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店
地域
蔡店乡位于黄陂区北端,西与孝感接壤,北与大悟县交界。这里曾是李先念同志率领新四军第五师生活战斗过的老革命根据地。
气候
年平均气温13.0—15.8℃,年降水量1100—1150mm。
历史沿革
建国初期建制为黄陂县第一区,1956年与姚集区合并为蔡店区,1969年“姚”“蔡”分家,改为蔡店人民公社,1984年建区,1986年撤区建乡至今。
人口
全乡辖30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场,人口5.15万人,劳动力2.1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0.23万,少数民族391人,土家族聚居的自然村2个,385人,是全区少数民族集居人口最多的乡;有台属21户,65人。
区划 ★蔡店乡镇政府驻蔡店,人口51770人,面积123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30个村委会:石龙、蔡店、长岗、陈冲、郭岗、团山、李文三、姚山、源泉、泉水店、张河、道士冲、张新屋、万湾、双河、鹿脚、赵店、桃花、港口、刘家山、西峰、冯家楼、李冲、骆家田、郭河、姚老屋、五四、长生、马鞍山、方湾、李谷堡。
土地总面积174.13平方公里,折合26.12万亩,其中耕地9.2万亩(水田5.7万亩,旱地3.34万亩,菜地0.17万亩),园地0.24万亩,林地12.08万亩,其中有林地9.39万亩。牧草地1.54万亩。水面0.39万亩。
自然资源
蔡店为低山丘陵地貌,全市最高点的双峰尖(海拔873.7米)在境内。农业生产以粮食生产为主,全镇粮食总产达19403吨。林特生产在全区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林特的发展以板栗、杉树等经济用材林为主,现有板栗面积3.5万亩,年产量155吨,油桐籽35吨,乌桕籽110吨,占全区1/2。成林杉1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0万立方米,木材采伐量200立方米,占全区1/3。林特产品有云雾青茶,面积2000亩,年产量7吨,居黄陂区乡镇第二位。源泉村温泉,是热带鱼类理想的越冬场所,建有种鱼基地30亩,是全区唯一的罗非鲫鱼繁殖基地。
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有磷、锰、铜、磁铁矿、硅石、石线石、红柱石、花岗岩等,其中花岗岩储量5亿立方米,花色多,易于开采;磷、锰、铜矿已先后投入批量开采。
市名
魅力武汉
武汉市(Wuhan Municipality )。简称汉。又名“江城”。
经纬度
市中心位于北纬30.48度,东经114.91度。
辖区
其中城区7个,郊区6个,开发区2个
乡镇
153个
政府
市委书记杨松,市长阮成发。武汉市政府驻地:汉口江岸区
面积
全市面积8467.11平方公里。其中外环内城区面积1171.7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50.77平方公里。
海拔
武汉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双尖峰为武汉市境内最高点,海拔873米。
人口
2009年全市人口总量已突破900万,继续位居中部六省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到2015年前后,全市人口总量可能突破千万大关。
武汉的地理位置
行政级别
副省级城市
邮政编码
430000–430400
电话区号
027
汽车牌照
鄂A-W、鄂O(行政用车和警车)
08年度国民生产总值
3960.08亿人民币
市树
水杉
市花
梅花
武汉(Wǔhàn)简称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省会,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是全国七大中心城市之一,全市常住人口897万人。为华中地区最大都市, 中国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长江中下游特大中心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在清代末期、中华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一度是中国内陆最大城市,位居亚洲前列,曾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武汉更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著名的武昌起义便发生在这里。
武汉其行政区划沿革非常具有历史特色,可以说是从明代直到辛亥革命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的一个缩影。武汉可以看作两市(汉口、武昌)一县(汉阳)的合并(故有“武汉三镇”之说)。其中汉口和武昌从明朝后期起就分别发展成相当规模的城市。在1927年到1949年,这三地分别对应着汉口特别市(过去的直辖市)、武昌市(湖北省省会)和汉阳县。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首次将汉口、武昌、汉阳合并为京兆区,总称武汉,开三镇合并先河。因此,武汉可以说是一个直辖市、一个省会城市和一个县的紧密联合体。
武汉淡水资源十分丰富。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及支流汉水在城中交汇。此外武汉城内还有大大小小数十个属于长江水系的淡水湖(如果算上郊区就有一百多个湖泊,故又得名“百湖之市”)。其中武汉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湖岸线全长110多公里,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水域面积的6倍。在武汉城区面积中,水域面积占了约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