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燥剂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定义]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润内燥等作用,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治燥剂。

温燥(热) :因初秋感受燥热而致。

: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或气逆而喘,

外燥 口渴鼻燥、舌边尖 红,苔薄白而燥

凉燥(寒):属次寒、小寒,因深秋感受风寒而致。

*燥证 :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

苔薄白。

上燥(肺):干咳、少痰,咽燥,咯血

内燥 中燥(胃):肌肉消瘦,干呕食少。

下燥(肾):消渴,便秘

分类、适应证、代表方。

1、轻宣外燥—凉燥或温燥

—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2、滋阴润燥—脏腑津伤液耗的内燥证

—养阴清肺汤、麦门冬汤、百合固

金汤、玉液汤、增液汤。

使用注意:

1、辨明内燥、外燥,分别选用相应方剂

治疗;

2、燥易伤津耗液,久则耗气,故多配伍养

阴、生津、益气之品。

3、滋润内燥之剂多为寒凉滋润之品,易助

湿碍气,凡素体多痰湿或脾虚便溏者慎

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