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石螈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鱼石螈

鱼石螈(Ichthyostega)

中文名称( Chinese)→ 鱼石螈

其它中文名称( Chinese[OTHER])→ 鱼头螈

拉丁文学名( Name)→ Ichthyostega

发音(Pronounced)→ ....

含义(Meaning)→ 属名:鱼与蝾螈的头

门(Division)→ Chordata脊索动物门

纲(Class)→ Amphibia两栖纲

目(Order)→ Ichthyostegalia 鱼石螈目

科(Family)→ 鱼石螈科

属(Genus)→ Ichthyostega 鱼石螈

模式种(TYPE SPECIES)→ ...

其它种(OTHER SPECIES)→ ...

错误归属种(MISASSIGNED SPECIES)→ ...

时代(Period)→泥盆纪约4亿2千8百万年前

分布(Found in)→比利时格陵兰

发现地层(Stratum)→ ...

食性(Diet)→ ..

典型体长(Length)→ 长1-3米

推测体重(Mass)→ ...

发现者(Discoverer)→ ...

命名者(First described)→

...

简介(Brief Introduction)

[A]19世纪,比利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化石,当时认为是鱼下巴的化石,最近经鉴定,其实是一种近似与鱼石螈(Ichthyostega)是的下颌。该化石是在比利时Strud,泥盆纪后期Famennian期(约3亿6千5百万年前) 的Evieux 层发现的。到目前为止,鱼石螈只在被格陵兰泥盆纪晚期地层被发现,另外有同科的化石在北美,澳洲,中国等地发现,如今发现地的名单增加了比利时。其实,比利时与格陵兰在泥盆纪都是同一块大陆,只是两者的相隔了1,500公里。

鱼石螈是已知最早的两栖类动物。化石发现于格陵兰泥盆纪晚期的地层中。鱼石螈的身体呈现出鱼类和两栖类的双重特征。

鱼石螈身长约1米。头骨高而窄,构造已与早期的迷齿类相近,但吻部结构还不及大多两栖类那样完善。前鳃骨的残余仍存在,身体表面还披有细小的鳞片,身体像鱼一样侧扁,还有一条鱼形的尾鳍。眼孔已经移到头骨的中部,头部可以自由活动。有强壮的肩带(前肢骨与躯干骨的连接骨)和腰带骨(后肢骨与躯干的连接骨),能用四肢支撑起身体在地面上爬行,脊椎上也已经长出了允许脊柱弯曲活动的关节突。脊椎构造比总鳍类有所进步,但还是未能很好地适应在陆地上的生活。尽管这样,但鱼石螈的一些进步的特征已说明它已经进入了一个演化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最早登上陆地的脊椎动物。

鱼石螈

这是早期脊椎动物的一次冒险,是向它们完全陌生、只能部分适应的新环境跨出的大胆的一步。但是,这种进步的呼吸空气的鱼类一旦迈出了这一步,很快就转变成为原始的两栖动物。从此,脊椎动物的进化发展道路上许许多多新的可能性被开发出来了。

有些科学家认为,促使肉鳍鱼类离开水并且登上陆地的动力也许恰恰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水。这种推测认为,泥盆纪晚期的某些肉鳍鱼类很可能曾经受到过极度干旱的威胁,迫使它们设法寻找新的水塘或溪流以便在其中继续生存下去,这就使它们不得不先爬上干旱的陆地,结果,有些肉鳍鱼类找到了新的水源,因此得以继续过它们的鱼类生活;大多数探险者很可能悲惨地死去;但是,最成功的恐怕要数那些在陆地上学会了新的生活方式的个体及其后代们,它们从此开创了全新的陆地生存空间,摆脱了水域对脊椎动物的限制,为向更高级的进化方向前进奠定了基??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发现的这种最早登上陆地的脊椎动物是一种叫做“鱼石螈”的原始两栖动物。

鱼石螈的头骨结构坚实,顶盖上的各块骨片的位置和形状都与进步的肉鳍鱼类很相似,当然也更加进步一些。鱼石螈身体上的骨骼特征表现了两栖类和鱼类的奇妙组合,脊椎骨比肉鳍鱼类稍有进步,但是尾巴上却依然保留着像鱼尾一样的鳍条。强壮的肩带、腰带以及与之相关连的发育完全的前后肢则表明,鱼石螈已经完全可以靠四肢在地面上各处走动了。

从鱼石螈式的祖先开始,两栖类(纲)在适应陆地环境过程中分化出三个亚纲:迷齿亚纲、壳椎亚纲和滑体亚纲。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