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老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一些年轻的“新失业群体”,也称啃老族或吃老族,已成为傍老族的中坚力量。与“下岗人员”相比,他们更适宜用“不就业者”来描述。

2003年高中毕业后,毛晓钧也曾打过几个散工,却因种种理由都放弃了。如今父母每天出门前会给他留下20元,他就靠这20元生活费,日日与麻将为伍。“累得半死,才挣几百元。”这是24岁的张滨赋闲在家的理由,现在他每天在网吧打游戏。父母忧心抱怨,却不得不从微薄的工资中分出几百元给儿子,“有什么办法呢,自己的孩子,总归要自己养”。

近年来,一些低学历、少技能的青年人面临就业困难。他们多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又不能吃苦耐劳,最后干脆呆在家里,继续靠父母养活。他们不仅给父母带来了经济负担,更带来了精神压力,“只要他不出去惹事就好。”被“傍”的父母们借此自慰。“平日里经常看到三五成群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打牌聊天,或者上网打游戏,多是不工作的傍老人群。”一位社区办的工作人员说。这些低学历的青年,由于可选择的工作多是吃“青春饭”的服务行业,如服务员、售货员等,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就业机会将越来越少。

从2004年年末开始,“傍老族”这个群体成为上海、江苏、广东、广西、吉林等地媒体关注的对象。“傍老族”特指成年、有谋生能力,却依旧躺在父母怀里,在不“断乳”的状态下生存的年轻人。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向父母要钱。

来自广东省社会和劳动保障厅的调查显示:“傍老族”数量庞大。据统计,2004年第三季度,广东省城镇新 成长失业青年为13.56万,数量已经超过下岗人员。在需要就业的人群中,16岁至34岁的约有50.15万人,占83.98%。

有专家学者指出,“傍老族”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社会问题。事实上,对一些经济并不宽裕的家庭而言,“傍老族”已经表现出向“啃老族”演进的趋势,成为部分中老年人沉重的家庭负担和新的心理焦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