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三元里

一、地名三元里街成立于1987年。地处广州市北面,辖区面积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万多人,外来暂住人员2万多人,常年流动人员约10万人。街辖内有广北中学、广州市六十五中实验学校、三元里小学、百事佳小学、三元里公办幼儿园等所学校,有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民航医院等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疗站。有中南民航管理局等中央、省、市单位120多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7026个。

街道办事处机关现有内设科室5个和社区服务中心、外来人口出租屋管理中心等3个事业单位, 13个社区居委会。现有公务员、工勤人员24人,事业人员16人,专职社区工作者79人。原属下的三元里村经济联合社于2002年已转制为三元里实业有限公司。街党工委属下有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共26个,党员691人。

二、题名题名:三元里

作者:张维屏

所属文学时期:清代文学

所属朝代:清代

作品体裁:诗

正文

原文

原文

三元里①

三元里前声若雷②,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③;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④。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众夷相视忽变色⑤,黑旗死仗难生还⑥!夷兵所恃惟枪炮⑦,人心合处天心到⑧。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岂特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下者田塍苦踯躅⑨,高者冈阜愁颠挤⑩。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11)。—戈已摏长狄喉,十日犹悬郅支首(12)。纷然欲遁无双翅,歼厥渠魁真易事(13)。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攸然逝(14)。魏绛和戎且解忧(15),风人慷慨赋同仇(16)。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币谋(17)?

注释

注释

①这首诗写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是年5月27日,《广州和约》签订,激起了广东人民的义愤。英军经过三元里时,又抢劫行凶,调戏妇女,三元里人民忍无可忍,联合附近一百零三乡群众对英军进行反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元里抗英斗争。这首诗歌颂三元里人民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的战斗精神和爱国热情。三元里,村名,在广州城北,距广州约五里。

②声若雷:喻声势之大。

③“不待”句:《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诗本此而有变化。

④“妇女”二句:“逆夷由三元里过牛栏岗抢劫,予闻锣声不绝……不转眼间,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在手即成军器,儿童妇女,喊声亦助军威。”(李福祥《三元里打仗日记》)

⑤夷:古代用以泛指西方的少数民族,也用以称外国人。这里指英国侵略军。

⑥“黑旗”句:自注:“夷打死仗则用黑旗,适有执神庙七星旗者,夷惊曰:‘打死仗者至矣!’”⑦恃(shì侍):依赖,凭借。

⑧“人心”句:意为人心齐,老天也来保佑。指下文的天降大雨,英军的火炮失灵、行走不便等。

⑨塍(chéng惩):田间的土埂子。踯躅(zhízhú直烛):徘徊不前,比喻走路艰难。

⑩“高者”句:在高处的人又提心吊胆地怕掉下来。冈阜,山脊,山坡。颠挤,应作“颠□”。《尚书·微子》:“今尔无指告予,颠□,若之何其。”颠,头顶,引申为最高处;□,坠落。

(11)“中有”二句:梁廷楠《夷氛闻记》卷三:“伯麦身肥体健,首大如斗。”夷酋,指英国侵略军军官。

(12)“一戈”二句:英军少校毕霞等被刺死,悬首数日。《左传·文公十一年》:“获长狄侨如,富父终甥椿其喉以戈,杀之。”椿(chōng充),通“椿”,撞击。长狄,古代北狄的一种。悬郅支首,汉元帝时,西城都护甘延寿及副校尉陈汤等人,杀匈奴郅支骨都侯单于,悬其首于蛮夷邸门。车骑将军许嘉、右将军王商以为“宜悬十日”(见《汉书·陈汤传》)。(13)歼厥渠魁:语出《尚书·胤征》。渠魁,首领。

(14)“不解”二句:英军龟缩四方炮台,数万群众团团围住,正待全歼敌人时,英军派汉奸混出重围,带信恐吓清廷派往广东的靖逆将军奕山,奕山派广州知府余保纯,用各种欺骗手段将村民驱散,英军得以解围。诗写此事。枯鱼,语出《庄子·外物》,困于涸辙中的鱼,此指英军。这句诗以枯鱼很快游入水的深处,喻敌人得以解围逃脱。

(15)“魏绛”句:指清政府投降派与敌人议和事。魏绛,即魏庄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与戎族和好,认为和戎有五利;意见为晋悼公所采纳,与诸戎族订盟,从而保证了晋国国势的强盛。(事见《左传·襄公四年》)诗人这里是反用其事,谓与英议和只顾解眼前之忧,无益于国事,故才有下文“赋同仇”云云。

(16)风人:诗人。古代太史陈诗以观民风,故称诗人为“风人”。同仇:《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里指人民同仇敌忾,奋勇杀敌。

(17)“如何”二句:斥责投降派在国家强盛的情况下,像北宋对待辽、金一样,每年输纳大量钱物,屈膝求和。金瓯,喻国家疆土完固。《南史·朱异传》:“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金缯,金银丝绢。岁币,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银两。按,1841年5月17日的《广州和约》议定:七日之内,向英国侵略军缴“广州赎城费”六百万元,赔偿英国商馆损失三十万元,清军退出广州城六十英里之外。[1]

三、三元里人民抗英事件发生时间: 1841年

三元里
缴获英军军服

所属年代: 清代

发生地点: 广州三元里

直接原因:1 英军开馆暴骨(停战后,部分英军开进城北双山寺,寺中存放了一些的棺椁,英军不明风俗,出于好奇开棺看尸,后被村民误传为刨坟掘墓)

2 英军劫掠财物

3 英军强奸 调戏妇女(有名姓记载的:村民韦绍光之妻李喜)

事件介绍

三元里
抗英斗争中使用的令旗

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1841年5月25日(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五),英军攻陷广州城北诸炮台,设司令部于地势最高的永康台。永康台土名四方台,距城仅一里,大炮可直轰城内。清军统帅奕山等求和,5月27日与英订立《广州和约》,以支付英军赎城费﹑外省军队撤离广州等条件,换取英军交还炮台﹑退出虎门。但和约墨迹未干,英军就不断窜扰西北郊三元里及泥城﹑西村﹑萧冈等村庄,抢掠烧杀,奸淫妇女。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各地团练共图抵抗。29日,三元里村民击退来犯小股英军,三元里民众料到英军必会报复,所以在三元古庙集合,相约以庙中“三星旗”作为指挥战斗的令旗,会后,他们分头联络附近103乡的群众,准备共同战斗。次日,南海﹑番禺百余村团练手持戈矛犁锄,群起围困永康台。相持近半日,英军司令卧乌古(又译作“郭富”)亲自带兵出击。团练且战且退,诱敌至牛栏冈丘陵地带。时大雨骤至,英军火枪受潮不能发射(印度雇佣兵,英方给他们装备的是比较落后的隧发枪,一遇雨淋便不能使用),团练民众冒雨反击,将英军分割包围,肉搏鏖战。追击过程中,英军第三十七团的一个连(60人)被义军截至稻田中,三四十名印度雇佣兵被刀砍毙伤。英军派出两个水兵连,带着“雷管枪”(不怕雨天)前来增援。被围困两小时之后,英军撤退至四方炮台。

四、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碑广州北郊的三元里乡人民有着反抗帝国主义的优良传统。1840年6月,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1841年5月29日,英军劫掠队到三元里一带抢劫,侮辱菜农韦绍光的妻子。韦绍光等人忍无可忍与敌力搏,打死几名英兵。随后,三元里附近103乡人民"义愤同赴",组成反侵略武装抵御英军。5月30日晨,数千名义勇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的四方炮台,诱敌至牛栏岗,经过一天激战,打死英军200多人,三元里人民大获全胜。

为纪念这一英雄壮举,当年三元里人民誓师抗英的三元古庙遗址已于1958年11月辟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陈列馆,附近立有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园西路三元里村北面。原为三元里村民供奉北帝的三元古庙,建于清初。1841年5月29日,三元里村民聚集庙前商议抗击英军,取庙内三星旗作指挥旗,对旗宣誓。三元古庙建筑面积446平方米,二进面阔3间砖木结构建筑。馆内陈列三元里抗英的文物史料,系统地介绍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史实,有三星旗、缴获的英军军服、大刀长矛、伍紫垣印章等文物与资料。

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公园四周绿树环绕,刚进公园,就可以看见大路两旁都种满了树,前方有楼梯,楼梯上就是纪念碑。

三元里
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碑

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公园有许多解说员,有很多学校专门到那里缅怀革命先烈并进行新少先队员入队仪式。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