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作者:陈思和主编

本书是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复旦博学”精品教材《文学史》系列中的一本。

本书是一部“以文学作品为主型的文学史”,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理解来进行文学史概念的引导,传递出文学史的信息;同时,打破以往文学史一元化的整合视角,以共时性的文学创作为轴心,构筑新的文学创作整体现,显示出特定时代多层面的精神现象。

本书贯穿了主编陈思和的几个颇具创见的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核心观念:“多层面”、“潜在写作”、“民间文化形态”、“民间隐形结构”、“民间的理想主义”、“共名与无名”等,以此梳理当代文学史的复杂成分和发展流变。

本书以文学现象为依据,在介绍文学运动史料和文学史背景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作品分析方面,使学习者通过解读作品去实现对文学史中体现出的精神传统的理解。书中将当代文学史分为1949——1978、1978一1989、90年代以后三个阶段,对三个阶段的主导特征战争文化规范、和平建设时期新的文化规范以及“无名”时代的文化多元状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本书既是一部普及性的文学史教材,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探索性,适合大专院校学生和文学爱好者阅读,也适合文学研究者做参考。

作者简介陈思和,男,1954年1月生于上海,原籍广东番禹。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兼任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工作。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著有专著《巴金论稿》(与李辉合著)、《巴金研究的回顾和瞻望》、《中国新文学整体观》、《20世纪中国文学论》(韩译本);学术传记《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编年体文集《笔走龙蛇》、《马蹄声声碎》、《羊骚与猴骚》、《鸡鸣风雨》、《犬耕集》、《写在子夜》、《豕突集》、《牛后文录》;选集《陈思和自选集》、《还原民间》、《黑水斋漫笔》、《新文学传统与当代立场》;对话集《夏天的审美触角》、《理解九十年代》等。其中,《中国新文学整体观》1990年获全国首届比较文学优秀图书一等奖;《陈思和自选集》1998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参与发起“重写文学史”、“人文精神寻思”等知识分子话题讨论,并参与策划“火凤凰”系列图书。

目录绪论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分期和发展概况

第一章迎接新的时代到来

第一节“五四”新文学传统的转型

第二节胜利者的政治抒情:《时间开始了》

第三节寻找时代的切合点:《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

第四节潜在写作的开端:《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

第二章来自民间的土地之歌

第一节民间文化形态与农村题材创作

第二节民间艺术空间的探索:《山乡巨变》

第三节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锻炼锻炼》

第四节民间艺术的隐形结构:《李双双》

第三章再现战争的艺术画卷

第一节战争文化规范与小说创作

第二节战争小说的巨构性探索:《红日》

第三节战争小说的传奇性:《林海雪原》

第四节战争小说与人性美:《百合花》

第四章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

第一节确立现代历史叙事模式

第二节家族和历史的命运组合:《三家巷》

第三节旧时代的民间生活浮世绘:《茶馆》

第四节知识分子的心灵搏斗掠影:《红豆)

第五章新的社会矛盾的探索

第一节“双百方针”前后的文艺界思想冲突

第二节新的矛盾和困惑:《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第三节思想者的苦恼:《望星空》

第四节受难者的炼狱之歌:《又一名哥伦布》和《有赠》

第六章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呼应

第一节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

第二节知识分子英雄形象的再现:《关汉卿》

第三节知识分子心声的曲折表露:《陶渊明写<挽歌>》

第四节清官形象的理论与创作:《十五贯》与《况钟的笔》

第七章多民族文学的民间精神

第一节进入汉语世界的多民族文学

第二节民间文学的整理与改编:《阿诗玛》

第三节民族风土的记忆与诗惰:《正红旗下》

第四节汲取民间营养的文人创作:《划手周鹿之歌》

第八章对时代的多层面思考

第一节时代的抒情与个人的思考

第二节时代的抒情:《桂林山水歌)与《长江三日》

第三节现实的讽喻:《燕山夜话》及其他

第四节私人性话语:《无梦楼随笔》

第九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

第一节“文化大革命”对文学的摧残及“文革”期间的地下文学活动

第二节老作家的秘密创作:《缘缘堂续笔》

第三节压抑中的生命喷发与现代智慧:《半棵树》与神的变形》

第四节年轻一代的觉醒:《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与《波动》

第十章“五四”精神的重新凝聚

第十一章面对劫难的历史沉思

第十二章为了人的尊严与权利

第十三章感应着时代的大变动

第十四章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

第十五章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

第十六章文化寻根意识的实验

第十七章先锋精神与小说创作

第十八章生存意识与文学创作

第十九章社会转型与文学创作

第二十章个人立场与文学创作

第二十一章新的写作空间的拓展

第二十二章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