也不易施展其所长,不久又由陈嵘推荐到南京市一农校教书,接着又到安徽农事试验场当农艺科主任,颠沛流离,难以施展才华,更与他的远大抱负相违。于是他思之再三,决心出国留学。

1923年,经过东借西凑,得以自费赴美。由于当时不少国内的棉作专家,都毕业于美国的乔其亚农业大学,所以他也直接向乔其亚大学农科研究院提出申请,不料该院看了他的农专毕业文凭和学分成绩单,不愿接受,后来又提供了曾从事棉作育种的材料和照片,才同意以棉作为主科,麦作为副科,先行试读。一个多月后,他的各项功课考试,都超过90分,这才让他转正。事实证明,这个学校严格认真,特别重视实践。转正后不久,一位教授惊异地对他说:“我教过不少中国学生,都不会种棉花,你是真正懂得棉花栽培的,也的确有经验。”第二年,他向北京清华大学申请半官费,乔其亚大学正式把他的成绩单与证明书一并寄去,从而得到批准,每月给美金40元。1924年他获得硕士学位。由于他的研究重点已趋向遗传育种,于是他又转入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以作物育种为主科,作物及植物生理为副科。幸运的是他的指导教授,恰巧是遗传育种学权威洛夫(H. H. Love),由于他在学习和实习上的突出表现,逐渐引起洛夫的重视。1925年洛夫应聘到南京金陵大学主持作物改良,临行特意和他详谈中国作物的各种问题,印象良好。便预约他回国时,参加主持金大的作物改良工作。这件事,为当时也被邀参加援华的康大教授马耶(C. H. Mayers)和魏根(R. G. Wiggans)得知后,对他更刮目相看。不久,经洛夫与马耶的推荐,沈宗瀚被选为世界教育会的研究员,这不但是一种荣誉(英、德、法等国只二三人,中国仅沈一人),而且又有优厚的待遇。第二年,马耶来华主持金大的作物改良事业,他就以世界教育会研究员的资格,同行襄助。

1926年,他回到康奈尔,专心完成了论文《小麦出穗迟早之遗传》(The influence of Earliness and Its Relation to Height of Plant Winter Wheat Crosses),翌年10月,沈宗瀚终于荣获博士学位,半年后,又被选为Sigma Xi科学荣誉学会会员。

培养人才,培育良种1927年沈宗瀚学成回国,执教于金陵大学农学院,并主持该院的小麦、高粱、水稻等作物育种。他认为“改进中国农业,旨须训练人才,自己有了优秀人才,再有良好组织,然后可请外国专家协助我们设计并解决问题”。

作为教授,他非常注重启发学生的思想和理解,每课开始前,先向学生提问,以养成学生循序渐进、前后衔接的习惯,教材内容,力求结合实际。比如当时所采用的多为美国课本,对水稻、高粱、谷子、甘薯等作物,往往不够深入具体,他就根据中国的需要,加以补充。他还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技术操作,包括田间试验设计,室内种子准备,以及整地、施肥、除草、作物生长记录、杂交、选种、收获与室内考种、生物统计等。他的这种密切联系实际的作风,在学校教书是如此,以后在科研单位工作时,也是如此。他最得意的门生和助手马保之博士回忆说:“我从英国回来后,他派我在中农所麦作系工作,他的工作要求和原则,仍没有变,规定三点:一是播种工作必须亲自下田,虽拥有博士学位者,也不例外;二是抗病育种,一定自己做记录,不可交给工人;三是收获工作,也要亲自动手,不准假手于人。”

他对学生考试的计分方法,也有独到之处。实验与口试各占总分1/3,季考和期考共占1/3。平时,他和学生坦率地约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考试作弊,即为零分。至于他自己,对未能完全理解的问题,如生物突然变异;数理性状的多数遗传因子;玉米杂交第一代优势的原因等,也说明暂不知其事理,尚待继续研究,或提供有关资料,鼓励学生去自行钻研。当时,金大农学院以200学生为限额,农艺系的主修生很少。最初读遗传的只有六七个人,自他接办以后,学生不断增加,5年后超过50人,加上旁听的,有时几乎占全院的半数。但他自觉数理基础不够,对生物统计的公式,难以解释清楚,便到数学系去旁听。一位知名教授竟“屈尊”去旁听,一时传为美谈。

他在金大期间,培育成了小麦良种金大2905,这个品种原是1915年以南京郊区农田中随机取样而得的,经过7年连续比较试验的结果,较一般农家小麦增产1/3,而且极少黑穗病或秆黑粉病,早熟且不倒伏。1933年由他提出作为金大农院的第一个推广品种,开始在江苏镇江、安徽芜湖两地推广,很受欢迎。抗战时期,又在四川成都平原、陕西汉中、安康以及湖北襄阳等地广为种植。随后他夫人沈骊英用杂交方法育成的骊英号小麦良种,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粮食增产上也起了显著的作用。

在金大执教了几年,虽说客观反映良好,可是他反复考虑,在大专院校培养人才尚可,欲求改进农业,则力有未逮。当时南京正在着手建立中央农业实验所,延聘人才,充实力量,1934年他离开金大转到中央农业实验所任总技师兼农艺系主任。这是沈宗瀚一生中的第二个转折点。到所后,他除了继续洛夫博士的小麦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审核小麦育种及棉花、稻作试验外,还从事协助外国专家的工作,如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统计学家弗适教授(John Wishart)、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作物育种学家海斯教授(H.K. Hayes)等,或开办训练班,或到各地考察,另外还必须兼管一些行政业务。这样,他已由独自进行研究扩展到科研管理的领域。不久,全国稻麦改进所成立又由他和赵连芳博士分别主持全国稻麦改进事宜,任务更为繁重。这时,沈宗瀚刚过40岁,正当年富力强,又是用其所长;同事当中,人才济济,还有他夫人沈骊英为麦作系技正,与他并肩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稍后,还有戴松恩、马保之等等一批新回国的博士都是研究细胞遗传与生物统计的专家,充实小麦抗病育种工作,都是他极其难得的合作者。他曾经向人表示,那是他工作效率最高的一段时期。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紧接着八一三上海抗战。他不顾敌机的狂轰滥炸,始终坚守在南京的岗位上,直到11月10日,白天躲避空袭,晚上还赶到金大去完成他在南京的“最后一课”,在他这种精神感动下,学生无一缺席,照常认真听讲写笔记。

南京沦陷前夕,他与中央农业实验所人员,向大后方搬迁与转移,流离奔波于皖、鄂、湘、川、黔各地,纵然一再遇险,照常坚持工作,并积极参加有关社会活动。当时,广大华北和华东棉区已经沦陷,为解决军民衣被,他曾协同棉花专家冯泽芳博士,前往云南等边远地区,研究和推广当地农民在房前屋后种植的多年生海岛棉,俗称木棉,实为优质长绒棉,发展黄红麻,解决战时原棉供应和麻袋等等。而更值得提出的是,1941年前后,重庆等后方粮价猛涨,人心惶惶,他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各地调查,进行综合研究,提出《田赋改征实物及政府须稻谷与小麦杂粮并收》的建议,为当局所采纳,实施田赋征实与随粮征购的办法,有效地支持了持久抗战。与此同时,他也曾邀集重庆、成都、昆明等地中华农学会会员中的知名专家48人,联名写信给教育部,以《教育与建设之联系》为题,吁请当局采取具体措施,调整全国农业教育机构,充分发挥其效能。

1943年春,沈宗瀚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赴美参加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会议,会后被聘为该组织技术顾问,并随团访问美国各州农业科研教育机构,以之参照考虑战后我国农业之重建。当时,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曾高薪挽留他在美工作,他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应致力祖国之农业建设,何况他已担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所长,便婉言辞谢。但从那时起,他便开始酝酿中美农业技术合作问题。1945年发表《中国农业机械化之可能》一文,并与邹秉文博士共同商讨其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有得到美万国农具公司赠给20名留美学生奖学金,选派陶鼎来等一批农业工程学者,赴美深造,并决定中农所内增设农具系。1948年,由中美合作的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成立,他出任委员,翌年,他随该会迁往台湾,即升为主委。沈宗瀚到台湾后,是他一生的又一个转折点,台湾地方不大,从大陆去的高级人才又少,他的业务范围就农业扩展到林业、渔业、牧业、水利、农业教育、农村卫生、农产运销以及海外农业技术合作等等,使他有机会围绕着农业这个中心。对光复后的台湾农业现代化和商业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1973年,他以79岁的高龄从农复会退休,仍担任该会顾问。1980年12月15日,因脑溢血突发逝世,享年86岁。

桃李满园,著述等身沈宗瀚80高龄时,曾在题赠给马保之的条幅上,录下他的座右铭:“学道、信道、乐道;识人、用人、容人”。纵观他的一生,应该别无遗撼了。远的不论,只讲他从33岁克难苦学完成博士学位以后,在金大农学院11年(1927—1937年)、中央农业实验所12年(1937—1948年)、农村复兴联合会31年(1949—1980年)的半个多世纪中,尽心竭力为农业、为科学,始终屹立在自己认定的造福农民的岗位上,他有机会发财,而没有发财;他培育良种,培养人才;他勤奋笔耕,著述甚丰;跋涉山川,将他的“良种”播向各方,留传后世,在我国近代史上算得上有成就的农学家。

1990年12月,中国农学会在北京举办了“沈宗瀚先生农业学术研讨会”,这是40多年来,海峡两岸农学家第一次共聚一堂的盛会,出席的专家名流计有费孝通、何康、卢良恕等200余人。会上的老一辈农学家提供的史料说明:沈宗瀚早在1920年就是农学会的永久会员,那时他才24岁,已提任该会会报的编委;1926年他还在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攻读时,就已崭露头角,跻身于高层次的科学家之列,参加了由翁文灏、竺可桢、胡先骕等8人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出席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三届太平洋科学会议,并在会上宣读了题为《Acclimatization of Cotton in China》的论文。后来他在金大教书,为时虽不太长,却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诸如杨显东、孙仲逸、黄瑞采、章锡昌、庄巧生等等。他教书育人态度认真,要求严格,又喜欢随时向学生提问,所以大家都用心听讲,当然他讲的很透彻,很吸引人,可是他浓重的浙江余姚口音,非专心倾听,不易理解,以致使人不免紧张。有一次,他上遗传学,讲到“三点法”以测定两个基因位点间遗传距离时,反复提到“区间1”(Region One)、“区间2”的交换值,班上有个同学叫李家文(后任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恰巧与Region One 谐音,以为是指名要提问,心里不由得扑通一番,课后,李家文跟大家说起这件事,无不捧腹大笑。还有一次,正在讲玉米自交与杂交的事理,体育教师突然进来,要班上的金阳镐去参加足球比赛,那是金大与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校际比赛,而金阳镐则是金大足球队的中锋。可是沈宗瀚表示,没有教务处批准的通知,不能擅自离开教室,等通知送到,才让金去参加比赛。下星期上课,口试提问杂交优势,金答不出,判为零分。学期平均为丙,后来金退出球队,认真学习,下学期作物育种课得了甲。金阳镐是沈宗瀚最赏识的学生之一,长期随沈工作,曾任台湾省农林厅长,后不幸因车祸丧生,沈闻耗悲痛万分。

对学生是这样,对待同事,特别是年轻有为的同事,他也是爱护备至,循循善诱。中农所、农复会的许多工作人员,都把他看作家长,以师事之。如继沈而任台湾农复会主任委员的李崇道博士,回忆在被提升为该会秘书长的往事中写道:“沈先生虽则很喜欢我,对我确有几分不放心,就怕我脾气太大。事前某晚邀我长谈,频频叮嘱,我答应今后尽量不发脾气。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我铸了一块银牌,在正反两面分别刻上‘慎’与‘忍’两个字,以之自勉”。沈宗瀚的“识人、用人、容人”的领导艺术,于此可见一斑。

沈宗瀚家学渊源,根底深厚,用词朴素淡雅,可读性很强。尤其难得的是,写作极勤,每次开会、下乡、出国乃至旅游,都不断地将所见所闻所感,随时笔记下来,事后还分类整理。他从十几岁开始,70余年如一日地写日记,更非常人所能及。据他本人汇集,一生发表的中英文论著,共有320篇之多,其中中文220篇,英文近100篇。按内容分类:粮食与种子改良63篇、农业技术改造86篇、农业机械及其工作65篇、农村经济与农民生活19篇,以及在有关国内外学术会议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讲稿等等。

沈宗瀚的文章,还不限于农业科学技术这一个方面,他的散文随笔,也清新动人;还写过一些科普作品和游记、杂感。他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中年两度丧偶,对他刺激很深,所作悼念沈骊英夫人与陈品芝夫人(生物学博士)的祭文,哀婉凄恻,催人泪下。最突出的还是他青少年时期的自传:《克难苦学记》曾受胡适的高度评价,发行达15版之多。

沈宗瀚晚年仍勤于读书写作,涉猎范围益广,除一贯关注的作物品种改良、农业生产、农产品商品化、农业机械化、农业教育与农业建设问题外,还钻研农业史,并与史学家赵雅书博士合著《中华农业史》。

沈宗瀚也擅长诗词,精于书法,屡有佳作,只是由于精力集中农业,未暇一一顾及,但是从他遗留的日记笔记中检索,他对历史、文学、地理及至考古、地质等,也有一定的造诣,所以美国哈德福特大学授予他文学名誉博士学位,自非偶然。

古人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誉人之勤奋渊博,纵观沈宗瀚之一生,可说是庶几乎近矣。青少年期间,克难苦读,深居简出,在北京4年,尚不知从前门如何去大栅栏闹市,已被传为美谈。后来他在康奈尔攻读多年,又连相距很近的纽约也没去过。毕业时,他的老师洛夫劝他顺便去逛逛,他也只说日后会有机会的。

“日后”,作为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他果然有很多机会访问纽约、华盛顿乃至世界各大名城胜地,但主要还是开会和专业性的考察。他先后出席好几届太平洋科学会议、联合国粮食农业会议、联合国科学技术会议、国际遗传学会议(被选为该会副会长)、国际农业演变会议、世界银行农业咨询会议、亚洲开发银行农业发展咨询会议、亚洲生产力会议等等;他曾重点访问美国10多个州的农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并到北美、欧、亚、非等10多个国家参观考察。晚年,为筹建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又遍访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日本等地,且每到一地,必去农村、农场和农家,必有调查记录或报告,从而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和珍贵的史料。

最后,应该一并提到沈宗瀚的夫人、小麦育种专家沈骊英,她对沈宗瀚早期事业的成就具有不可分割的作用,同时,她在繁重的家务与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但抚育出空间科学家沈君山博士,而且她自己也在小麦育种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她是1929年从康奈尔留学回国,1930年与沈宗瀚结婚的。为国内当时少有的女性高级科技人员,中农所技正。结婚不久,抗战爆发,她带着三个孩子和一大批试验材料,丈夫又不在身边,颠沛流离,辗转于湖南、贵州、四川等地,坚持田间试验和研究工作,亲手作记录,参加小麦播种和收获,还要照顾幼儿,防空袭、躲警报,过度的劳累,后来她的腿痛得难以举步,就请人把她抬到田间去工作,晚上回来,常常疼痛难忍,暗自流泪。但次日一早又照常不误。以惊人的毅力,在8年中选出9个小麦新品种,产量较当地农家品种高20%~30%,且成熟早,抗逆性强,能广泛适应在淮河流域与长江中下游推广,这就是广为人知并以她的英名命名的骊英1号、3号、4号和6号小麦。这些品种,直到沈骊英死后10多年仍在上述地区广泛种植,为粮食增产做出重大贡献,深受群众的爱戴。沈骊英由于过度辛劳,终于在1941年试验室工作时,猝然病倒,抢救无效,不幸早逝。同年12月21日邓颖超同志曾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妇女光辉的旗帜——沈骊英女士》悼念和高度评价这位女科学家,同时还以整版篇幅刊登董必武同志挽诗及其他悼念沈骊英女士的文章。重庆、贵阳两市都召开了追悼会。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何用java替换看不见的字符比如零宽空格​十六进制U+200B
 干货   2023-09-10
网页字号不能单数吗,网页字体大小为什么一般都是偶数
 干货   2023-09-06
java.lang.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4096
 干货   2023-09-06
Noto Sans CJK SC字体下载地址
 干货   2023-08-30
window.navigator和navigator的区别是什么?
 干货   2023-08-23
js获取referer、useragent、浏览器语言
 干货   2023-08-23
oscache遇到404时会不会缓存?
 干货   2023-08-23
linux下用rm -rf *删除大量文件太慢怎么解决?
 干货   2023-08-08
刀郎新歌破世界纪录!
 娱乐   2023-08-01
js实现放大缩小页面
 干货   2023-07-31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百态   2023-07-31
英语学习:过去完成时The Past Perfect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31
Mysql常用sql命令语句整理
 干货   2023-07-30
科学家复活了46000年前的虫子
 探索   2023-07-29
英语学习:过去进行时The Past Continuous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28
meta name="applicable-device"告知页面适合哪种终端设备:PC端、移动端还是自适应
 干货   2023-07-28
只用css如何实现打字机特效?
 百态   2023-07-15
css怎么实现上下滚动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三角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椭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正方形?
 干货   2023-06-28
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蜘蛛爬虫ip大全
 干货   2023-06-22
javascript简易动态时间代码
 干货   2023-06-20
感谢员工的付出和激励的话怎么说?
 干货   2023-06-18
 
>>返回首页<<
 
 
静静地坐在废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无际,忽然觉得,凄凉也很美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