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概述《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是唐朝中期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采用五言律诗的形式。此诗悲壮苍凉,深刻反映了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荒凉破败的景象,也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声。

目录[隐藏]

【基本信息】【诗作原文】【诗作注释】【诗作译文】【诗作鉴赏】【作者简介】

【基本信息】【名称】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作者】刘长卿

【年代】唐朝

【类别】五言律诗[1]

【诗作原文】古台摇落后①,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②,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③,长江独自今。

【诗作注释】①摇落:零落。

②旧垒:指吴公台。

③南朝:宋、齐、梁、陈,据地皆在南方,故名。惆怅:失意。

【诗作译文】登上吴公台,观赏这零落的古迹,秋景秋意,勾起了我怀乡的心情。荒山野寺,来此旅游的人太少了,因为山太高水太深,隔断了路程。夕阳映着吴公台旧垒,依依不去,空荡的山林中,回响清冷的磬声。南朝旧事早成陈迹,真叫人惆怅,唯独这长江,自古至今奔流不停。

【诗作鉴赏】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吊古诗。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南朝旧垒吴公台。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山峦,皆在云罩雾缭之中。傍晚的太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扩散。秋风四起,这钟磬之声也似带有一种寒意。南朝故迹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长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2]

【作者简介】刘长卿 (709~786),字文房,唐代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以五言律诗擅长,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进士。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后来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