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假借jiǎjiè

(1) [make use of]∶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假借于藏书之家。——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假借外力

(2) [phonetic loan characters]∶六书之一。指借用已有的形近、音同的字,表示不同意义的词

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尊通樽。——《后汉书·张衡传》

(3) 又如借水名的“油”作“油脂”的“油”

(4) [tolerate]∶容忍

(5) [acting county magistrate]∶宽容

大王少假借之。——《战国策·燕策》

【假借】 汉字的造字方法之一,六书之一(其余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六书”又分为“四体二用”,其中“四体”是造字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二用”是用字法,包括转注和假借。用“假借”这种方法所造出来的汉字,称“假借字”。

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例如:“难”原是鸟名,借为“艰难”之难;“长”是长发,借为长久之长;“久”是“从后灸之,借为“久远”之久,等等。

【词意探源】:

(1)指“借”。

《南史·袁峻传》:“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

(2)指不是自己本有的;窃取的。如:假借名义。

(3)指宽借;宽容。

《三国志·蜀志·魏延传》:“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4)指六书之一。

《说文·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