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格

桑塔格,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当前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被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并获得2003年度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2004年10月28日病逝于纽约。
崔卫平曾说过“作为一个写作者,她(桑塔格)的那些‘外部举动’被当作惊是世骇俗的情节加以传颂,甚至被看作是首尾相连的同一个故事,然而她内在的精神光芒却遭到忽略”。同样的,这类政治性和知识分子精神的强调掩盖了作为文化评论者和学者、书评者,甚至时尚女作家的那个桑塔格,用她的话说自己是“好战的唯美主义者”, 桑塔格在给本雅明的《单向街》英译序里特别提到“在大多数的肖像照里,本雅明都是眼睛向下望着,右手托腮。”不知道是巧合还是特意,我见到桑塔格自己的一张照片也是“眼睛向下望着,右手托腮”,视线延伸到右下角的外面,这种“思想者肖像”似乎也成了一种思者标志,有一种“静默”感,《纽约时报》曾这样描述她的容貌,“严厉而明净的大眼睛,浅浅的笑容,黑色的衣服,低沉粗粗的声音……她的容貌夺人心魄”。
桑塔格出生在纽约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在纽约,桑塔格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1963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恩主》,小说以梦为中心。描写“我”——希波赖特——一个法国大学生做梦、析梦并按照梦的导引去生活。梦的非现实性质导致了一种漂浮感。《恩主》赢来了赞誉与妒忌。同时,她给当时颇有影响的文艺评论杂志《党派评论》撰写文章。《关于坎普的札记》一文使她一夜成名。这篇随笔与其他几篇这个时期的文艺评论后来被收入标题为《反对阐释》的文集,成为桑塔格最重要的著作。
1977年,出版了对新闻摄影的思考《关于摄影》;1978年,她总结自己罹患乳腺癌的经验,发表了《疾病的隐喻》; 1989年她又写成了《艾滋病与它的隐喻》;1992年出版了《火山情人》;2003年发表小说《在美国》,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这些作品在国内大多有了中译本,掀起一股中国桑塔格的阅读热,她被学者、小资、学生各色阅读者“无差别”地谈论着,而讨论多以政治色彩和知识分子独立姿态为主,在中国她也被当作知识分子良知的符号与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