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记

基本信息作者: 王军 著
出 版 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3-10
字数: 360000
页数: 357
开本:15
I S B N : 9787108018168
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文化 >> 地域文化 >> 京派文化
定价:¥58.00
编辑推荐刚刚逝去的上个世纪,是北京急剧变化的百年。对于文明积淀深厚的这个历史名城来说,这仅仅是其沧桑变幻的一个瞬间。而这个瞬间所爆发的力量,至今仍使这个城市保持着一种历史的惯性,塑造着它在今天以及将来的形态,有体有形地影响或决定着这里每一个人的生活。《城记》试图廓清北京城半个多世纪的空间演进,还有为人熟知的建筑背后,鲜为人知的悲欢承启;历史见证者的陈述使逝去的记忆复活,尘封已久的文献、三百余帧图片让岁月不再是传说;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华揽洪……建筑师多劫的人生,演绎着一出永不落幕的戏剧;这一切的缘起,只是因为北京,这个“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拥有一段抹不去的传奇。
这里在复活北京城半个世纪的沧桑回忆,作者曾把这本书叫做《城祭》,后改作《城记》,但有评论说,这是“一部北京老城的死亡档案”。
北京的悲剧在于,由于共产党人的远见,它在战火中奇迹般地保存下来;然后在和平建设时期却被逐渐毁掉。由于领悟了毁城背后民族的大命运,作者没有诉诸道德义愤,也超越了具体的人事臧否和恩怨,而以记者的冷静、客观忠实的记录,不厌其详地钩沉探微、采访众多当事人,用故纸和史实尽可能地逼近这桩众说纷纭的历史公案。正是这份冷静和客观,赋予了本书坚实的现场感,强硬的历史质感,以及真实的巨大震撼力。
内容简介在完成本书写作的10年间,作者共采访当事人50余位,收集、查阅、整理大量第一手史料,实地考察京、津、冀、晋等地重要古建筑遗迹,跟踪北京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专题作出深入调研。全书分为十章,从北京的现实入手,以五十多年来北京城营建史中的历次论争为主线展开叙述,其中又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重点,将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华揽洪等一批建筑师、规划师的人生故事穿插其间,试图廓清“梁陈方案”提出的前因后果,以及后来城市规划的形成,北京出现所谓“大屋顶”建筑、拆除城墙等古建筑的情况,涉及“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批判复古主义”、“大跃进”、“整风鸣放”、“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时期。
与文字同样重要的是书中选配的三百余幅插图,不乏私人珍藏的照片及画作,如梁思成先生工作笔记中的画作和首次发表的梁思成水彩写生画。
作者试图廓清北京城半个多世纪的空间演进,还有为人熟知的建筑背后鲜为人知的悲欢启承。历史见证者的陈述使逝去的记忆复活,尘封已久的文献、三百余帧图片让岁月不再是传说。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华揽洪… …建筑师多舛的人生,演绎着一出不落幕的戏剧;这一切的缘起,只是因为北京,这个“在地球一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拥有一段抹不去的传奇。
作者简介王军,新华社主任记者,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后在新华社北京分社从事经济报道工作。1993年开始对梁思成学术思想、北京古城保护及城市规划问题作系统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梁陈方案的历史考察》、《1955年:中国传统与现代主义的决裂》,参与《梁思成全集》年谱部分的编写,应邀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作学术演讲,参与策划梁思成建筑设计双年展、北京城记忆数字影像展。在完成本书写作的10年间,共采访当事人50余位,收集、查阅、整理大量第一手史料,实地考察京、津、冀、晋等地重要古建筑遗迹,跟踪北京城市发展动态,对建筑创作、房地产开发、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专题作出深入调研。
目录前言·北京城的沧桑瞬间
1古都求衡
改造北京
拆与保的交锋
“北京城会被迫迁都吗?”
2营城之论
分歧之始
被礼赞的城市
朱自清无抢救之意
北平古建筑地图
“把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
3梁陈方案
查理·陈
筹划新市区
与苏联专家的较量
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
4讼议纷起
遭遇强劲对手
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
未获成功的申辩
拟定规划草案
新房子盖到哪儿去了
5“大屋顶”辩
张开济的两次检讨
中国传统与现代主义
退而求其次
针对“浪费”的讨伐
6哲匠之惑
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的拆除
吴晗发难
大院自成小天下
7书生意气
“鸣放”中的辩白
早春过后的风暴
两位著名的反对派
“陈华联盟”
一对“冤家”
8蓝图初展
总图绘定
拆除城墙行动
未被实施的故宫改建计划
行政中心进入旧城
城市人民公社
9新旧决裂
“大马路“之争
城墙的最后拆除
度日如年的巴黎之行
“彻底清除旧物质文化”
找不到答案
10余音难逝
情哉斯人
解不尽的结
书摘改造北京
来自四川兴文的13个庄稼汉抡圆了铁锄,大块大块的木头从屋顶上滚落下来,瓦片被杂乱地堆在一旁,砖墙在咣咣震响声中呻吟着,化作一片废墟。一时尘埃弥漫……
这一幕发生在1998年9月24日,这一天成为了北京粤东新馆的祭日。100年前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在这里成立保国会的历史,从此化作无法触摸的记忆。
拆除这处古迹是要它给一条城市干道腾地方,拆的名义是“异地保护”这处文物。文物建筑的迁移要先选好迁建地址并予腾空,测绘、摄像,建筑构件要编号,原材料、原规制复原,由文物专业技术人员着手进行……然而,在庄稼汉的铁锄之下,粤东新馆成了“破烂”。
“有没有文物人员指导?”笔者在现场目睹此景,对姓汪的包工头说。
老汪答道:“他们来看了一下,指了指几件东西,说留下来,我们就动手了。”
在老汪的引导下,笔者看到,几块雕花的木头已被拆放在一处。“这就是他们要的。”老汪说,“还有几块石头,嵌在墙里,他们说里面可能有字,也让留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