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泾镇
朱泾镇位于上海市南部,朱泾在元、明时代已成镇。镇以河道朱泾(因东汉时朱冶俸邑而名)得名。18世纪末金山县治移朱泾镇,遂成为县治所在地。解放后,朱泾镇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今朱泾镇辖9个居民委员会,6444户,23395人。
地理位置朱泾镇在县境北部偏西,东北距市人民广场75公里。东临掘石港,西濒秀州塘,南沿松枫公路(1989年改称亭枫公路),北至临源街,东西长2.4公里,南北最宽处1公里,面积2.3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大盈务。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置申明亭及课务局。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县署由金山卫移治朱泾镇,筑城未果,于乾隆三十三年还治金山卫。嘉庆元年(1796年),台风毁县署,再次移治朱泾。县署设于青龙里;儒学训导署和文庙设于文明里;典史署设于西亭桥西;把总署设于西林寺。朱径镇成为县治,将近200年。
清代,朱泾镇地区分别属于枫泾乡三保和胥浦乡四保。民国元年(1912年)称朱径市。民国18年分为东林、西林、公续三镇,隶朱泾区。民国24—25年间,一度称金山镇,仍隶朱泾区。1951年5月,改为县属镇。现辖东林、西林、新汇、广福、东风、罗星、胜利、大桥、万安9个居民委员会。
人口民国26年(1937年)有居民1300余户,6500余人。后由于日军焚掠,市镇萧条,人口锐减,十余年未能复苏,l949年,仅有居民1277户,6294人。解放后,随着工商业发展,居民日增,1964年达2351户,10809人;1985年增至6444户,23395人。
交通朱泾镇外围有掘石港、秀州塘、胥浦塘,是北上松、沪,西下嘉、杭的水上交通枢纽,但陆上交通闭塞。民国26年(1937年)建成松枫公路,陆上交通有所改善,后又被日军毁坏。解放前夕,国民党溃军炸毁金山大桥,朱泾镇对外陆上交通受阻。解放后,修通松枫、金张公路,成为沪、浙交通要道。设于朱泾镇的金山公交中心站有7条公交线路:西通枫径、嘉兴、杭州;北抵松江、青浦;东北越浦江直达上海;东经南桥至闵行和川沙、南汇;东南达上海石化总厂、平湖、海盐等地。
邮电事业,解放前只有三等邮局,仅机关和部分商号安装电话机,与上海、松江通话;现邮电局在镇上设4个营业所,全镇有自动电话1361架。1972年建邮政大楼,1982年建电讯大楼,成为全县邮电中心。
街道里弄清代只有东西并行的两条主街,以市河为界,北称上塘,南称下塘,上下塘又各分为东市和西市。据清嘉庆《朱泾志》载,当年市河以北有翰中里、凤翔里、惠民里、龙渊里、济众里、归源里和程家阁、永昌巷;市河以南有三元里、广福西里、广福东里、环照里、文明里、南汇、西汇、驳岸、王家村、蟠隐里、文殊浜、顾家湾、太平巷。
民国期间,里巷名称大多消失,出现了三官弄、苏家弄、西杨家弄、东杨家弄、戚家(财神)弄、观音弄、道院弄、小弄(口)、大弄(口)和永昌巷等一批新的弄名。
解放后,街道变化较大,原来的上塘街分为东林街、西林街;下塘街分为仓桥街、新汇街、广福街和南横街。从50—60年代,疏浚市河、拓宽主街、翻建部分铺面,使市容初步改观。70年代后期,按照城镇规划,进行有计划的扩建,在旧市区北侧,新建了横贯全镇的万安街、新安街,延伸了东林东街,又新建和翻建了南北向道路,计有:幸福路、罗星路、人民路、东风路、城中路、塘西路、卫生路、公园路、文化路、健康路、秀州路。均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两侧有人行道、绿化带、街心绿地。镇西北横跨秀州塘上的万安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明清两代,九次建桥,屡建屡圮。1979年11月起,依靠本县设计和施工力量,兴建全县最大的钢筋混凝土衍架拱桥,1981年落成。
朱泾镇住房面积,解放以来扩大11倍。 1949年前,全镇房屋总面积8.2万平方米;50年代建房4.3万平方米;60年代建房11.5万平方米;70年代建房32.5万平方米;70年代后期开始,先后建成东风、公园、水上、红旗、罗星、万安、胜利、南圩、临源等一批居民新村。计建房41.3万平方米,占全镇住房总面积的42.2%,大多数是钢筋混凝土结构5—6层住宅群。
商店、工厂、学校、医院、机关用房也有很大变化,全镇机关用房面积达4.4万平方米;工厂用房(据198;年资料)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近年新建了县委、县人大、县中心医院、县农业银行、金山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工人俱乐部、食品中专、金山饭店、招待所、文化馆等新型建筑。
市政设施正日趋完善,新建工房均有水电、卫生设备。自来水厂经几次扩建,在镇的东西两头各设泵站,日供水4.92万吨;水质净化厂于1985年建成,日处理污水能力0.5万吨;利用化肥厂造气设备和金山酒厂废糟发酵,向居民供应煤沼气的工程,已经完成主体设备和部分管线。1987年起,已部分供气。随着管线延伸,用户不断扩大。
文化设施有县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农民画室、少年宫、工人俱乐部、图书馆、体育?⒂斡境匾约?家影院和1个剧??956年在镇中筹建人民公园,“文化大革命”中荒芜,1981年重建,改称金山公园,现已成为全镇人民重要的游憩场所。
教育卫生镇上最早的学校——柘湖小学堂,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949年全镇有初中l所,小学2所。 1985年有各类学校20所,其中面向全县招生的有县中、电大、聋哑学校及中专、技校共12所,面向朱泾地区的有罗星中学、朱径中学、朱泾中心小学、第二小学、实验小学等5所中小学和东风、健康、罗星等3所幼儿园。
医疗卫生单位,除县中心医院及精神病防治、结核病防治、传染病防治等3家专业医院外,还有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药物检验所、医疗救护站、朱泾镇和朱泾乡卫生院。
工业元代,朱泾已成为棉纺业集镇和粮米集散地。由于盛产细布,集中了一批染坊、端布坊和铁木业作坊,有“朱泾锭子吕巷车”之誉。诗人程超曾作诗描述当时棉纺业之盛:“鳞比人家纺织勤,木棉花熟白于银。邻家买得尤家锭,缫出丝丝胜绮纹”。并由于四乡盛产稻米,镇上米行米厂林立,商业繁荣。自上海开埠,现代纺织业兴起,朱径等地的手工纺织业衰落。解放初,全镇仅有碾米厂8家、印刷厂2家、电灯厂和石灰窑各1家。工业自1958年以后起步,70年代后期有较大发展,至1985年底,全镇共有各类工厂35家,其中:市属工厂5家,市、县联营厂3家,县属厂15家,另有镇办厂9家,乡办厂6家。
商业明代商业已发达,明末赵慎微诗:“万家烟火似都城,元室曾经置大盈,估客往来都满载,至今人号小临清。”清时称朱泾“烟火稠密,商贾辐揍”。民国10年(1921年),已有商会和同业公会,并有万鼎顺、万同昌、协兴泰等有名的大商号20多家。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入侵,商市一度萧条。抗战胜利后又趋兴盛,有商号438家。1985年,全镇共有国营、合作商业门市部136个;批发部、仓库25处和个体商贩多户。
机关企事业单位县级机关大多在东林街中段和人民路上;商业区在东林街、西林街和新建的万安街上;工厂在东北和西北两端;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机构分布在文化路、罗星路、健康路、西林街、万安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