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化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历史文化的厚重是当今社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因素。
赵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是以现在的邯郸为中心,大致相当于当今冀南地区和豫北部分地方这样一个范围的地域文化。它是这个区域空间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在三千余年的共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特殊的政治、经济、文艺、科技、民风、民俗等风貌的总和,是他们共同拥有的群 体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管理模式等非物质因素的体现。
赵文化有两重特性,既是一种华夏文化,又是一种戎狄文化,是华夏文化和戎狄文化互相交融的一个结果。首先赵文化是一个开放的文化。因为赵文化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区域接触的结果,所以它本身是开放的。第二,赵文化是一个进取的文化。因为赵文化本身是不同文化相结合的结果,相互之间多有所吸取,多有所借鉴,所以它是一个进取的文化。第三,赵文化也是一个包容、融合的文化。华夏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是以农业为基础的,而戎狄文化是一种草原的游牧型文化,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互相冲突的结果,就形成这样一个独特的、有两重性格的赵文化,所以它是一种能够互相包容的、能够融汇的文化。
赵文化不等于赵国文化。从时间上说,赵国文化是赵国存续期间的文化,从三家分晋(前453年)算起到赵国绝祀(前222年)也只有231年。就是把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汉代赵国存续期也算上,也只有600多年时间。而赵文化的时间涵义却要长得多。它是一个亘古贯今的概念,从它的孕育期算起约三千年。从地域上来说,赵文化所包涵的“赵地”也不同于赵国的疆域。战国中期,也即赵国最强盛时的疆域大致是东有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西)与齐为邻,南有漳河与魏相接,西有黄河与秦相望,北与燕国以易水为界,西北与匈奴相交,相当于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部、河北东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南部的广阔区域。现在我们所说赵文化的区域涵义,显然不能包括上述所有地区。所谓“赵地”即赵文化的区域范围只能是当时赵国的核心区域,也即以邯郸为中心的河北东南部、河南北部的地方。
赵文化不等于赵氏文化。赵氏文化当然是赵文化的源头之一,但它不是赵文化的惟一源头。赵氏文化与韩氏文化、魏氏文化一样脱胎于晋文化,三家分晋之后,晋文化一度衰落了,但并没有在三晋大地上消失,而是延续至今。韩、魏、赵同为战国七雄之一,但韩、魏文化都没有发展成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其中魏的一部分融入了赵文化的范围之内。这说明以邯郸为中心的“赵地”在赵氏经营邯郸之前,就已具有一种相当厚实的“赵地”文化。赵氏文化的注入只是给原有的“赵地”文化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推动了“赵地”原有文化的发展,最终融合、形成了木秀于林的赵文化。
赵文化不等于邯郸文化。赵文化是一种以现在的邯郸为中心的“赵地”的区域文化,但邯郸文化并不等于赵文化,这是因为赵文化的中心并不都在邯郸。纵观三千年的历史,邯郸经历了从商末的离官别馆到战国七雄的赵都,再到两汉时的五大都会之一,大约经历了一千三百余年,这期间它是赵文化的中心。此后,由于各种原因,邯郸逐渐衰落,赵文化的中心先后转移到邺城和大名。曹魏至隋近400年间,先后有六个朝代在邺城建都,是与邺城的深厚的赵文化根基分不开的。在此期间,赵文化出现新的发展高峰。继之而起的是因大运河开通而日渐兴旺发达的大名。一直到清末民初,随着京汉铁路的开通,大运河失去优势,大名才逐渐衰落,邯郸重新开始复兴。因此,赵文化应该是分别以邯郸、邺城、大名为中心的三个时期的“赵地”文化的综合。
关于赵国都城及邯郸 文/任建
邯郸是赵国的都城,但不是赵国的第一个都城,更不是赵国唯一的都城,赵都由晋阳而到耿、到中牟,最后才到邯郸。赵国定都邯郸的时间最长,从公元前386年到公元前158年,达158年之久,历经8代君王,邯郸在赵国存在的200多年的时间里,占三分之二还多。
笔者之所以提到赵定都邯郸前的迁徙以及在邯郸立都的时间,是以为看到有人把赵文化等同于邯郸文化,或者把立都邯郸以前的历史给淡漠了。如此等等,显然是不恰当的。邯郸是赵文化的中心,或者说是赵文化的腹地,是赵文化形成并走向成熟的地方。这也得利于邯郸本身在当时的经济地位等,更重要的是处于春秋战国的时代,因为这个时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时代”。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文化产业在河北省新的主导产业体系中发展速度跃居首位,迅猛增长的态势势不可挡。2006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34.8亿元,比上年增长43.5%(当年价),占全省GDP的2.01%,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02.9亿元,增长29%。2007年河北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了3.1%,其吸纳就业人员达到69.4万人。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从发展速度看,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增长率已经超过钢铁等其他主导产业的年增长率,成为新的“领跑”产业,迅猛增长的态势已经显现。
新一轮文化产业投资热潮开始涌现,民资和外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步伐明显加快。2007年是河北省文化产业投资的第一个高峰年,文化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超过40%,位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从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量投资比重看,私营资本、境外资本首次超过公有资本,占了全部增量投资比重的70%,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动力。
近年来,河北省不断改善文化产业的投资环境,先后制定下发了《河北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河北省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意见》、《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逐步放宽文化产业准入门槛,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近期目标: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可比价),2010年超过500亿元(2005年价),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2012年,超过800亿元(2005年价),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力争全省文化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次稳定上升。建成一批主题鲜明、多业融合、带动力强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培育10家以上营业收入超20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和一批在国内拥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品牌。到2012年,新兴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稳步提高,传统文化产业结构和层次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