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学说,早在16世纪就出现了该思想的萌芽。16世纪中叶,西班牙的萨拉蒙卡学派研究了货币供给与价格的关系,并指出国内价格上涨是一国货币供给量增加所引起的;货币贬值则是由国内物价上涨所导致的。1802年,英国经济学家桑顿(H.Thornton)最早提出购买力平价思想。其后,它又成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经济理论中的组成部分。1916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Cassel)在总结前人学术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 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的上涨将意味著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 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传统的购买力平价说以两国总的价格对比来计算购买力平价,并以此作为均衡汇率。实际上,它假定所有的商品都是贸易品,但是,总的价格对比中包括了许多非贸易品(无法进行国际交换的商品),这些商品有些由于本身的特点,有些由于人为的限制,而不能进入国际商品流通。它们仅在国内交易,不影响外汇供求,其价格与汇率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因此,以总的价格水平对比即一般物价指数比率计算的购买力平价不能反映两国货币的实际均衡汇率水平。为了克服这一缺陷,购买力平价支持者提出了扩展的购买力平价说。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超级巨无霸套餐(Mega Mac)在中国卖到22CNY,在日本是650JPY,在美国是7.45USD,如果我们忽略可乐大小的差距和薯条重量误差的话,我们可以列一个等式:一个超级巨无霸套餐=22CNY=650JPY=7.45USD,我们可以立刻清楚的看到,这与中国银行公布的汇率不一致,所以要评价一个国家的物质财富多少,用官定汇率来换算,是不科学的。
为了正确的评价一个国家的物质财富多寡,世界银行有一套办法,就是基于前面提到的PPP理论。首先要选取上千种生活消费品和生产消费品,然后考虑这些商品在一个国家中的价格,通过这些同质商品的比价,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物质财富多少。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理发。最简单的剪发,中国可能5CNY,日本可能1000JPY,这个差距就更大了。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只选择商品种类进行衡量也有不科学的因素,还要包括服务类商品。再比如,大米是大多数亚洲国家的主要食物,而小麦是欧洲和美国的主要食物,对于埃塞俄比亚来说TEFF是主要的,而且TEFF不在其他任何国家食用。所以光考虑这上千种商品的种类是不够的,还要考虑这些商品在国民经济中的权重。通过这个权重,再衡量一个国家的财富水平。
世界银行的这套评价标准,是以美国市场中各种商品的美元价格为标准的,但是不是以美国的主要消费商品为标准,所以美国的GDP PPP不是美国自己计算的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