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竹剑南春酒坊遗址

时代:清—民国
发掘单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简介:
四川绵竹在历史上是一个酿酒大县。据史料记载,宋代中央政府即在绵竹设酒务监官或酒务税丞管理酒税(《宋史·食货志》)。绵竹县志记载,明代绵竹酒业凋蔽,清康熙年间复苏,有酿酒作坊90余家,其中大曲作坊18家,“朱(天益)、杨、白、赵”四大酒坊最为著名。至乾隆年间,“绵竹大曲”已经闻名遐迩。宣统三年(1911年),“绵竹大曲” 获第一次商业劝工会头等银质奖牌,1922年,“绵竹大曲”获四川省劝业会一等奖。1961年,绵竹大曲更名为“剑南春”。
2003年,在“天益老号”酒坊西北面四合院天井内开探方,发现了从宋代至现代连续堆积的地层。
2004年的发掘地点位于“天益老号”酒坊西南侧,发掘区南临滚子坡,其地势较低,原属于河滩地。
两个年度发掘的遗迹现象包括晾房1座、水井1口、酒窖7组共26口、炉灶5座、晾堂2座、水沟2条、池子2个、盛酒坑1个以及路基、柱础和墙基等。
发掘出土遗物两百余件,主要为陶、瓷器,器形主要有碗、盘、碟、杯、压手杯、勺、水盂、罐、壶等。另有少量石器、银器和钱币。瓷器以青花瓷为主。出土器物中酒具占较大比例,包括酒杯和酒壶,反映出酒坊遗址“前店后坊”的显著特征。
1、剑南春酒坊遗址是一处规模宏大,布局配套、设施齐全、遗迹保存较为完整、特色鲜明的清代酿酒作坊群。该遗址分布面积大(约十二万平方米)、作坊多、保存较好,全国罕见。
2、生产要素齐全,内容丰富。不仅发掘出水井、酒窖、灶、晾堂、排水沟、盛酒坑、池子、制曲晾房等酿酒遗迹,还有房屋建筑基址以及大量瓷质酒具。在同一遗址内大曲窖、小曲窖均有发现,这在过去是没有发现的。这一考古发现,对研究传统的白酒酿造工艺、传统手工业格局与分布情形,探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3、传统生产工艺传世运转。该遗址在清代前期已有很大规模,在近百年的社会变革中,部分作坊被淘汰、合并、改造,遗留下来的窖池仍在使用。目前剑南春集团一生产车间仍在传统酿酒作坊区利用清代窖池发酵,始建于康熙初年的天益老号酒坊仍在使用传统生产工具、传统生产工艺生产白酒。
4、该遗址的考古发掘,是继全兴水井坊和李渡烧酒作坊遗址之后,国内又一次近代城市工业考古工作。发掘成果丰富了我国城市工业考古的研究内容。这些重要发现在我国近代城市工业考古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5、剑南春酒坊遗址的发掘成果,展示出了剑南春酒坊遗址悠久的文化内涵。今后对棋盘街考古发掘所揭露出的重要酒坊遗迹进行保护、复原和展示,将唤起社会对我国传统工艺技术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